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王官峪:文化根脉与历史回响

6 0
发表于 昨天 18: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在文旅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文化始终是景区的灵魂与根基。河南万岁山以杂技、非遗与民俗文化为内核,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印证了“无文化不旅游”的真谛。王官峪风景区坐落于永济市东南中条山北麓,不仅有雄奇山水与清幽景致,更沉淀着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层积——从舜帝的德政传说到商汤的革命壮举,从扁鹊的医道智慧到司空图的诗意栖居,从宋代水打磨的巧思到现代文学的薪火,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其中,“鸣条”之地的地理与历史深意、地方民俗与历史事件的交织,更让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愈发清晰。

一、鸣条:地理奇观与历史坐标的双重馈赠

王官西岭,正是历史典籍中屡屡提及的“鸣条”。这一名称的诞生,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此处为东西两瀑布的声音交汇点,水流击石的轰鸣在此碰撞、回荡,形成震撼人心的听觉奇观。古人以“鸣”字难以尽述其声的宏阔,便在“鸣”后缀以“条”字——“条”本形容天上舒展的长云,用视觉意象呼应听觉余韵,既状写瀑布声如长云绵延、余音绕梁的气象,又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巧妙融合。

辞书将“鸣条”释为“风吹枝条发出声音的地方”,此解虽简,却未能触及王官西岭“鸣条”的独特性。若仅以“风吹枝鸣”论,天下何处无之?唯有王官西岭,因双瀑交汇的天然声场,赋予“鸣条”超越凡俗的历史厚重。这里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上古政治与信仰的核心舞台:舜帝葬于鸣条,商汤伐桀战于鸣条,两场跨越时代的重大事件,实则围绕“祭祀权”展开。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祭祀权是统治合法性的终极象征——谁能主持对天地神灵、先祖贤圣的祭祀,谁便是天下共主。鸣条作为舜帝归葬之地,本就是上古祭祀的圣地;商汤伐桀决战于此,正是为夺取这一神圣权力,以“替天行道”的名义终结夏桀的暴政,开启商朝的统治。

这种历史纵深,让王官西岭的“鸣条”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地标。站在此地,既能听见两瀑交响如远古战鼓,又能望见长云舒卷似历史长卷,古今声景交融,恰是“鸣条”二字最生动的注脚。

二、商汤伐桀文化:从鸣条之战到古市遗风

夏末乱世,桀王暴虐无道,“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竹书纪年》),其统治失尽民心。商汤以仁德著称,“网开三面”的典故流传千古——见捕鸟者张网四面,汤命去其三面,留一面任鸟自择,以示“天道好生”,此举令诸侯感慨“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最终,汤以“天命殛之”为名,率诸侯联军与桀战于鸣条(王官西岭),史称“鸣条之战”。此战不仅是王朝更迭的转折点,更是“以德配天”政治理念的实践——汤因夺取鸣条的祭祀权,正式确立统治合法性。

王官峪山下的清华村,古称“古市”,至今延续着纪念这场变革的民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五的古会,相传便是为庆祝商汤伐桀胜利而设,会上商贾云集、鼓乐齐鸣,延续着三千年前“天下归汤”的欢庆气象。村中还建有汤王庙,殿宇虽已焚毁倒塌,香火却从未中断,成为村民缅怀汤王仁德、传承“顺天应人”理念的精神载体。古市的存在,更暗示此地曾是战后物资集散、政令传递的枢纽,印证了鸣条之战后商文化在此的深远影响。

三、舜帝文化:德政源头与祭祀传统的滥觞

舜帝作为上古贤君,其“德自舜明”(《尚书》)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耕于历山时“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时“雷泽上人皆让居”(《史记·五帝本纪》),以自身德行感化百姓,开创“尧天舜日”的盛世。而舜帝归葬鸣条(王官西岭)的记载,更让此地成为华夏早期祭祀文化的发源地。

在那个“神权即王权”的时代,鸣条作为舜帝葬地,自然成为天下祭祀的核心。商汤伐桀战于鸣条,本质是对这一祭祀正统的争夺——唯有掌控舜帝陵寝的祭祀权,才能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继承者。王官峪挖掘舜帝文化,可依托鸣条的地理与历史坐标,在西岭复建舜帝祭祀台,复原上古“柴望”之礼(燔柴祭天、望祭山川)的仪式场景;在文化长廊中突出“舜葬鸣条”与“汤战鸣条”的传承关系,让游客理解:从舜帝的德政到商汤的革命,鸣条始终是华夏文明“敬天法祖、以德治国”理念的见证地。

四、扁鹊医道:从诞辰祭祀到文化传承

扁鹊,这位被后世尊为“医祖”的神医,其“治未病”理念至今闪耀智慧光芒。王官峪流传着扁鹊行医的传说,当地百姓更以独特的民俗纪念这位医者: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纪念其罹难之日,正月二十庆祝其诞辰,届时村民齐聚,或设坛祭拜,或请中医义诊,延续着对“苍生大医”的缅怀。

这种民俗背后,是扁鹊医道与地方生活的深度融合。可在景区内设立“扁鹊医道馆”,不仅展示《难经》中“上工治未病”的理论,更结合当地中条山的中药材资源,复原扁鹊采药场景;在诞辰与罹难日举办“扁鹊文化节”,邀请中医名家讲授养生之道,让游客体验针灸、艾灸等传统疗法,感受“医养结合”的生活智慧。

五、司空图诗歌文化:晚唐风骨与山水共情

晚唐诗人司空图隐居王官峪时,留下了“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退栖》)的诗句,将此地视为精神家园。他的《诗品二十四则》以“雄浑”“冲淡”等二十四境概括诗歌之美,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写“纤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喻“旷达”,而这些意境恰与王官峪的山水相映——东西瀑布的轰鸣是“雄浑”,贻溪潺潺是“冲淡”,堪称“诗品与山水互证”的典范。

可在司空图隐居的“休休亭”旧址,复建茅草亭与诗碑,将《诗品》名句与王官峪景致对应标注;举办“秋日诗会”,邀请文人墨客循着司空图的足迹,以“鸣条听瀑”“贻溪泛舟”为题创作,让游客在山水间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六、水打磨与西戎文化:从农耕智慧到文学记忆

宋代王官峪的水打磨,是古人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创举,其原理与鸣条的“声景”形成奇妙呼应——前者是水流驱动的实用技术,后者是水流激荡的自然奇观,共同展现人类对“水”的理解与运用。可修复水打磨遗址,通过动态模型演示其齿轮传动机制,让游客感受“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

现代作家西戎的《涧水东流》,以王官峪为背景书写时代变迁,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可在其创作地设立纪念馆,陈列手稿与创作笔记,让游客在涧水潺潺中,读懂文学与土地的永恒联结。

王官峪的文化魅力,在于每一处山水都承载历史,每一项民俗都连着传统。从鸣条的“声与形”到古市的汤王庙会,从扁鹊的祭祀到司空图的诗篇,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谱系。深入挖掘这份遗产,让游客在鸣条听瀑时想起舜帝与商汤的往事,在清华村赶会时触摸三千年前的庆典余温,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让王官峪成为一处能“与历史对话与传统共鸣”的文化圣地。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br>分类主题 : 寻踪觅迹<br><br>
王官峪:文化根脉与历史回响
28784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