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华村叫做故市镇,是古虞乡县的东厢重镇,是一个民风淳朴,祥和至善的古镇。
公元前356年3月的一天,50多岁的扁鹊与子阳子豹两个徒弟来到河东故市镇地界青龙峪,沿路的情景让他十分着急,因为他看到的百姓与二三月天气下人们的行为有些奇怪,有的咳嗽不止;有的蜷曲身子裹紧衣服;有的却光着上身感到热......到处呈现一片患病的情景,故市镇大街上的医馆人满为患。
在进入河东地界时扁鹊就听说故市镇一带出现疫情,如今一见果不其然。扁鹊问了几个老者,知道是因为去年夏天至今八九个月不曾滴落半点雨星,气候干燥庄家歉收,百姓罹病民不聊生。扁鹊看了几个病人,只见病人干咳气喘乏力,浑身忽冷忽热,有的出现晕厥症状,尤其是老者和幼儿。扁鹊知道这就是空气干燥造成的气候病,是时疫之病,这种疫情必须抓紧时间治疗及时控制,否则蔓延起来了不得。
他知道这种病是气候干燥,肺气干燥而下焦湿热所致,非用消炎止咳,泄火润肺祛湿平喘的药物之药不可,当下寻求消炎药是关键。扁鹊想到来故市镇一路的弯弯河从青龙峪流淌出来,他知道虽然天旱青龙峪却有长流不竭的河水,青龙峪的风水一定不错,有水的地方草药一定不少。于是他带领子阳子豹直奔青龙峪。师徒三人一路顺着湾湾河进入青龙峪,路过伏祠庙,看见爷爷庵下的三皇五帝塑像时,他们虔诚地下拜,默默许愿让故市的百姓快点好起来。
站在爷爷庵平台举目东望,一层层片岩的东崖上开满黄色的连翘花,他知道连翘花是消炎止咳平喘除湿的好药,但是连翘一般都长在向阳的悬崖或高坡之上,采摘是要有风险的。扁鹊望着东崖层层石岩边上刚刚盛开黄黄的连翘花,管不了那么多了,救人要紧。要登上东边山崖何其容易,且不说山崖的陡峭,东坡山脚那湍急的河水就是一道天堑,只有逾越流水才能爬上陡崖。
扁鹊三人一路顺河向南,终于在蛤蟆岭高陡的石崖上看到希望。由于地势的落差,河水在这里形成一道瀑布,石崖上全是成片的石头,由于面积大,流水在这里不是太深,扁鹊挽起裤腿一马当先下到水里,二三月的河水还是刺骨的寒冷,他顾不了这么多了。攀着石头拉着树根,荆棘划破胳膊和脸面,终于登到峭崖绿丛边上。上面的悬崖边上有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向北倚着悬崖而成。只见那连翘树都是生长在石板路的边上,根在路边身子却伸向山外,要采着连翘花必须借助手杖将树枝勾过来,一人拉着树枝一人方可采摘。
他们一边采一边顺着石板路朝北行进,不觉得他们行进到北边山崖,绕过山崖的两边,只见一边一个黑虎灵官塑像,一个手持金鞭一个手握宝剑,甚是威严。他们默默的走过两位门神,拐过弯,霎时之间只见前面高耸的两座山相交的地方自然生成一道狭缝,深约两丈,高有百米,狭缝中有涓涓流水。狭缝北边巍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殿宇,上书“玉皇阁”三字,两边金字对联:
华胥远祖,自青龙峪走向神州,慈恩飞扬四海
女娲圣母,在玉皇洞抟土造人,众生遍布中华
扁鹊仔细观察,大殿前面向北面是一块一亩大的平地,南低北高东西窄南北长,柏树成荫,幽静雅致,鲜花初盛,蝴蝶飞舞,真是神仙的地方。扁鹊欣喜万分,感叹悬崖峭壁上竟然有如此道观寺院,十分少见。这时间从大殿出来一个老者,身着灰布服装,慈祥地问他们从何而来,可是朝拜玉皇?扁鹊一一答过,相互了解。原来这是一个人们为上古女娲娘娘修建的庙宇。
传说上古时期华胥在这里生下伏羲和女娲,伏羲和女娲又繁衍了人类。山崖对面有伏祠庙,有爷爷庵。原来伏祠庙是祭奠伏羲的,爷爷庵是纪念三皇五帝的,十分具有历史意义,传说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最早叫中国。
在老者的引导下走进大殿,只见正面神龛上女娲娘娘身着紫衣,正襟而坐,慈眉善眼,身背褡裢,褡裢中前后都是泥塑的小孩。神龛两边柱子上写着:
古洞依青山,霞光普照,万里烟霞流韵
玉皇居福地,灵气尽融,一方水土生香
绕过神像后面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约有三、四丈深,两丈多宽,依着石岩而建。山岩呈南北横亘,自然形成一层层石台台面,光线幽暗。仔细观看石台上皆是小小的泥人,笑容满面,姿态各异,好像是女娲娘娘当年造人时的场景。
女娲娘娘自从抟土造人之后她便成为人间的送子娘娘,是三皇中的地神,如大地般的厚德载物,又被人们奉成玉皇。
扁鹊携弟子深深地拜了拜,转身和老者言说山下疫情四起,询问青龙峪哪儿还有草药。老者告诉他们说,从这里以山崖向北而上,拐过弯径直而去就是这座山的高峰,叫庙洼西嘴。站在西嘴向南向东都是向阳的坡地,坡上草木丛生,正是芍药花烂漫的时节,曾经是华胥和他们子女伏羲女娲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见东南的齐崖峰,西南的华胥峰。那上面的草药特别多,有蒲公英,黄精,五味子等,特别是有一种叫月月花的草药是当地的特别药材,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老百姓每年清明前后都来采几枝回去熬水煮鸡蛋,健脾利湿帮助消化,祛湿消炎。沿着坡向东看有一池水,那个地方就是庙洼,老者说那里有一池水,虽居山顶常年四季却不曾干枯,附近的石鹿峪西坡的人家就是靠这一池水生活。有水的地方一定潮湿,潮湿的地方一定会有茵陈。
于是师徒三人按照老者的指导向前然后向上,一路上想着什么是月月花,以前不曾见过更没有用过。
翻过庙洼西嘴终于看见那大片的坡地,坡上开满五颜绿色的花朵,阳光融融,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按照老者的指导知道东边高耸一座大山是齐崖峰,西南高耸的像犁铧样的山峰便是华胥峰。东边山洼里一池明晃晃的水,那肯定就是庙洼。站在西嘴之上远远看见那峰峦叠嶂,享受着花香四溢的世界,扁鹊无比兴奋,这里比家乡的蓬鹊山不知要好多少倍,要不是身负重任真的想在这里住下。
走进坡地看见满山的黄花,那覆着地皮生长的大叶黄花是蒲公英,蒲公英是祛湿消肿消炎的好药。蒲公英可以连根挖出,根茎叶皆是良药。那开着紫色小花的是烈马回,也是一种清热消炎良药。那五颜绿色盛开的大叶植物便是芍药,根茎是活血化瘀,消炎止疼良药。扁鹊特别专注寻找月月花这种药材,根据老者的描述那褐色枝丫,修长绿叶开黄色小花的是月月花,草丛中到处都是,月月花的根茎成黑褐色,枝干呈褐色,叶墨绿色。
朝庙洼继续走,果不其然庙洼四周全是发白的茵陈,虽然长久不下雨,导致山下的瘟疫开始蔓延,但是这里看着还不是太干旱,这都是大自然的神奇啊。
没有多久便采满了师徒三人的背篓,于是按照老者的指引,向西南绕道进入沟底,踏上谷底山路直奔故市镇,那里的人们还在期盼着他们。村长张先生看见扁鹊采药回来,立即安排人马熬药。按照比例,扁鹊在大嶅中放入两成的蒲公英,茵陈,三成的连翘花,一成的烈马回,因为以前不了解月月花的药性,所以放入少量的月月花,加满水,大火烧开,改小火再熬半个时辰。门外早已围了不少村民,他们听说扁鹊采药回来了早早守候在这里,都想喝一碗救命良药,让该死的疫情从身上滚蛋。按照比例一筐可以熬一大鏊,一大鏊不容分说三下五除二就舀完了。扁鹊不顾疲乏,嘱咐患病的人们,喝了药回家盖严实睡觉,最好能够出出汗,明天再来喝。
第二天来喝药的人络绎不绝,第一天喝过的人们大多数有精神了,不发烧了,咳嗽减轻了。扁鹊仔细地询问病人了解情况,有不少人说烧退了想吃东西了,肚子不觉着胀了。他心里知道这是月月花的作用,应该加大使用。这几样药配在一起,只要广泛应用,很快就会控制疫情。
扁鹊感叹人世间的奇妙,有什么样的疾病便有什么样的草药,这次来故市镇对月月花这种药材运用又是一次重大发现。原来这药材其他地方没有,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运用。经过几天的使用他越是发现月月花不仅能够降热而且能够治疗湿热引起的脾胃不畅,消化不良,尤其是喝了月月花熬的汤药,以前那些因脾湿厌食的人们胃口大开。于是他把清华青龙峪的月月花专门记载在他的医药书籍里,他把这几样药的配伍效果这样归纳:消炎祛湿,止咳平喘,健脾利湿,消除胀气,降温除湿......着重论述了湿气是人体病症的主要原因,只要在湿气方面加以诊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为以后中医治病起到关键指导作用。
知道这些药能够利湿祛湿降热,他将那些药的样本放在院子的席片让人们记住药材样子和熬制数量,让故市镇周边的还有疫情没有控制的人们大量熬制服用,终于不到半月,故市镇的疫情荡然无存。人们万分感谢扁鹊师徒,故市镇又恢复到一派繁荣的景象。
像是一场战斗,扁鹊师徒战胜了瘟疫,心里别提多高兴。
他们要走了,故市镇的人们依恋不舍,在东门城楼上宴请了师徒后,一直送到西门外故市桥边,多少人恋恋不舍,洒下了热泪。扁鹊的救命恩情与故市人的感恩情怀交织在一起,难舍难离。从此后扁鹊与故市镇的恩情就是一生的恩情,在以后无数次云游中,多次下榻于故市镇,故市镇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喜欢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环境,因为这里有采不完的药材,正符合云游四海采药治病志向。他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开,但是他不得不走,不得不离开这个山清水秀淳朴民风的地方。
时光慢慢岁月悠悠,不觉过了好多年,这多少年间人们代代相传,深记扁鹊的恩情。故市镇的人们时刻关注着扁鹊的一举一动,不时从远道而来的客商那里打听扁鹊的点点滴滴。
故市镇的人们听说曾经扁鹊路过虢国把濒临死亡的虢国太子救活,如今虢国太子依然康健并且继承了虢国国君大位。故市镇的百姓也听说了扁鹊三次忠告蔡桓公,蔡桓公不治身亡的事情。
漫漫人生征途中,故市镇成为扁鹊的第二故乡,多少次他下榻故市镇,为故市镇百姓治病,每次给百姓治病总感到一种愉悦。故市人为他在东门外设立了医馆。也许这就是缘分,是上天造就的人生奇遇。多少次他登上青龙峪,领略青龙峪的人间天堂,感受青龙峪的远古文化。多少次驻足青龙峪和王官峪而不想离去,这里的山水太美了。然而他没有停留,因为他知道他的使命,他必须不停地去为人间祛除病痛,那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可逾越的使命。
公元前310年90多岁的扁鹊又一次别离故市镇的乡亲,踏上去秦国的道路。人们看着白发苍苍的扁鹊精神矍铄,羡慕他的健康。也许是多年的跋涉锻炼,也许是知道中医养生的秘方,他还是那样健步如飞。也许是他救了世间无数个生命,上苍让他长寿百岁。也许有预兆,乡亲们望着远去的扁鹊师徒潸然落泪。可是谁知道,他这一去便是永恒!可是谁知道他要去的秦国,有一个很大的阴谋在等着他——李醯要刺杀他......而此时他浑然不知,一代名医将陨落秦国!
秦武王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xi)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让他走了几步看看,切了他的脉搏,然后让他俯卧在床上,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点按了几下,让武王站起来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欲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想想还是离开秦国为好,他治病救人不图当什么高官,不图有什么富贵,只把治病救人传承中医文化当成自己人生的大事。
于是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往回走,想再次回到故市镇,回到故市镇医馆在哪里多停留一段时间走;想再吃吃故市镇的乡亲们做的粉皮鸡;再次登上华胥峰朝拜华神庙,在华胥峰上再次环视南面素练般的黄河,东面明镜样的盐池,俯视纵横的群山......
不料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在骊山脚下半路上劫杀了扁鹊,一代神医就此殉命,成为了千古。 扁鹊遇害后,子阳子豹将扁鹊尸体收敛好,用一辆马车运送回家,从临潼一路走来,走到河东故市镇西门外故市桥边,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驾辕的马怎么也不走,道路十分泥泞,就是马愿意走也走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徒弟二人商量不如快马把师父的头先送回家为好,身体从长计议。于是子阳骑马护送师父头回到故乡葬在蓬鹊山下,子豹留在故市镇料理后事。
当时雨住之后故市镇百姓知道了扁鹊遇害,灵柩回家,迫于道路泥泞暂借清华故市桥古庙保存尸体。消息不胫而走,虢国也知道此事,当年的虢国太子已成国君,虢国太子快马古市镇吊唁恩人,看到无头的扁鹊尸体,已近腐烂,虢国太子悲痛万分,与子豹商量决定就地掩埋。用金子铸造一个头为恩人厚葬。墓室按照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葬礼进行,穹顶砖砌墓室大堂,按照八卦八个方向分别砌有墓道,根据扁鹊生辰安放,其余墓道均放有陪葬品。陵墓两边分别用中条山岩石雕刻石羊石马,用花岗岩刻石一块石碑,上书扁鹊陵,并且在陵墓前栽有槐树,以花丛相伴。虢国太子又斥巨资在陵墓西面建立扁鹊庙,以当时的最高规格,设立正殿五间,青石盘龙柱,琉璃瓦覆顶,一丈多高的槅门,二尺高的门槛。正殿大门左右书写对联:
中条山岐黄医术拯救故市镇生命
青龙峪耸立千年见证秦越人真情
正殿里面塑有扁鹊眉目慈祥束发站像,高一丈,两边塑有子阳子豹两位高徒,一人手持连翘花枝,一人手握采药镐头,身背药箱,栩栩如生,慈祥和悦。象征扁鹊在故市镇曾经支起大锅熬药分发百姓,使得身染瘟疫的百姓得以治愈。
当地百姓每年都来祭奠,并且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定为扁鹊庙会。当地民谣:
头归故里蓬鹊山,
身葬中条故市街,
太子报恩来厚葬,
东门建庙常祭拜。
两千三百多年过去了,扁鹊庙在十年浩劫不复存在,扁鹊陵伴随着岁月依然高耸在清华村东。
正是:
生于任丘鄚州镇,
遇害临潼骊山根,
头葬内丘蓬鹊山,
身躯留在故市村。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aXt3zmXkk3ykQyiSis4zA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br>分类主题 : 典故传说<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