第一届“田园狂欢·嗨番天”番茄丰收季期间,农户在大棚内采摘新鲜番茄。 特约摄影 杨秀文 温徐旺 摄影报道
8月中旬,暑气渐消,闻喜县后宫乡三河口村的田间地头却透着别样的火热。600亩番茄田里,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圣火楠山生态农场内,歌声、笑声交织成一片——为期3天的第一届“田园狂欢·嗨番天”番茄丰收季,让这个深藏于中条山脉的小村庄,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比这场盛会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颗番茄背后的乡村蜕变:从30年前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规模发展”,从单一的“卖果实”到“全链谋发展”,三河口村的探索,恰是桐乡大地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突围”的生动样本。
一颗番茄的产业进化史
走进三河口村的番茄产业成果展示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格外醒目:1992年,几名村民在自家院子旁的几分地里,小心翼翼地移栽番茄苗。“那时就是想尝尝鲜,没想到这果子特别‘争气’,又甜又沙,周边村民都来要苗。”72岁的村民王存才望着照片,感慨不已。
这一试种,开启了三河口村与番茄的不解之缘。地处北纬35°的独特气候,加上山泉水灌溉、沙壤土种植,让这里的番茄积累了远超普通品种的糖分与维生素。但真正让产业“破圈”的,是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一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将散户的“小舢板”聚成“大舰队”。
“以前各家种各家的,有的酸有的涩,客商压价压得厉害。”种植户王建军算了笔账——加入合作社后,该村引进了“粉太郎”“金太阳”等十多个优质番茄品种,邀请农科专家手把手教“起垄栽培”“膜下滴灌”技术,亩产从3000公斤跃升到7500公斤,收购价也从每公斤2.4元涨到5.6元。如今,该村600亩番茄田年产450万公斤,河南、陕西及省内的客商提前半年就打定金订果,年产值超2000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番茄已变身村民的“致富密码”。该村56户脱贫户全部参与种植,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通过合作社服务、仓储租赁,年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
农旅融合的破局之思
丰收季活动现场,最热闹的莫过于番茄采摘区。来自盐湖区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钻进大棚,摘下一颗通红的番茄擦了擦就咬:“比超市买的鲜多了。孩子边摘边吃,还能玩‘番王争霸赛’,这趟值了!”
这正是三河口村巧打的“富民算盘”:不只是让番茄“走出去”,更要让游客“走进来”。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升温,村“两委”意识到:单纯卖农产品附加值有限,若能把“番茄田”变成“景区”,把“丰收季”做成IP,才能让产业更有生命力。
为此,该村联合山西圣火楠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土地打造了“番茄主题乐园”。游客可以体验从采摘到制作番茄酱的全过程,在“番茄美食节”上品尝番茄披萨、番茄果冻等创意料理,甚至能参与“大胃王比赛”“番茄叠叠乐”等趣味游戏。数据显示,丰收季3天吸引游客超两万人次,带动餐饮、农特产品销售增收80万元。
“农旅融合不是简单‘农业+旅游’,关键是找到结合点。”三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平岗坦言,起初也走过弯路——盲目建观景台、搞烧烤区,游客来了留不住。后来才明白,“番茄”才是核心,“游客来是为了体验‘番茄的快乐’,我们就把所有活动都围绕番茄转,让他们记得住、还想来”。
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谋
丰收季落幕,但三河口村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在村头的荒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忙着平整土地——这里将建起占地50亩的番茄深加工产业园。“明年就能投产,到时番茄汁、番茄酱、番茄脯都能做,每斤能多赚3元钱。”王平岗指着规划图,眼里满是期待。
这是三河口村的“第二步棋”——延伸产业链,破解“靠天吃饭”的难题。“新鲜番茄保质期短,遇到行情不好就亏。深加工能稳价格,还能创造更多岗位。”驻村第一书记张晓东介绍,目前该村已申报深加工项目,计划引进无菌灌装、真空冻干等设备,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更长远的规划,是打造“三河口番茄”区域公共品牌。“现在名气有了,但缺统一标准。”王平岗说,目前,该村正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制定种植、加工、包装全流程标准,未来将统一品牌标识,通过参加农博会、短视频宣传等方式,让“三河口番茄”走向更大舞台。
夕阳下,番茄田旁的文化墙上,“一颗番茄富了一个村”的标语格外醒目。从30年前的几分试验田,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布局,三河口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必贪大求全,找准一个特色产业深耕细作,把“小作物”做成“大产业”,就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这颗红透了的番茄,正是三河口村写给乡村振兴的最美答卷。<br><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