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因盐建城、因盐得名、因盐而兴,盐湖可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围绕盐湖,47处遗址静静矗立,镌刻着盐业文明的基因密码,诉说着运城的前世今生。
在这些珍贵遗存中,河东道台衙门是绕不开的存在。它紧邻近年新建的盬街,与钟楼相距不远。若说关王庙的香火凝结着盐商对信义的坚守与平安的祈愿,那么道台衙门则以砖石为笔,书写着盐务治理的厚重篇章。
这座建筑与盐湖紧紧相依,既见证过盐运流转的昔日繁华,也亲历了运城从盐务专城到区域行政、经济中枢的蜕变,承载着这座城市与盐共生的厚重记忆。
运城建城的脉络见证
到达中心城区盬街,从钟楼往西行不足50米,路北那座规制雄伟、古朴庄重的建筑——河东道台衙门便映入眼帘。楼阁匾额上的“盐运使司”4个大金字,诉说着往昔盐务治理的故事;门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彰显着其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道台”这一官职,常于《雍正王朝》《天下粮仓》等展现官场生态的影视剧中出现,一般衙门少见,明朝为应对地方管理需求,在省与府之间设置了“道”这一行政层级,其长官“道员”被民间俗称“道台”。清朝沿用并规范,道台为正四品官职,协助巡抚等管理地方具体事务,如粮道、盐道、河道等,是省与府之间的重要衔接层级,在地方治理体系中作用关键。
推开外围铁栅栏门入院,墙上展板介绍:“河东道台衙门原为运使司署,元末与运城同建。”寥寥数语,道尽运城近700年建城史底蕴,河东道台衙门可说见证了古城建设发展脉络。
原来,盐运使司署与河东道台衙门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眼前的楼实则为谯楼,只是当时的一座附属建筑,而之所以以“河东道台衙门”命名,是为了凸显历史渊源。
展板上的道署图,展现出其之前的宏大规模。河东道台是清代一个集行政、卫戍、缉私、征集为一体的办事机构,职权颇广,曾辖两府(平阳、蒲州)、四州(霍州、隰州、绛州、解州)。康熙年间(1662~1722),运使高梦说对其扩建,由南至北依次为通惠楼、仪门、经国堂、和衷堂、万笏楼,奠定了建筑格局。乾隆时,运使沈业富再次扩建,通惠楼周边分布监狱、官署、仓库等,成为盐运等政务运转要地。道光丙申年,谯楼重修。1947年,运城解放后,运城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太岳第三专署政民医院)迁至原河东道台衙门,谯楼先后为医院的正门、后门,默默参与城市医疗发展,见证着时代的又一变迁。
2004年,河东道台衙门被列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伫立的古建,把过往变得更具象,将运城百年来城市建设、行政运转、民生发展等历史凝于砖石,待今人探寻、铭记。
盐运历史的凝固印记
河东道台衙门坐北朝南,原大部分建筑多已损毁,如今仅存谯楼与大堂。但从雄伟的城楼制式,仍能感受到往昔河东盐税最高占全国财政收入八分之一的磅礴气势。
谯楼又名通惠楼,整体规制高大,砌砖拱券基座,东西长近20米,南北宽11米多,台基高4米,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基座之上建有阁楼,重檐歇山顶,据梁记所载,重建于清道光丙申年间。
当天采访,并没有见到大堂,以为基座上的阁楼便是大堂,后询问相关人员,才知其距谯楼有百米。从距离来看,足见之前规模的宏大。
盐运使司署始于元代,是朝廷设立的盐务管理机构,产盐省区多有设置,明代延续。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盐运使司署乃公廨式建筑,主管河东食盐产运销官员的办公场所。河东道台衙门原驻蒲州府的河东兵备道上,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清乾隆五十七年,因盐政改由地方兼管,盐运使司裁撤,改设兼办盐法事务的河东盐法兵备道署。
谯楼下立着两尊石狮子,满身沧桑,细瞧憨态可掬,不知是原大门处遗存,还是从别处移来的。文保员王换丽热情地打开谯楼大门,言道可以上楼参观。
登上楼去,古韵之风扑面而来,不单是楼阁古色古香之美,更在于站在楼台举目远望时,思绪飞扬,回穿百年。若眼前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回溯到古时,盐官站在此处,定能望见城南片片千古盐田的壮阔景致;若夕阳依旧,看到的不只是一段盐运司的历史,更是一座“盐运之城”的发展轨迹。
运城,因盐而生,其建成与发展,和盐池生产、行销、管理紧密相连。运城盐池开发史四千多年,《山海经》称其“盐贩之泽”,相传是黄帝氏族居住地,舜帝时代人们已捞采池盐。西周时是周穆王第五子封域,春秋属晋,为苦城、盐邑,是晋大夫郤氏采地。其最早见诸史书在战国,归魏管辖,名为盐氏。到了汉代,朝廷在全国28郡设盐官,时名司盐城,驻有司盐都尉,汉章帝时称监盐城。不过当时虽名为城,只是小村镇,无城池建筑,地方官吏未设衙门,仅有盐官驻守。唐大历年间,潞村置两池榷盐使,宋、金时设盐运使司,却多将盐务机构设在解州或安邑。
当历史来到元代,经营运城盐池的举措大变。元太宗八年(1236),时任河东盐运使的姚行简为便于管理盐业,建议在潞村修建城池。元延祐年间(1314),盐池遭雨灾,生产损失严重,朝廷减免“钞引”,百姓感谢皇帝“恩德”,改潞村为圣惠镇。元延祐六年(1319),元朝为控制盐业、搜刮盐课,设立了河东都转运盐使司,然此时尚无城垣壕沟,且很快荒废。直至元至正十六年(1356)八月,盐运使那海德俊上报朝廷,才始筑新城。当时,数千庶民、兵丁参与,历时五月,于当年十二月竣工,初名曰凤凰城。因盐运司所在地,又称运司城,后简称运城。
至此,我国历史上唯一因盐务而建城之地,在河东扎根,600余年名称未改。至今运城的一些街道、小区,仍以“圣惠”“凤凰”命名,纪念盐与这座城的缘分。
时代记忆的传承新生
走进谯楼上的阁楼之内,一组场景复原像让人梦回往昔。古朴长桌旁,着紫色官袍、衣饰鹤纹的官员与穿蓝色长衫、戴黑官帽者交谈,桌侧立一男一女侍从蜡像,生动再现了古代官署议事的场景。难怪说这里是研究运城盐文化与古代盐务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
元末建城的运城,因盐兴城。明清时期,盐务官署云集,巡盐察院、盐运使署、运学教授署等机构汇聚,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盐务专城”。盐务专学的设立,开创了为盐商子弟办学之先河。随着地方行政机关移驻,市政建设处处彰显盐业特色。
明清两朝时,更是对运城城池多次增修、扩建,使城池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逐渐发展成为河东名城,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清雍正时设河东盐政,乾隆时盐政改革,由河东兵备道监管河东盐务。因为是河东道的助手办公官署,得名河东道台衙门。至清末时,城内已建成九坊,街坊命名多与盐池相关;盐商和盐务官员的公益服务也多围绕盐池展开。
民国初年,建筑多数被毁,却也见证历史转折。1991年版的《安邑县志》记载,这里曾是光复河东的总司令部,河东革命志士与陕西秦陇复汉军攻克运城,清朝最后一任道尹余粢从此逃走,封建专制统治在河东终结。之后,董子安作为晋南镇守使署,复建大堂。民国十七年(1928)时,仍为盐运使司公署,延续着盐务职能。
可说,运城这座城,将盐的故事写进了城市肌理,每处过往都带着“盐务专城”的独特传承。如今,经修复,谯楼重拾往昔风貌,外部彩绘复原,先进的技术与材料让结构更稳固。
夕阳下,这座雄伟建筑藏身繁华都市,将运城因盐而兴的厚重记忆,向每一位来访者轻声诉说。离开时,才注意到河东道台衙门对面是一所小学,可想孩子们每天出入,耳濡目染间,历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稚嫩的心田。或许他们蹦跳经过时,不会刻意打量这座老建筑,但当某日读史探寻运城之名由来时,脑海定会浮现这街角景象,会兴奋地向人讲起新的盐湖故事。
薛丽娟/文图<br>分类主题 : 建筑民居<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