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胜迹星罗棋布,尤以石碑为著。它们每一通皆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密码,承载着丰富的信息。盐湖区博物馆的李贤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便是其中翘楚。此碑雕于唐垂拱三年(687年),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勾勒唐代佛教风貌;凭古朴铭文,述昔人虔诚愿心,向世人展现着唐代河东地区崇佛尚善的社会风尚。
此造像碑,整体造型庄重而典雅,碑体为青石质,通高159厘米,座长65厘米,座宽22厘米,呈现出圆额长方形的形态。碑额部分雕刻着四螭,它们两两相互缠绕,身姿矫健,仿佛正欲腾空而起,却又以俯首向下的姿态,为这座碑添了一份神秘而威严的气息。额下居中的佛龛呈尖拱形,龛内雕刻的弥勒佛虽头部残缺,但仍能从其身躯线条中,感受到唐代雕刻艺术的精湛。弥勒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袒胸露怀,双腿下垂而坐,尽显自在与庄严。底座两旁的小供养比丘,手持如意形物,相对跪踞,姿态虔诚,生动刻画了信徒对佛的崇敬之情。
碑身正中的方形帷幕龛,是整座造像碑的核心所在。龛内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造像布局严谨,比例匀称。主佛释迦佛结跏趺坐,神态安详,传递着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两边胁侍菩萨跣足而立,脚蹬莲座,左侧胁侍菩萨手握摩尼宝珠,右侧胁侍菩萨手持宝瓶,衣袂飘飘,栩栩如生。佛座下两侧蹲踞的狮子,造型逼真,威风凛凛,既起到了护法的象征作用,又为造像碑增添了一份灵动。正龛左右两侧及下方的尖拱形小龛,内雕佛坐像,龛外两旁及下部刻有李贤翼等八人的发愿文,这些文字与佛像雕刻相互映衬,使造像碑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这座造像碑1984年由盐湖区安邑文化站迁入,折射出唐代河东地区独特的宗教风貌与艺术魅力。在唐代,河东地区是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佛教造像碑作为佛教信仰在民间传播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民众对佛教的精神寄托。李贤翼等八人发愿造碑,不仅仅是个人的宗教行为,更是河东地区佛教信仰盛行的一个缩影。正是河东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才成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带。佛教在这里发展,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造像碑上保留的我国早期建陀罗造像特征,如主佛袒胸及右臂,袈裟自左肩向右下自然披下的造型,便是文化交流融合的有力见证。这种融合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唐代河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从艺术价值来看,此造像碑堪称唐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雕刻手法娴熟,采用圆刀刀法,线条流畅自然,佛像衣褶清晰,比例匀称,将唐代雕刻艺术的细腻与大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狮子、比丘等细节之处的雕琢,都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为研究唐代雕刻艺术风格与技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历史价值方面,造像碑上的铭文和发愿文,为我们了解唐代河东地区的宗教信仰、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这些文字内容,我们可以明晰当时李贤翼等八人发愿造碑的缘由,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诉求和社会关系。同时,碑身镌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于研究唐代佛教经典的传播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李贤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是河东地区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碑体雕刻精美,从四螭缠绕的碑额到佛龛造像,尽显唐代工匠技艺之精湛。它见证了佛教在河东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精神世界,其承载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密码,让今人得以领略唐代河东佛教文化的璀璨光辉。
文物:李贤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
时间:唐代;
尺寸:通高159厘米、座长65厘米、座宽22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br>分类主题 : 文物宝藏<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