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寻踪觅迹] 河津卜子夏祠墓 文心贯古今

2162 0
发表于 2025-4-11 17:18: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河津卜子夏祠墓  文心贯古今
河津卜子夏祠墓  文心贯古今
河津卜子夏祠墓  文心贯古今
河津有一祠一墓远近闻名,与孔子弟子卜子夏有关。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卜子夏作为孔子晚年杰出弟子,位列“孔门十哲”,世称“一代宗师”。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名言,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回荡。

卜子夏的生平与河津渊源颇深,留存的一祠一墓承载着儒家文化的千年传承。今日,走进河津卜子夏祠墓,我们一起探寻卜子夏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弟子和后人对其思想的传承弘扬。

红墙映史 儒思千载

走近卜子夏祠堂,红墙灰瓦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门楣装饰精巧,红色绸带与灯笼点缀其间,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不少游客与参拜者齐聚门前,有序踏入祠内,追寻先哲的足迹。

卜子夏祠堂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建元元年,明代曾三次翻修,现存建筑保留着明代的风格,为明嘉靖三十六年修复。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雨,祠堂依旧散发着浓郁史韵。1983年,卜子夏祠堂被列为河津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又成为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对其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

步入祠内,门内墙壁上的碑刻格外引人注目。“继衍西河”碑,字迹苍劲,记录了重修祖祠的修缮历程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承载着今人对卜子夏思想的铭记,可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

继续深入祠中,便见正殿堂前悬挂着“纪念先贤卜子夏诞辰2532周年祭祀大典”的横幅,红色的立柱、鲜艳的旗帜与两侧的花篮相互映衬。想必是前不久农历二月二十六的“先贤卜子夏祭祀日”时,后人怀着崇敬之心,或献花,或参拜,缅怀卜子夏所留。整个祠内,弥漫着今人对传统文化尊崇与发扬的浓厚气息。

祠内四周设置有展板,展示着“求学孔门”“周游列国”“任莒父宰”“整理六经”“西河设教”等内容,游客们可借此回溯卜子夏的生平和成就。

卜子夏,春秋末期出生于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卜姓,名商,字子夏。他兼具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在“孔门七十二贤”及“十哲”中也堪称佼佼者,地位举足轻重。

他个性沉稳勇武,喜与贤者交往,求学于孔子门下,以“文学”著称,用现在的话语形容,此人既是“学霸”,又很务实。任莒父县令时,他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注重理政中的诚信与实效。他不似颜回、曾参般严守孔子之道,而是突破传统儒学框架,探索经世之政,提出了一套延展儒家正统的政治理论。

学术上,他贡献卓越,参与创立儒家学说,整理《六经》,主编《论语》,相传《诗》《春秋》等经典均由其传授下来。作为连接孔孟思想的关键桥梁,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重塑儒学,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文化发展。他注重与时俱进,提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被联合国列为标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更是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这座祠堂,像一位儒家思想传承的见证者,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前行。

西河设教 贤才辈出

回溯历史,孔子逝世后,28岁的卜子夏守孝三年,受晋国魏地卿大夫的邀请,来到安邑附近的龙门西河(今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一带)定居,并在此开启了长达55年的讲学之路。

他创立学堂,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常为学优的寒门子弟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教学中,他引导弟子学以致其道,注重深入社会实践,传授治国安邦的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西河教风”。他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首开“儒法兼容”先河,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

卜子夏作为孔子高徒,其思想影响深远。这座承载儒脉、纪念先哲的祠堂,如今也成了莘莘学子寄托希望、祈福学业的圣地。

走近正殿,蓝色匾额“西河昭世”高悬,金色的字迹庄重醒目,表达了世人对卜子夏的敬意。立柱上的黑底金字楹联,更是引人注目,上联“负笈孔子门下学经一十八载协师撰春秋”,生动描绘了卜子夏师从孔子、协编经典的求学岁月;下联“设教文侯地域传艺五十五春扶君度战国”,则详述了他在西河设教55年,培育贤才,助力魏国崛起的丰功伟绩。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之下,是厚重内涵和文化影响。

祠堂正面,端坐着卜子夏像,他手握书卷,目光炯炯,似正在为弟子们传道授业。两侧墙上,悬挂着子夏弟子像及后代名人像,旁边还有一些碑碣,均见证了卜子夏思想的赓续。

在西河,卜子夏广纳门徒三百,培养了大批治世人才。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敬贤礼士,推广孝道,以德治国,成为战国七雄霸主之一。同时,品德高尚、拒不出仕的段干木,史学家公羊高,法家先驱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等,也皆出自其门下。他的教育实践间接促使了法家思想的萌芽,其弟子将儒学与法家、兵家思想融合,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后来,隋大儒、教育家王通于“龙门书院”和“文中子洞”讲学,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兴办书院、教衍河汾,这些都是儒学之风的承继。

如今,卜子夏祠的文化仍在继续。据介绍,自2023年起,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当地会举办祭祀大典,通过这种方式续写千年儒学经典,让卜子夏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墓祠焕辉 文脉贯今

卜子夏墓位于村东的绿野平畴间,古朴沧桑,见证着一位儒家宗师与这片土地的血脉交融。

卜子夏87岁时在西河逝世,归葬故地(今河津市东辛封村),后裔世居辛封等地,守护着先祖卜子夏墓。后人为纪念他,便修建了子夏祠堂。

走进墓园,两座砖碑楼出现在视野内,碑楼文字右侧为民国时期河津县长蔡光辉所撰,左侧书法出自“华北第一支名笔”赵铁山之手。原有碑楼镌刻的对联“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精准评说了卜子夏的深远影响。

卜子夏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整理贡献巨大,首次对《诗经》进行了分章、断句,并注释阐明文义,开创的“章句之学”使晦涩的古代典籍得以普及,影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后世各朝为尊崇儒学,多次加封卜子夏,唐开元年间封“魏侯”,北宋封“河东公”,南宋改封“魏国公”,从祀孔庙。这些封赠既凸显了其历史地位,也印证了其思想传承的持久价值。

两座砖碑楼后,还有一座墓碑楼,上刻“流芳先贤子夏之墓”,为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县知县所立。墓冢封土高约两米,呈覆斗形,周围除了碑楼,还环绕着今天各地卜姓后人所立碑刻。

近年来,卜子夏祠墓成为全球卜氏后裔寻根之地。这些各地各国华商后裔的文化交流,正是卜子夏“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彰显。

站在卜子夏墓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先贤的长眠之地,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卜子夏以“崇德尚文”为根基,以“经世致用”为创新,既继承了儒家道统,又开战国思想之先河。其生平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至今仍滋养着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

从汉代的经师讲学,到当代的文化活化,卜子夏文化始终在传承中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

薛丽娟 文图
28649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