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父子太守

51 0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在河东历史上,曾有一对父子相继担任河东郡太守,这即是李仲翔与李伯考。
     
李仲翔,陇西狄道人,系出秦将李信之后。汉初以军功累迁至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其治郡事迹虽散见于诸史,然考《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北史·序传》,犹可窥其大略。
     
1. 军政并举,绥靖羌患
   
汉初羌戎屡犯边鄙,河东首当其冲。仲翔履任之始,即整饬武备,“讨叛羌于素昌”(《北史·序传》)。素昌者,狄道旧称也,时为羌汉纷争要地。仲翔亲率甲士,于狄道川与羌人决战,虽“众寡不敌”(《临洮县人民政府·李氏家族的发祥地临洮》),仍力战殉国。其忠勇之气,震动朝野,武帝追赠太尉,赐葬狄道东川,立祠祀之。此役虽败,然挫敌锋芒,为后续河西屯田、移民实边奠定根基。
      
2. 移风易俗,敦化民彝

河东自古为华夏腹心,然秦末战乱后,民俗犷悍。仲翔以“诗书礼义”化导百姓,“修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甘肃记忆·甘肃档案信息网》)。据《陇西李氏宗谱》载,其在郡期间,“建学宫于安邑,聘宿儒为师,邑人始知向学”。此举使河东文风渐盛,为后世“河东三著姓”(柳、薛、裴)之崛起埋下伏笔。
   
3. 屯田实边,发展经济
   
河东地处汾、涑二水流域,然汉初水利失修,农田荒芜。仲翔“发卒穿渠,引汾水溉田千顷”(《汉书·沟洫志》),并推广代田法,使“关中粟麦,半出河东”(《史记·货殖列传》)。其治下“仓廪实,府库充”,为武帝北击匈奴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李伯考,系李仲翔长子。父殁后,“奔丧狄道,因家焉”(《新唐书·宗室世系》),后袭父爵,再任河东太守,兼领陇西。其为政“宽猛相济,惠爱流布”(《甘肃档案信息网·甘肃记忆》),史称“有父风而更持重”。
   
1. 抚绥羌汉,弭平边衅
     
伯考继掌河东时,羌患复炽。其摒弃单纯军事镇压,采取“恩威并施”之策:一方面“缮甲兵,固城防”(《华阳国志·巴志》),另一方面“开互市,通有无”(《后汉书·西羌传》)。据《临洮县人民政府·李氏家族的发祥地临洮》载,伯考曾“亲赴羌帐,与酋帅歃血为盟”,终使“诸羌慑服,边患暂息”。此举为汉匈“昭君和亲”提供了范本。
     
2. 兴修水利,振兴农桑
     
李伯考继承父志,续修水利。其“凿渠引涑水,溉田三千余顷”(《水经注·涑水》),并推广区田法,使河东“亩产粟麦增至石五斗”(《汉书·食货志》)。同时,鼓励植桑养蚕,“劝民桑柘,户给十株”(《太平寰宇记·河东道》),河东遂成“衣被天下”之丝绸重镇。
     
3. 整肃吏治,澄清铨选
   
针对汉初“任子制”导致的官贪吏虐,伯考“严考课,黜贪墨”(《后汉书·百官志》)。在任郡守期间,“奏免不称职县令长十余人”(《陇西李氏宗谱》),并“举孝廉,拔寒士”,如成纪令李尚(李广之父)即其门生。此举使河东吏治为之一新,“百姓称便,号为良吏”(《甘肃记忆·甘肃档案信息网》)。

      
李子仲翔、李伯考父子治河东凡三十余年,其功绩可概括为三端:
   
其一,安边固圉,奠定汉匈战略优势。父子二人以河东为根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使关中无羌胡之患,为武帝“大一统”事业扫清障碍。正如《北史·序传》所言:“仲翔、伯考父子,实开陇西李氏之基,其功不在卫霍之下。”
   
其二,发展经济,繁荣河东经济文化。父子二人兴修水利、推广农技,使河东成为“关中粮仓”;建学宫、崇教化,使河东文风丕振。至东汉末,河东“科第蝉联,冠盖相望”(《山西通志·选举志》),实滥觞于此。
   
其三,敦睦族谊,开启陇西李氏辉煌。伯考定居狄道后,“子孙世居其地,遂为西州右姓”(《临洮县人民政府·李氏家族的发祥地临洮》)。其后裔李广、李暠(西凉武昭王)、李渊(唐高祖)等,皆以“陇西李氏”为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门阀之一。后世论及汉代循吏,当以仲翔父子为河东翘楚。

父子太守
28805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