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运城饼子香》 唱出家乡味

82 0
发表于 2025-6-1 10:07: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当一缕麦香在口腔中弥漫,当质朴的歌词化作游子舌尖上的乡愁……近期,由运城市诗人、作家刘锁爱女士作词的歌曲《运城饼子香》,就像一颗石子,在线上线下泛起层层涟漪,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它以饼为媒,以歌为引,用音乐语言为我们编织出一幅充满烟火气和深厚感情的家乡画卷。

运城,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黄土地,自古便被称为“河东粮仓”。黄土高原的厚重与黄河水的灵动在此交融,孕育出源远流长的面食文化;蒲剧,作为流行于河东地区的古老剧种之一,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恰似这片土地上人们高昂的精神气,绵延不绝。词作者刘锁爱、曲作者王岩与演唱者孔向东将这份运城精神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运城饼子香》。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在构思这首歌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民歌的叙事模式,而是大胆以蒲剧曲牌“米红仁”为基调,特别是蒲剧特有的拖腔设计,在旋律起来的那一刻瞬间晕染出独属于运城的味道。

整首曲子既保留了蒲剧的韵味,又巧妙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节拍框架,使整首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主歌部分舒缓的钢琴伴奏与副歌部分电吉他的加入,形成了一种情绪上的递进关系——从平静的讲述到热烈的赞美,再到高潮处的自豪感宣泄。这种半音上行的转调手法,瞬间将情感推向顶点,也让听众在听歌的一瞬间,能感受到从土地深处升起的文化自信。

而回到歌词部分,同样让人意犹未尽:

“河东自古天下粮仓,遍地麦子翻金浪。”开篇这句歌词,寥寥几句,就将一幅河东农耕图景浓缩于方寸之间,让即使是从未踏足河东大地的听众,也能跟着歌词在心中构建出这片土地的轮廓。这里的“金浪”并不是单纯的视觉描写,而是对土地丰收的礼赞,对黄河文明的回溯。

“老爸拿起了擀面杖,叮叮当当案板响;老妈燃起了烧饼炉,一日三餐灶火旺。”这句歌词的魅力在于,它将饼子的制作过程融入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擀面杖与案板的碰撞声、火炉中木柴燃烧时的噼啪作响,这些细微的声响被文字捕捉,化作音乐中的节奏背景。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使歌曲不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记录。饼子的制作场景也在这简单的话语中被还原为一张张具体的生活剪影:父亲粗糙的双手在面团上反复揉搓,母亲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映照下闪烁。这种烟火气的注入,让《运城饼子香》成为一首“接地气”的好作品。

而在对饼子形态的描写中,“圆的像太阳,半圆像月亮”两句,以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将运城饼子升华为我们熟悉的自然意象。这种意象化的处理,不仅使歌词充满诗意,更赋予饼子以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意义。圆形的饼子宛如太阳,象征着生命的能量与希望;半圆形的饼子如月,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团圆的祈愿。这种将食物与自然、情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日常美食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运城人的精神世界的隐喻。

而在青年歌手彭琦演唱的版本中,加入的一段说唱词也体现了在外漂泊的运城人对家乡的热爱。“饼子是我们的生活,饼子给我们力量,饼子让漂泊的运城人有了新的希望……小小饼子,大大的梦想”这句歌词则是全篇情感的爆发点。创作者在此处完成情感的又一次升华:饼子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运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河东土地的深情回望。一曲《运城饼子香》,唱出了运城人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一曲未了,乡音永续。当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消散,《运城饼子香》所唤起的情感却久久不散。它是一曲关于家乡的礼赞,将浓浓家乡味从舌尖唱到心尖。在它的旋律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运城的声音,更是所有心怀家乡运城之人共同的心声。或许,正是这种对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与真诚表达,使《运城饼子香》具备了超越地域的感染力,成为一首真正属于这片土地、也属于所有热爱家乡之人的歌。

杨颖琦|文<br>分类主题 : 河东美食<br><br>
《运城饼子香》 唱出家乡味
28704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