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北山战旗红 ——追记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

26 0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8日太原沦陷。1941年5月8日,中条山失守,20余万国民党军队溃败,战略要冲垣曲陷于敌手,垣曲广大民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风雨中诞生

中条山战役失败后,日寇长驱直入占领垣曲,日伪县公署在王茅镇成立。知事韩振斗、侯中和领导的阎顽政权成了流亡政府,他们组织一些武装,每人每月发粮饷小麦60斤,人们称之为“六十斤”。这些人光吃麦,不抗日。另还有国民党散兵游勇,结伙成匪,敲诈勒索,特别是贾真一匪部,横征暴敛,屠杀成性。一时间,垣曲成为人间炼狱,日寇、阎顽和土匪三块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

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太岳南进支队五十七团于1942年2月初挺进垣曲,在皋落、同善镇以北摆开战场,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整理恢复党的组织,开始了开辟垣曲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为尽快巩固和继续开辟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第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同志于1942年5月从岳南来到中条山,指出“有武装必须有政权,以政权的组织形式,才便利进行各种工作。在中条山建立政权,愈快愈好”(邓小平《在中条区高干会议上的发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共垣曲县委书记王铭三就成立垣曲抗日民主县政府问题,请示地委书记杨蔚屏和地委组织部部长席炳午,并于同月在历山文堂研究了建立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具体事宜。本计划于1942年5月下旬建立县政府,但因日军不断“扫荡”我根据地,一直拖到农历八月十五日,才在望仙栗沟张秀英家宅院里举行了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大会由县委书记王铭三主持。参加人员有: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张培民,县委组织部部长高向荣,县武委会主任吴全安,县农会主席李挺峰,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常育麟,东山抗日游击队政委关中廷以及望仙村党支部书记王东阳、支委王靖华,村农会主席邓风翔,历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星占等。

望仙位于垣曲县北部,是同善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民主抗日县政府驻地选址于此原因有三:一是望仙村党支部成立较早(1938年),并利用党外牺盟会身份进行减租减息,依靠群众与地主展开合法斗争,在群众中影响深刻。二是此处地理位置较好,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是打游击的好地方。三是当地群众基础好,全村当时约有260户990口人,散居在113个大小自然庄,绝大多数都很拥护党的主张,党支部也带领全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

艰难中支撑

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垣曲县抗日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既鼓舞了人民,又震慑了敌人。由是,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抗战有了信心,但也引起了日寇的注意。

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政府机关虽在望仙,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为了避免敌人突然袭击、经常需转移住址,甚至于一个晚上转移几个地方,日寇几次突然袭击都落了空。

县委、县抗日政府机关前后辗转前河、下庄、栗沟、骷髅沟、东西炉园、下巴掌、三才沟、椿树沟、岳家洼、苍风沟、苇园、前后柿树沟、松树河、前后木耳河等自然庄。

从1944年开始,县级机关才自打窑洞比较固定地驻扎前河,县委驻鳖圪垯,县政府驻栾树庄,独立营驻琵琶园。

最困难的日子是1942年秋和1943年夏,垣曲境内蝗虫灾害十分严重,连续两年田禾无收。群众已经没有吃的,日寇实行“三光”政策,伪顽政府逼粮要款,土匪到处抢财物、拉肉票,人民群众就像在火焰山上过日子。1942年9月,县委书记王铭三、县长张培民、财粮科长马品三、秘书郭守周、管理员王英臣五个人在炉园岳家洼尚天喜家住时只有七斤麸皮,他们上山采鸡头根、山韭菜、拳菜等拌到一起蒸熟充饥,七斤麸皮五个人吃了三天。

1943年2月4日,农历壬午年大年三十,山上的粮食口袋早被倒得干干净净,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呢?王铭三说:“我看这样吧,今晚同志们想好明早吃饭对象,各自去讨吃。这次下山都带催粮任务,这回下去带不回粮食不许回来。”

管理员王英臣和马品三商量大年初一到堡垒户张希彦家讨吃,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早了人家没做好,迟了人家就吃过了。约莫快到饭点,二人走到张希彦门下路上,正好遇见张希彦老汉的孙子,他告诉爷爷,县政府人来啦!张希彦老汉出来把他俩叫回家,随即端上饭来。两人饭后,张希彦又给每人装了三个大馍。当他们愉快地回到政府驻地,一看王铭三、张培民、郭守周还没有吃饭,就把带回的馍送给他们,算是那年春节的过年宴。四十年后,这些人重游故地,感慨地说:“一九四三年的新年饭是我们人生中刻骨铭心、最难忘的过年饭。”

为了渡过困境,根据党中央和太岳军区的指示,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凡是山庄窝铺能耕种的山坡陡地全部开垦耕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涌现出张希彦、李春秀、刘恒泰、赵恒立等劳动模范。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独立营为减轻群众负担,自己动手打窑洞,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和蔬菜,做到住房和部分粮食的自给,使得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英勇的抗击

抗日民主县政府建立以后,首要任务就是抓好武装力量的组建。1942年12月,奉晋豫联合办事处命令,将1942年8月成立的垣曲县抗日支队改为垣曲县抗日自卫大队,简称县大队,王铭三兼政委,张培民兼任大队长。次年3月,侯中和县政府保安队中50人起义,编入县大队。同年6月,藏宪光等人从皋落日伪武装中带出一分队30余人、30支枪起义,编为县大队二连。8月,垣曲县大队改为垣曲县独立营,张培民兼营长,张贻春任教导员。

1943年10月的一天,日伪纠集千余人从磨坡岭、东关岭、西关岭、木耳河四路合击望仙村。县委提前得到日军围剿的情报,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县机关和独立营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只留独立营一连班长翟洪林在望仙,配合指导干部民兵转移。

日军到望仙后,找不到人,便四处搜索。在瑶庄苍风沟岭,逃难村民王松岐被日军一枪打死,其不满两岁的婴儿在篮筐内才逃过一劫。

敌人贼心不死,夜宿前河、瑶庄、望仙、松树河等几个较大自然庄,对根据地进行彻底清剿。邓风翔、王英吉、王珍等带领望仙民兵从西条沟摸到瑶庄东面的老张圪垯向敌人射击、投手榴弹,用洋油桶放鞭炮骚扰敌人。敌人白天吃不上,夜间又睡不成,第二天便灰溜溜地撤回。

11月1日,北风嗖嗖,银霜铺地。地下情报网报告,一小股日军搜山来到根据地望仙村木耳河庄,有15名鬼子在木耳河庄内祸害百姓。县独立营营长肖升禄、指导员关耀、交通员王毅3人带60余名战士兵分两路,从左右两侧夹击日军,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打死打伤12名。这次战斗干脆利索,速战速决,共缴获步枪12支、掷弹筒1个、子弹2000余发、手榴弹和炮弹100余颗,我独立营无一伤亡。

抗日民主县政府不仅在根据地与敌人周旋,积极开展反“扫荡”,还建立了秘密交通线和情报站,及时了解敌情,部署全县对敌斗争工作,把斗争引入白区,打入敌人的心脏。

1944年夏,县独立营在中共垣曲县委书记、政委王铭三同志指挥下与日、伪、顽展开了激烈的夏征游击战。王带部队首先歼灭了驻峡口的剿共支队,活捉副支队长刘某;三日后又奔袭刘村牛家河庄伪军,迫使他们答应不打抗日军队,不干扰抗日政府屯粮。

1944年11月27日,地下党员、日伪汤圣庙武装队长郭华峰率60余人带120余支步枪、一挺机枪、一个掷弹筒起义,被编为县武装工作队,郭华峰为队长。

1945年4月至5月,县委以独立营为主,组织武装力量,围困驻同善之日军。当时县地方武装有300人左右,独立营100人左右,一区中队50余人,二区中队60余人,三区中队60余人,另还有公安队、武装工作队。驻同善之日军只有几十人,伪军数十人。独立营在大石崖、东西堎、绛道沟等离敌三五里远的村庄活动,不时对敌据点射击。同善周围的村庄不给日军支差,不供应物资。驻同善日军得不到附近各村的供应,也得不到驻王茅日军的补给,不得不从同善撤退到上圢坂的孔雀圪垯。在日军撤退时,独立营乘胜追击。日军驻孔雀圪垯之后,独立营又组织力量从车箭庄、庙圪垯向敌人射击。

1945年初,打入石头圪垯伪保安队的王文、石贵德于7月率领60余人在石头圪垯(今长直乡)宣布起义,后加入独立营,被编为第三连。8月,马心宽率鸡笼山保安队14人起义,参加了独立营。

永远的纪念

从1942年9月到1945年6月,在历时三年的峥嵘岁月中,位于垣曲北山群峰中的望仙一直是垣曲县对敌斗争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插在中条山上的一面旗帜。在它的感召下,全县儿女奋起反击,不怕牺牲,把侵略者赶出垣曲,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

望仙当时有260户,人口不足一千,为了保护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遭日寇“扫荡”10余次。日寇在这里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全村900多间房屋,被日军烧毁的就有800多间,遭抢走的羊1700多只,被宰吃的牛340头。这一阶段,当地有42人被日寇杀害。面对敌人的屠刀,望仙村民没有被吓倒,而是一直坚持斗争,且越斗争越坚强,走出了王靖华、邓风翔、倪文岐、王益三、王庚、王毅、马骏、倪文俊、邓江东、王东太、侯圣德、何西才等一批优秀儿女。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作补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是送给沂蒙老区的歌,也是送给所有老区的歌。

四十年后的1983年,征集老区革命史,召开了垣曲籍老干部座谈会,老一辈革命者重回故乡、重回望仙,感慨万分,见到当年的老乡、老党员、老干部,一个个都泪流满面。首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培民(夏县籍人,南下后历任中共温江地委秘书长、行署专员)动情地说:“是老区人民养育了我们,当初住炭窑,吃麸糠,群众把仅有的粮食,一点一点送给我们,才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终于走到今天。”最难忘,红色母亲张秀英。1943年秋,日寇扫荡根据地,组织上把抗日民主政府的5万元经费交由她保存。日寇搜山闯进她家,面对敌人的刺刀,她沉着冷静,机智地骗过敌人,保障了党的经费一文不少。垣曲作家申大局曾以她的事迹为蓝本编写了垣曲镲剧《一袋银元》,深受群众好评。这位红色母亲,一生默默奉献,从没向党和政府伸过手,真正是革命的功臣、伟大的母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原垣曲县造纸厂厂长、共产党员杨金玉退休后,执着于红色文化教育,数十年呕心沥血,多方筹资征集,收集整理几万份资料、实物,建起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成为全省第一家民间纪念馆,被山西省、省军区、运城市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来访者。

张红云/文<br>分类主题 : 凤城往事<br>
28793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