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乡村笔记] 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精神永流传

38 0
发表于 前天 19: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精神永流传
今年是毛主席向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亲笔批示70周年。6月21日,运城古运新城文化平台组织会员,走进西张耿村开展文化采风活动,深挖西张耿“扶民智、提精神、谋发展、鼓干劲”夜校精神内涵。西张耿乡第一任书记吕振龙儿子吕新建受邀参加了采风,追寻父亲当年的过往;西张耿村委主任刘波专门接待并陪同介始了西张耿村70年的历史变迁。
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精神永流传
西张耿村曾经红极一时,不是在运城,也不是在山西,而是在全国,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并不影响它过往的辉煌。村庄距运城市区8.5公里,距龙居镇政府2公里,南毗姚暹渠,眺望中条山、运城盐湖,北邻运金路,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从运金路8.5公里处向南1000米即是村委会,东与老东张耿合为一村,北接麻村,西南与下张耿村相通,西北与龙居村为邻,村中主巷道布局为两纵三横。而西张耿夜校,就是当年毛主席批示题词的山西省解虞县龙居乡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精神永流传
1949年解放后,西张耿隶属于解县,1953年5月,解县西张耿乡成立。1954年7月,解县和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共设立了46个乡,其中解县西张耿村改称解虞县西张耿乡‌。1958年9月至1958年11月,该地区属于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文革中更名为西张耿人民公社,1983年8月30日,西张耿人民公社更名为龙居人民公社,并于1984年9月更名为龙居镇,现行政区划隶属盐湖区。

1953年春天,西张耿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们劳动热情高涨。可是种庄稼也有一套学问,社里的年轻人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不懂先进农业技术,就会直接影响合作社增产任务的完成,也会影响社员们的收入。1954年年初,王运昇和副社长姚凤兰商量,成立了一个技术学习小组,结合生产劳动,让年轻人尽快学会运用科学技术。

吕振龙,这位曾和父亲一道追随嘉康杰在夏县泗交山里进行过革命斗争的西张耿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深入基层,带领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在工作中发现了西张耿农业技术学习小组这一新生事物,于是多方支持西张耿村创办了“西张耿农民技术夜校”。

1955年,共青团山西省晋南地方工作委员会(晋南团地委)书记王景康,派王耀庭和叶云樵深入各县了解情况,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着力解决年轻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王耀庭等人到解虞县团县委调研时,发现西张耿村团支部在夜校开展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帮助青年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等。他们经过深入调查走访,翻阅资料,根据西张耿村创办农业技术夜校的生动实践,撰写出一篇经验材料。王景康听到汇报后,认为西张耿村党团组织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便对材料进行加工修改,以团地委名义刊发在《学习资料》上。文章分“一个突出的矛盾”“从小组到夜校”“从课堂到田间”“可喜的收获”4部分,总结了西张耿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创办农业技术夜校,组织农民学习运用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生产的创新事迹。

后来,该文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同志将文章题目改为《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还为本文加写了按语(《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上册165页)。“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在毛主席批示题词中,对农业技术方面在全国只此一次。随着毛主席的按语发表,西张耿的农民技术夜校事迹传遍了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当年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在全国,尤其在西张耿村产生了强烈反响,全村成年男女都是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到夜校学习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村里70岁左右的老人基本都有过亲身经历,农业的丰收农民夜校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当年全村的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文化知识都在全县遥遥领先,经过10年的不懈坚持,西张耿农民技术夜校成为全国的学习典型。

时光荏苒,七十年后的西张耿村变了,巷道更整洁了,树更绿了,花更香了,人更精神矍铄。但是西张耿的人没有变,更加的纯朴,更加的善良,更加的心安气静,颇有大唐遗风。正值盛夏,街道两旁的杮子树、核桃树硕果累累,枝头被压的弯了下去;村边的红香酥梨基地更是梨满树枝,每棵大树都要用竹杆支撑起来,避免压坏枝头。随风摇曳的酥梨丰收在望,虽说今年出现了近几十年的干旱天气,但是村民浇水锄园,抗旱保墒,继战胜倒春寒后,又保住了酥梨的果实,这或许就是一种善报吧。

在村主任刘波的讲解中,我们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庄,这样炎热的中午走在绿荫之下,也有了丝丝凉意。这样的村容村貌,着实让人心情舒畅。

西张耿村委大院(没有围墙的大院)的西南角专门建立了一个婚庆场所,并搭建有喜庆宴棚,专门置办了二十余套桌椅板凳,砌有结婚典礼用的背景墙,免费提供给村民办喜事使用,既约束了村民的行为,又匡正了村里的风气,同时还节约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

墙的另一边建有乡规民约园地,条文上墙,一目了然。其中有规范红、白事的规定。除婚丧事外,其他一切宴请不允许办理;对于帮忙的,就餐时每家不得超过1人。规定了桌数、菜的样数、烟酒标准,看似一些小事,但刹住了跟风学样,怕人说三道四,打肿脸充胖子的歪风,实实在在,让村民从内心拥护和支持。

村里的人都很务实,反对奢糜,风清气正。在西张耿村,无论谁家红白喜事,安排就餐时,总是先亲戚、宾客入席,这与其他许多地方抢橙子、占座位的现象,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这与墙上的乡规民约关系不是很大,因为良好的村风不是三两年就能养成,也不是语言上的教化就能形成,而是几十年、几百年,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言传身教,村民一辈传承一辈的高素质教育所为。

村风、民风体现了修养和素质,在当今人心浮躁的大环境中,能有这份恬淡,十分难得,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走进西张耿这方净土,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人就会变得闲适。在这里能让你大口呼吸田园新鲜空气,同时也感受到一丝久违了的恬静怡然。似这般生态绿色,生活宜居,文明整洁,团结和谐,宁静致远,人心向上的新农村,不就是小康新农村的模式吗。真诚地祝福西张耿人民明天更加美好!
西张耿村“农业技术夜校”精神永流传

作者:张杰民  来源:古运新城公众号
28774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