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我学踩高跷_散文_梁 冬

2167 0
发表于 2025-2-19 18:2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时光流逝,记忆会渐渐褪色,但“爱”从来不会。我学过踩高跷,那是六十五年前的事了。每年春节,在山西农村都要举办文化演出活动。踩高跷观赏性很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节目。因此,这时候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就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踩着高跷进行文艺活动前的预热。

在节庆文化活动中,高跷扮演者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学龄儿童踩的高跷较低,但学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这些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我十多岁那年有一天,一位老师见到我问:“你学踩高跷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学,什么时候开始!”就这样,我投入了踩高跷的学习中。

我把木质的拐子拿上,坐在不高的土墙上,绑扎在小腿上。刚一迈步,就是一个驴打滚,从高处倒下来。因为年纪小,身体灵活,高跷又不高,我赶忙爬起来,却忘了自己脚绑着高跷,当然又是一个倒地。那一回真是洋相百出,一会儿一个“倒栽葱”,一会儿又摔得是四脚朝天。摔倒了爬起来,多次教训使我长了记性,但是由于不懂掌握技巧,学了一天却进步不大。

这时,老师来了,对我说:“学高跷光有热情不行,还得有巧劲,首先要掌握平衡。双手甩开,眼睛向前看,走起来要大大方方,不要低头看鼻尖下的东西。”心有灵犀一点通,按照老师的话,我照着去做,果然见效。又是一天时间,我便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像在平地走路一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趁着我学习踩高跷的热乎劲儿,老师又给我讲起高跷的来龙去脉和各地高跷的种类。尽管老师讲得不是那么确切,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老师那种言之凿凿的劲儿,使我至今难忘。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求见,谋求之意)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尺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

在新绛县柏壁村每年举办的文艺会演中都可以看到《扑蝴蝶》。这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性很浓。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

正月十一,我们从农村来到县城,那阵势就让人心里打颤。大街人山人海,大街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有的拿着长凳,有的全神贯注地站在那里。不到表演时间,我们只能在一个角落等着。轮到我们表演,我们踩着高跷身着多彩服装,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镲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表演者皆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萧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我们一步一晃地行进,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颇引人注目。

当我们行至沿途的大商号门前时,见门前摆着一张八仙桌。这时一位长者说:“大家注意了,王麻子准备要跳桌子了。”王麻子是一位三十开外的汉子,因小时候出天花,落下一脸麻子。人们常常这样叫他,他也见怪不怪习惯了。这时只见王麻子挽了挽长袖,打起精神,耍起双拐,一个激灵便跳到桌上,接着又一个翻滚,复跳到地上,真是干净利落,赢得一片喝彩声。一番表演后,人们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我们是小孩,初学技术差,只能当下手,那些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我们只能望而生畏。不过,能参加一年一度的文艺表演,也算是幸运的。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有时候做梦还梦见当年踩高跷的情景。当然,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人们的眼光更高了。但对于高跷来说,当年的木质框架没有变,技术含量没有少,只是人们的审美观、时代感都有了全新的内容。<br>标题 : 我学踩高跷_散文_梁 冬<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我心永恒760
28462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