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典故传说] 割骨奉君——忠孝赤诚的典范

2164 0
发表于 2025-4-11 17:06: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割骨奉君——忠孝赤诚的典范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缅怀哀思。因在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具有节日与节气“双重身份”,清明节无疑有着重要的特殊历史地位。自汉代成为节气到唐代成为节日,清明节渐渐与时间相近的寒食节、上巳节相互融合,这也使得祭祖扫墓等寒食风俗及上巳踏青插柳等活动被融合在一起,并传承至今。而提到寒食节,就不能不提春秋时期的忠义之士介子推。

寒食节曾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唐代诗人卢象就曾在《寒食》中以“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描述了寒食节的人文来历。这“一人”正是介子推,其由来,与我们今天讲述的介子推为晋文公重耳“割骨奉君”的故事密切相关。

“割骨奉君”也叫“割股啖君”“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介子推不言禄”,这一典故在《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庄子·盗跖》《韩诗外传》《东周列国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相传公元前650年前后,晋国发生内讧,公子重耳出逃至卫国,但卫国不敢收留他,他又逃到齐国。途中,因为饥饿难耐,他向田夫讨要吃食,却被田夫用土块戏谑了一番。跟随重耳的人都只能以野菜充饥,但重耳却怎么也咽不下去,被饿晕了,生命垂危。

当时,跟随重耳的介子推为了让重耳活下去,毅然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割了下来,煮熟熬成汤羹给重耳吃。重耳这才得以重新上路。路上,他发现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几经追问,这才得知是介子推救了他,大为感动,并承诺日后必当厚报。逃亡19年,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得以复国平定叛乱当上了国君。重耳对跟随的人都重重封赏,并让大家上报自己的功劳。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乃是上天之力,即使自己不割肉,他一样会复国,因此不应该“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于是便携老母归隐老家介山(万荣孤山)。

经人提醒后,晋文公对自己的忘恩负义感到愧疚,便亲自带人到介山寻找介子推,但无论怎样,介子推都不出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现身,下令三面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把山都烧光了,还不见他们母子二人。晋文公这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出,母子二人抱树燔死。为了忏悔,晋文公令天下于此日禁火冷食,以示哀思,便有了寒食节。这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寒食节来源。

在《左传》《史记》对介子推的描述中,认为他患难时与君上不离不弃,事成后不言赏禄飘然而去,其高洁品性令人高山仰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高尚情操,西汉刘向在《列仙传》里将介子推推崇至神仙之位,宋真宗更是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历代诗家文人,亦留有大量吟咏、缅怀他的诗篇。

在重耳落难时,介子推肝脑涂地、忠心耿耿,这也成就了他的忠孝之名。他的忠孝并非出于功利,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道德信念,为后世树立了标杆。他那忠君爱国的道义、隐居养亲的孝道和功不言禄、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内涵,传承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深深烙印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之中。

介子推,以自己的非凡之举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传奇,成为后世传颂的道德典范。寒食节、清明节,不仅是对介子推的缅怀,更是对其忠孝、赤诚、廉洁等精神品质的弘扬和继承。如今,河东大地介子推文化园等文化地标的建立及介子推忠孝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无疑为介子推精神的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相信,随着人们多维度地深挖介子推的精神内核,介子推精神也将续写新的篇章。

王捷 文图
28649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