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条山的臂弯里,有一座如诗如画的虞乡。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虞乡镇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与引领下,虞乡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繁荣景象的背后,牛普琦、邓解放、傅晋宏、李波、杨洪惠等一大批文化学者功不可没。他们以深厚的学识、满腔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成为虞乡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引领虞乡文化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虞乡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东边青龙峪人类远祖华胥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华胥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她所代表的时期,是人类从原始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关键阶段,承载着远古先民对自然的认知、生存的智慧以及对未来的探索,如同一部神秘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解读。
舜帝文化蕴含着道德与仁爱的力量,舜帝以孝悌闻名,他的德行感化四方,其“德为先、重教化”的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虞乡人崇德向善,成为后世为人处世和社会治理的道德准则。
王官峪的鸣条文化,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鸣条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岁月长河中珍贵的记忆片段,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军事斗争。其中商汤文化展现了古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建设,他的施政理念和用人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扁鹊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清华一带为百姓解除瘟疫,被害后被虢国太子葬在清华村东。扁鹊创立望闻问切,擅长治未病,是中医学先祖,被称为神医扁鹊。
司空图作为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他的司空图文化传承着文学艺术的精髓。其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对诗歌的意境、韵味、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虞乡的文化土壤注入了肥沃的养分。
当代作家西戎文化,则是将虞乡的山水文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发建设融合在一起。西戎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变迁和人民奋斗的作品,让虞乡文化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多元包容。
五老峰的道家福地文化,充满着仙风道骨。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这种思想与五老峰的自然风光相互交融,为虞乡增添了神秘而超凡的气质,吸引着众多追求精神超脱的人前来探寻。而虞乡文庙碑记载详实,成为古中国文化的有力物证,从建筑风格到碑刻文字,都体现了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理念。
近年来,虞乡文化在各大媒体频繁亮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报纸上,一篇篇关于虞乡文化的报道,如同一扇扇窗口,让外界得以窥见虞乡文化的独特魅力;电视上,虞乡的文化活动、民俗风情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网络上,虞乡文化的相关话题热度不减,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广泛传播。虞乡,已成为宣传地域文化的典范,这些文化人士被誉为文化传播的“乌兰牧骑”,声名远扬。
近期,柳宗元永济宣传部邀请广西歌舞剧院,在永济上演了大型歌剧《柳柳州》。这部歌剧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柳宗元在柳州的卓越贡献。柳宗元,这位集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历史名人,他到柳州后,心系百姓,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举措。在教育上,他重视人才培养,兴办学校,改变当地的教育落后状况;在民生方面,他关注百姓疾苦,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在经济上,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他的作品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他的“官为民役”“富利元元”思想影响着当代,成为治国理念的一部分。伟大领袖毛主席、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柳宗元的语录,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标杆,这充分彰显了柳宗元思想的永恒价值。而虞乡与这部歌剧的渊源,也让虞乡文化与柳宗元文化产生了奇妙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虞乡文化的内涵。
在虞乡文化繁荣发展的征程中,虞乡镇党委政府一班成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他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虞乡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瞻远瞩,精心谋划,为虞乡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他积极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柳宗元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柳宗元的生平事迹、著作手稿以及后人对他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柳宗元的一生;打造柳宗元文化广场,广场上的雕塑、文化长廊等设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为虞乡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他大力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举办各类文化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让虞乡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盛宴;他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组织文化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为虞乡文化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牛普奇、邓解放、傅晋宏、李波、杨洪惠等文化学者,在杨书记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虞乡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工作。他们深入民间,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宝藏,将古老的传说、民俗、技艺等整理成册,让它们重见天日。比如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挖掘,详细记录工艺流程和传承脉络;他们致力于文化传承,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文化讲座、培训活动,将虞乡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他们勇于创新,将现代元素与虞乡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虞乡特色的文化作品,如歌曲、舞蹈、戏剧等,让虞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像将虞乡的历史故事改编成现代舞台剧,深受观众喜爱。
如今的虞乡,文化气息浓郁,处处洋溢着文化的魅力。走在虞乡的大街小巷,你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古老的建筑与崭新的文化设施相得益彰,传统的民俗活动与时尚的文化演出交相辉映。虞乡人民在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展望未来,虞乡文化必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众多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绽放光彩。虞乡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虞乡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虞乡、爱上虞乡。相信在文化的引领下,虞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幸福家园。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br>分类主题 : 文明探源<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