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爷爷手艺“公米肉”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吉秀珍

88 0
发表于 2025-6-10 11:08: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河东陈记美食征文一等奖作品。
爷爷手艺“公米肉”_河东陈记获奖征文_吉秀珍
今年过年,收到刘总馈赠的福同惠大礼包,里面是传统的八大碗。儿子很喜欢其中的扣肉蒸碗,拿起筷子就大快朵颐。而我呢,毕竟上了些年龄,面对那香喷喷的肉片,只能浅尝辄止。但这扣肉的味道,却好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记忆里那醇厚的年味瞬间扑面而来。

小时候,春节是件极为隆重的大事。从腊月起,人们就铆足积攒了一年的力气,精心酝酿年味,满心欢喜地迎接新年。在那段美好的记忆里,爷爷每年亲手做的蒸碗,无疑是过年时最令人期待、最香的味道,是年味最鲜活的象征。

腊月二十三,村里的养猪场开始杀猪。除了村里按份额分配好的猪肉,爷爷总会额外去买几斤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制作蒸碗做准备。爷爷做的蒸碗种类十分丰富,有香气四溢的扣肉、圆润饱满的丸子、外酥里嫩的酥肉、肉香骨脆的排骨和鲜香美味的带鱼。在这些美味中,加了海米(干虾仁)的扣肉最是受宠,堪称“人气王”。不过,说来也奇怪,不知是方言发音的独特性,还是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爷爷一直把这道扣肉叫作“公米肉”。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公米肉”是“贡米”还是“公米”?到底是哪个“gong”字,我四处打听、反复查证,却始终难以考究,暂且就用“公”字来代替吧。
 
制作公米肉,最主要的食材自然是五花肉和大海米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步骤,爷爷看得特别重,总是亲自操刀,从不让别人插手帮忙。就拿焙海米来说,对火候的精准把握简直就像一门艺术。若是火候稍微过了一丁点儿,海米就会被烤出焦煳味,吃起来苦涩难咽,好好的食材就这么毁了;可要是火候差那么一点,没法充分释放出海味的鲜美,海米捣不烂,肉也很难入味,这道菜的灵魂可就没了。我们小孩子能参与的,便是等海米焙干后,用蒜臼子把它们捣成碎末。

爷爷把精心挑选的五花肉清洗干净,先切成大块焯水,去除血水和杂质,随后将焯水后的肉块放入冷水锅中,加入葱段、姜片,大火炖煮,直到筷子能够轻松地扎透肉块,这才捞出,趁热抹上蜂蜜,控干水分晾凉再油炸上色。炸好的肉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直接放到肉汤里浸泡一夜,这样猪肉的口感会饱满软嫩。第二天一大早,爷爷便开始展现他精湛的刀工,将肉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这切肉的功夫可不简单,里头藏着大学问呢。要是肉片切得太薄,蒸出来就容易碎成渣,不成样子;要是切得太厚,调料的味道就渗不进去,吃起来口感差很多。接着,爷爷把切好的每一片肉都均匀地蘸上我们捣好的海米碎末,让每一丝肉纤维都能裹上海米的鲜香。然后,肉皮朝下,一片挨着一片,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粗陶土制成的蒸碗里。那时,我们几个孩子总是围在爷爷身边,眼巴巴地看着他忙碌,使劲嗅着肉香与海米混合的诱人味道,馋得直咽口水。

等所有的蒸碗都装满码好,奶奶那边也在院子里的灶台上,用那口最大号的锅把水烧开了,就等着蒸碗上锅。爷爷小心翼翼地把装好的扣肉、丸子等蒸碗一一放进大锅里,盖上锅盖开始蒸。蒸碗可是个耗时的活儿,往往得蒸上一两个小时。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随着水汽不断地袅袅升腾,浓郁醇厚的肉香逐渐在院子里弥漫开来,钻进每一个角落,钻进我们的鼻腔,勾得我们肚子里的馋虫直闹腾。 

终于,扣肉蒸好了!爷爷麻利地把蒸碗从热气腾腾的锅里端出。此时,原本紧实的肉已经变得软糯无比,色泽油润红亮,海米的鲜味也完全融入肉的每一个细胞里。爷爷把一个大盘子稳稳地扣在蒸碗上,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翻转,只听“啪”的一声,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公米肉便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肉皮油亮光滑,泛着诱人的光泽,就像一面镜子;肥瘦相间的肉片层次分明,夹杂着海米独特的鲜香,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

一般来说,蒸碗是专门预备着过年期间吃的,不过爷爷每年都准备得格外充足。所以,我们在年前就能先解解馋。刚蒸出的公米肉一端上桌,还冒着腾腾热气,就被一抢而空。暄软雪白的馒头夹上两片软糯的公米肉,再加点香辣过瘾的油辣子,轻轻咬上一口,猪肉的浓香、海米的鲜香、馒头的麦香和辣子香在口腔里碰撞、交融、绽放,那滋味,堪称人间至味,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与满足。正月初四收拾节(就是待女儿女婿),公米肉总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特别是小孩子这桌,连盘底的海米碎也会被擦得干干净净。

后来,老爸接手了做蒸碗的工作,他也是用心去做,可不知为什么,做出来的味道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怎么也找不回爷爷做的那种独特的味道。直到现在,姑姑家的表弟还常常跟我念叨着爷爷做的公米肉,那份对往昔美味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听多了我们对爷爷公米肉的念叨,孩子们也被勾起了好奇心,吵着闹着要尝尝这传说中的美味。恰好我家那位厨艺还不错,就向老爸详细请教了制作方法,还特意翻出家里以前特制的土蒸碗,前年春节满心期待地试着做了一次。大概是因为现在人的嘴刁了,再加上饲料养殖的猪肉没有以前那么香,又少了柴火土灶的加持,端上桌一尝,大失所望。虽然样子看着差不多,可味道差了很多,还有些微的焦苦,怎么也还原不出记忆中的那个味儿。 

爷爷已故去多年,当年抢食的孩子都已四五十岁了,但每到过年,那些蒸碗,尤其是公米肉的香味依旧清晰地萦绕在我们的舌尖,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未散去。它早已不再是一道普通的美食,而是承载着我们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和对爷爷的思念。它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纽带,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这份味道和情感都将永远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

文|吉秀珍    图|靳志强
28718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