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麦秸山水图插屏;出生时间:清代;尺寸:通高44厘米、宽120厘米;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历史的洪流中,艺术以无数种形式诞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与情感。1985年于万荣县征集到的清代麦秸山水图插屏,便是这样一件将河东农业特色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的艺术佳作。
插屏,古称砚屏,常常摆放在书案之上,为文人雅士的书房增添雅趣。其最初是一种传统的室内陈设家具,起挡风和遮蔽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很强的室内陈设点缀。明代晚期,插屏原来的实用功能转向装饰功能,开始向单薄、微型发展,被摆上桌案供人欣赏。到了清代,插屏更为盛行,成为上流阶层人家桌案必备的陈设之一。
麦秸画,又名麦草画,可上千年不老化、不褪色,不仅有着浓厚的民间味道,因取材于农作物,还象征着丰收和财富,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祈愿。河东大地小麦种植历史悠久,麦秸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是寻常之物,却在民间艺人的巧思与妙手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独特的艺术创作原料。从最初简单的装饰,逐渐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麦秸画见证了河东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这件麦秸山水图插屏的诞生,追根溯源,与河东地区发达的农业息息相关。
麦秸山水图插屏,通高44厘米、宽120厘米,木质座框,由八扇长条形屏组成,结构精巧,气势不凡。其巧妙地将麦秸画与山水插屏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把自然景观浓缩于尺幅之间。其展现的山水意境,不只寄托着文人情怀和高雅品位,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情趣。
屏心以秸秆为材,通过艺人精湛的工艺,呈现丰富多样的纹饰。上部,文字与花卉纹间隔排列。文字多是名家诗赋,如“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等,每一笔每一划都由麦秸精心排列而成,展现出书法的韵味与秸秆的自然质感;花卉纹则栩栩如生,梅花的清幽、兰花的高洁、竹子的淡雅、菊花的悠然,绽放似有芬芳而来。
中部的青绿山水图,是插屏的核心所在。艺人巧妙运用麦秸的天然色泽与纹理,通过剪、刻、拼、贴等技法,勾勒出山川的巍峨、溪流的潺潺、树木的葱茏。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树木郁葱,水波荡漾,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跃然屏上,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之中。下部的雅玩纹饰,或为古瓶、或为瑞兽,这些传统的文人清供元素,与麦秸质朴的材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彰显主人的高雅品位。
制作这样一件工艺考究的麦秸山水图插屏,绝非易事。民间艺人需要对麦秸进行挑选、处理,再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麦秸特性的理解,将心中的画面转化为麦秸的排列组合,美观大方,层次分明,形象逼真,每一个细节都需精雕细琢。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敬畏,才成就了这件传世佳作。
麦秸山水图插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河东地区农业文化与民间工艺的结晶。它见证了河东大地的农耕文明,记录了麦秸从田间到艺术殿堂的华丽转身;承载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心血,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件麦秸山水图插屏,无疑是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诠释。它提醒着我们,那些源自生活、饱含情感的传统技艺,不应被遗忘,而应得到珍视与传承。
薛丽娟/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