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在太原陪伴了 3 年的小孙女终于上幼儿园了。儿子儿媳工作忙碌,早出晚归,中午也无暇回家用餐。每天送走孩子,简单整理完家务后,我终于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宁静。然而,身处这远离家乡、不属于自己的暂住之地,我一时间竟感到六神无主。多年来,我在省、市、县、村四地之间奔波辗转,流动的生活让我始终找不到归属感。每次往返启程,对我而言都是一场考验,这边难以割舍,那边又满心牵挂,思绪飘摇不定,身心俱疲。在这样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逐渐下滑的无奈之下,我拿起了笔,只想着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都写下来。仿佛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获得些许安慰。
有了智能手机后,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自然也少不了随时给小孙女拍照留念,上百福照片,留下了小孙女婴幼儿成长的天真与可爱。十多年来,陪护孙辈的日子虽辛苦却也充满欢乐。儿子儿媳们努力上进,孙子孙女健康成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次目睹小堂兄妹手机视频,随笔记录《千里兄妹情》给了我重拾文字、提笔书写的灵感与冲动。小孙女上幼儿园后,我有了这个小小的独处空间,脑海中又不断闪现出疫情期间也不幸’“感阳”,无论我在哪个家,都是儿子媳妇陪我康复、嘘寒问暖’的暖心场景;大孙子来太原参加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比赛获奖的喜悦;小孙女学游泳晋级得奖励与升班的兴奋等等,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促使我把身边发生的、看到的、想到的情景都写出来,一切随心记录,有感而发。希望将来孩子们长大,能够知晓他们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有趣之事,回味那些天真无邪的童言妙语,从中感受到他们儿时赶上了好时代,有努力的父母和悉心呵护他们的家人,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即便童年遭遇了 3 年疫情,也能知道在危难来临之际,生在中国,有共产党的领导,有人民政府为我们保驾护航,更有家人的无微不至关爱,才得以拥有平安健康的生活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从小热爱共产党,一生做好中国人。
丰富的生活体验,带来了大量的素材积累。在照看孙辈的过程中,来自各地的奶奶姥姥们聚集在这个陌生的小区里,因孩子而结缘,于是,便就有了《阳光奶奶》的故事;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反向思维方式激励,没想到孩子们竟给我起了个《糊涂奶奶》的绰号还让我乐此不彼;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们无法上幼儿园,为了不让儿女们操心,奶奶姥姥们齐心协力,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也就有了《冬日暖阳下》的第二课堂;当年城中美术组的学生如今与我在省城相聚,一束鲜花让我为城镇中学 40 年校庆专刊提交了《一份迟交的答卷》;初学网购,通过《我说拼多多》叙述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和体验;《小幸运》记录我在社区活动中答题获奖的幸运事;《姐妹红娘群》拉近了我与家乡的距离;《闫景那年那人》勾起了我初入职场的回忆;《窗外》的新建天桥,以及和老姐妹们一起去《感受地铁》,目睹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在《友情就在相互牵挂中》,我感受到了出门在外人相互关心的温暖,老姐妹们结伴去参加社区活动,一起相约去做身体检查等等。这一件件感人之事,纯真的友谊之情,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回忆。
不知不觉间,我这个退休的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除了陪孙女涂鸦之外,“不务正业” 地用文字为小孙子孙女留下了 3 本共 128 篇、约 12 万字的童年记录和祖孙心语。同时记录了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想心得。3 年间,共有 5 本 162 篇、18 万多字的生活日常和感慨。其中有 8 篇散文刊登于《山西日报》《运城晚报》《万荣人》报以及《飞云》《城中报》等报刊杂志和《故乡万荣》、《运城社区》等网络媒体,并收获了好友们的热情点赞。
我并非专业作家,运用书写文字记录,仅仅是为了充实生活,它只代表我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体验,随时记录,随心表达。这些文字,是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或许都不是。正是这种不拘体裁、随心所欲的文章,承载着我的心路历程、亲身感受与感慨。虽不足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却能慰藉我的心灵。<br><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