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文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河东读运城
›
从运城远古和夏商周历史看“最早中国”的文化足迹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文明探源]
从运城远古和夏商周历史看“最早中国”的文化足迹
2408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5-3-4 17:20: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在山西垣曲县寨里村发现的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曙猿化石,距今已有约4500万年。从而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
有243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西侯度遗址。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火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了180万年前。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也是世界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恩格斯认为:火的使用,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他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
旧石器时代:距今50、60万年,南海峪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山西垣曲毛家镇发现,给中条山、太行山一带考古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距今约5300-5800年的细石器,在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出土。
万泉荆村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黍子、高粱的遗存,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播种农作物了。
河东早就有“嫘祖养蚕于夏县”的传说,在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5000多年前的半个蚕茧,证实了这里是中国植桑养蚕及丝绸的重要发祥地。
距今4700年,垣曲宁家坡遗址发现的两座完整陶窑及相关遗迹,在我国新石器时古中是绝无仅有。
运城盐池,即河东盐池,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天然盐池,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的内陆盐池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古老的《山海经》用“盐贩”形容这里古老的生产和贸易的繁盛。
距今4500年,山西运城闻喜、垣曲交界地带发现的“千斤耙遗址”,证明中条矿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采矿遗址之一。说明在夏朝建立前,这里就有铜的开采了。
距今4000到7000年前,垣曲一带便是人口稠密、生产比较先进的地区了。《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佐证。
帝喾被尊为华夏三祖之一,垣曲景亳为帝喾之乡。距今4200年,帝喾设立了24节气,推动了华夏农业的革命性变革,农耕文明因此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舜距今约4100年左右。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帝舜故里”现存遗址看,建于明万历年间。舜耕历山,大象为他耕地,小鸟帮他锄草。是呀,垣曲自然博物馆有大象化石哩。
景山是中华龙的栖息地。舜时,命令董公豢养龙。“董公亦甚好龙,且善饲之服事帝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但龙是圣洁之物,饮甘泉,憩灵水。关于董公豢养龙,考古学家李零认为,该龙不是恐龙,应该是鳄鱼。云陆思想库认为,该龙体长3尺,白色,会飞会叫,磐磐之声,不冬眠。荀子《劝学篇》有“螣蛇无足而飞”。东晋博学家郭璞,把螣蛇称为龙种。
景山是中华凤的栖息地。《山海经》称为酸与;《诗经》称之为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景员河维(景,指景山)。山西博物馆称之为:鸟尊。
《圣经》中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场大洪水被认为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苏美尔文明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这场洪水被认为发生在公元前
2900年至公元前2150年之间
。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与公元前21世纪的大雨有关。那时,南有滚涌黄河,入海口在渤海,王屋山下为西南到东北的泄洪道,运城相对地势较高,“有水而不陷于泽困”,适合人类居住,成为帝喾部落的居住地。帝喾部落的契,领导族群参加了大禹治水的伟大行动。
“夏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图是195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领导下绘制的,
夏朝第4次夏都“原”为垣曲县窑头下马村一带。
平陆发现夏朝遗址,距今4000年
距今3700年,垣曲古城遗址,证明这里是当时夏朝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垣曲夏城与帝舜故里、世纪曙猿一样都是千年古县垣曲的名片。
距今3600年,“景亳之命”,成汤灭夏,就是汤武革命,地点:垣曲景亳。景,指景山;亳,三水汇合,有水地,有高阜,有水利但无水患,适合居住和防御的地方。
明朝县治陈光标在古城建有“景亳亭”;现处于淹没区。 翻开《中华书局》印发的垣曲《古城村志》第十五章“文物古迹”,226页,观河亭和申明亭中间,显示着:景亳亭 位于县衙门景亳亭台上,明代知县陈标建。
《清一统志》曰:“景山在闻喜东南三十里,即中条最高峰,一名汤寨山,又名汤王山,上有汤庙,下有葛寨村。”
云陆思想库标注:《山海经》中的景山,就是今天的汤王山,位于垣曲和闻喜交界地带。王国维强调:景山是大山,不是小土丘
。古代地理学家强调,景山是晋山。
景亳,在垣曲,这里西有景山,东有亳清河。垣曲有汤王活动遗迹,明朝时曾经建立了“景亳亭”。
平陆商代青铜器,一共发现了7个,震动中华考古界。
商代青铜器,距今3000年,在绛县发现。
西周《穆天子传》记录;
周穆王自宗周北渡黄河,运城是周穆王西巡的第一站,
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终自天山南路归都,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建设槐花盛开的地方,成为维护部族、民族团结的先驱者。
东周时:距今2700年,垣曲英言北白鹅村墓地,被列为2022年国家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回溯到“最早中国”、华夏文明的曙光初照之时,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国际学术界习惯用城市、
文字
、青铜作为古代文明的三个标志。没有铜资源,就无法炫耀和支撑古老的历史。关于中条山采铜的文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赵国史书的《世本》中:“黃帝采首山之銅,铸鼎于荊山之下。”这里的首山就是指中条山。
《中条山的风》进教材:“中条山的风,你猛烈地吹吧
,你怎么也挡不住革命战士前进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外地人知晓中条山则是缘于《中条山的风》(五年制全国统编小学语文第十册)。这篇文章是20世纪70年代,驻解州坦克旅的解放军战士赵志刚写的,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随后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少年儿童的“范文读本”,中条山的风凭借此文吹遍神州大地。
2005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一语文试题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
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
。看来夏朝的地城,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条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
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
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
商城
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巍巍中条,横亘晋南。北依汾水之浩荡,南瞰大河之蜿蜒。西接华山之险峻,东连王屋之苍烟。形如卧龙,势若奔澜。地分两翼,气贯中原。此乃天工之奇构,亦为兵家之雄关。
洪荒初辟,地裂天崩。娲皇炼石,禹斧劈峰。断太行之余脉,截巨野之云根。层峦叠嶂,吞雾饮虹。千仞削壁,万壑藏风。危崖悬日月,深谷隐蛟龙。其石也,青黑如铁,坚若金墉;其土也,赭赤似血,沃若膏封。松柏盘根于绝壁,藤萝垂蔓于虚空。春则杜鹃染血,秋则霜叶燃枫。四时气象,变幻无穷。
夏王铸鼎,商汤屯兵。晋文践土,汉武巡旌。铜矿冶于虞夏,盐池沸于鹾城。五老峰前,老子骑牛传道;历山深处,舜帝躬耕化氓。更闻诗佛摩诘,隐居辋川而寄兴;醉吟乐天,遥望中条以长吟。然最悲壮者,莫过于抗日烽烟。万千将士,血沃层林。刀卷残阳,马嘶寒星。壮士骨埋青山,英魂气贯紫冥。至今空谷回响,犹闻战鼓声声。
观夫山势,纵三百里如屏如障,横五十峰若戟若矛。文峰秀景,冠绝云霄。晴时登顶,北望龙门浪涌,南眺函谷云飘。黄河一线,玉带环腰。若逢阴雨,则烟涛漫卷,雾锁重霄。忽而风裂云罅,金光泼洒,恰似天公倾壶,泼墨挥毫。至若王官谷瀑,悬泉飞漱;驼峰云霞,流丹缀绡。幽涧猿啼,古寺钟敲。真乃造化钟灵之地,仙人遗佩之郊。
禹王碑碣,斑驳犹存;舜帝歌谣,苍凉未泯。司空图隐居中条,廿四诗品,字字生春;元遗山登临赋句,野史亭畔,墨痕尚温。更有摩崖石刻,魏碑唐楷,铁画银钩惊风雨;古道驿站,驼铃马嘶,茶盐丝路刻年轮。山民击壤而歌,樵子荷薪对云。一草一木,皆染书香;一丘一壑,俱带诗魂。
嗟乎!中条之奇,奇在刚柔并济:既作铜墙铁壁,护佑山河无恙;亦为锦绣画屏,涵养文脉长存。今撰此赋,非独摹其形,更欲传其神。愿后来者登临之际,勿忘峰峦之下,埋骨忠烈;烟霞之中,回荡遗音。天地悠悠,此山不朽;春秋代序,浩气长新!
从山西运城看远古和夏商周文化看,生生不息的人群,川流不息的黄河,产销一体的盐业,获取口粮的农业,为祀与戎的铜业,这五大要素,支撑和见证了河东运城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云陆,蒙古族,山西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北京抗日军政大学光荣传统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总裁助理。编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中国改革发展评鉴》《1970--1979年共和国发展要点》《易经创新讲解大纲》《山海经的纵向、横向、应用研究》《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发展史》《山西垣曲发展史》《山西运城盐业发展史》《山海经与山西古老山川》等四十部基础和前沿重要著述。手机联系13311439768
运城远古
,
夏商周历史
,
最早中国
,
文化足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5852
+ 关注
发消息
浏览过的版块
点我问事
河东文学
百家讲堂
运城发现
运城告示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