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一首《诗经·魏风·伐檀》可谓朗朗上口,传诵千年。这首诞生于运城古魏大地的歌谣,不仅生动刻画了先民的劳动场景,更饱含着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质问,其蕴含的精神内核至今仍在回响。
三千年前,中条山麓,黄河之畔,古魏大地之上,伐木声与黄河涛声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伐檀》这首充满力量的诗篇。彼时的魏国(今芮城一带),地处黄河金三角,中条山横亘和黄河蜿蜒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人文风貌。山河之间的冲积平原,曾遍布青檀树,其木质坚硬,是造车的优质材料,伐檀因此成了当地重要的营生。春秋时期的魏国长期夹在晋、秦两大强国之间求存,百姓不仅要承担着繁重徭役,生活也异常艰辛。
雷首山(芮城县原岭底乡一带)的檀道岭,每天都传出木工砍伐青檀的号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短短几句就勾勒出先民在河边砍木、堆木的画面,连清澈的河水也成了背景。可这些辛苦劳作的人,却遭遇着残酷剥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种地为何囤粮三百捆?不打猎为何庭院挂兽肉?”诗中以层层递进的诘问,揭穿了当时社会中不劳而获的丑恶现象,道出了百姓对贪婪者的强烈不满。
那时的平民,除了干重活,还要服兵役、交赋税,劳动成果被贵族肆意掠夺。《魏风》中的《硕鼠》《陟岵》与《伐檀》一道,皆反映了底层平民的苦难。汉代郑玄在笺注中一针见血指出:“《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其就是讽刺贪婪——当官的卑鄙无耻,没功劳却享福,贤能的人反倒没机会做事。
这也让《伐檀》成了后世倡导为官清廉、反对贪腐的象征和经典文化符号,也体现了古魏百姓敢说真话、追求公平的精神。
如今在平陆与芮城交界处,有座檀道庙,名字就来自这首诗。这里曾是古檀道,是运输檀木的必经之路。此地依中条山、临黄河,阳光水源充足,古时满是青檀树。周国灭商后,周天子把这里封给魏国,现在芮城永乐宫所在的古魏城遗址便是依据。当年木工在此伐木时传唱的歌谣,让这里成了与《伐檀》紧密相连的地方。
檀道庙很特别:它跨平陆县和芮城县两县地界,由两县百姓共同管理供奉,庙里两棵参天古柏也被两县人视作珍宝。这座庙以“檀道”为名,便是为了时刻提醒人们记住《伐檀》的精神。《伐檀》的价值不只是批判旧社会,更在于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为后世文学树立了榜样。如今两县百姓携手共同守护庙宇,把诗中的批判精神变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放到今天,《伐檀》所传达的精神依然重要。它提醒我们,要坚决反对剥削与不公,追求公平正义。各行各业都该清廉做事,杜绝不劳而获。公职人员更要以民为本、心系百姓,踏实工作、不贪私利。同时,诗中所体现的百姓敢谏精神,也鼓励我们面对不良现象要敢于发声,维护自身权益,一起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
从雷首山的伐木场到《伐檀》诗中的铿锵质问,再到檀道庙的古柏,运城这片土地始终在生动诠释“民生”二字的深刻内涵。站在檀道庙的古柏下,听着喧腾的社火锣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只是静默的历史遗迹,更是流淌其中的民生关怀——这是中华文明对公平、清廉与和谐的永恒追求。
《伐檀》的千年吟唱,终将在新时代的廉政清风里,化作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如同深植于中条山下的种子,持续生长,代代传承。
薛丽娟 文图<br>分类主题 : 典故传说<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