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面盆架的功能是附属于梳妆台的,为梳妆打扮而生,后来才渐渐演变成清洁工具。古代中国人没有“盥洗”室的概念,上厕所与洗脸的功能分开。上厕所主要在茅厕内,而洗脸的功能,则通过放置于卧室之内的面盆架实现。
传统的面盆架有高、矮两种。矮面盆架结构简单,由三足、四足或六足组成,四足或六足的款式通常可以折叠。足与足之间靠上下各一组的交叉木条固定,每一足的顶端高出交叉木条一段,可以用来架住面盆。这样,既可以固定面盆,又可以使人们在洗脸时,不用辛苦弯腰。高面盆架通常有四足或六足,六足居多。与矮面盆架不同,高面盆架的前四足和矮面盆架相似,后面两足向上延伸,加设腰枨、中牌子、搭脑和挂牙等构件。腰枨以上往往挖槽,以备置胰子盒(古代的肥皂盒),搭脑则可以搭手巾。
这个结构相当于洗手盆与台面、毛巾架的结合体。在古代的卧房内,常常摆放在床的一旁,与摆放有妆奁的桌子靠近。这样,古人清晨一觉醒来,可以方便地在卧室内完成清洁、梳妆。
面盆架在古代是一种十分注重功能性的家具,多采用一般的木材制成,容易损坏且不被重视。因此,流传下来的制品并不多。而从少数古董品中可以看出,即使是这样的功能性家具,古人对面盆架的设计也丝毫不马虎。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生活品味的讲究。
林恒华/文
临晋县衙展出的面盆架/图<br>分类主题 : 文物宝藏<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