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红红火火闹元宵_散文_南崇俊

2165 0
发表于 2025-2-17 16:39: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热闹是从跑鼓车开始的。鼓车前面装饰成城楼的样子,高耸巍峨,挂灯扎彩,绸絮飞舞。车里乌骓骡子驾辕,十六匹枣红骡子扯梢,毛色锃亮,背宽腿长;脑门扎红花,脖戴紫铜铃;鬃毛倒立,蹄下生风。鼓车上的锣鼓队,大鼓居于最上,鼓手高抡鼓槌,动作潇洒而夸张;敲锣拍钹者位于中下,就势或坐或立,锣钹翻飞,为鼓车呐喊助威,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个个两臂聚集神力。十几个小伙子赤膊上阵,长鞭开道,鞭子甩得震天响。鼓车是节日“先行官”,又是游行队伍的“排头兵”,在街上来回奔跑,整个村子在热闹的氛围中沸腾起来。

在灵动的鼓点中,秧歌队登场了。表演者动作整齐,手中的绸布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摆,如银蛇,似飞链,让人眼花缭乱。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老太太,她们左手拿着八角巾,右手拿着红扇子,八角巾一会儿甩在肩上,一会儿摇下来,扇子一开一合,精气神十足。扭秧歌的卖力气,看秧歌的更是投入。有的人随着秧歌队走,秧歌队扭到哪儿他们跟到哪儿。再看跑旱船的表演,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摇来摇去,那男扮的“姑娘”扭捏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一个“丑媒婆”。“丑媒婆”头戴玄色老太帽,唇边一颗黑痦子,手里拿着棒槌,耳朵上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上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丑媒婆”白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碰,互不相让。他们似舞似扭,使尽浑身解数,卖力地诠释着自己扮演的角色,让人忍俊不禁。

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冤家”。高跷队艺高人胆大,在一米多高的木棍上,扮作古装戏剧中某些角色,如包公、许仙、白蛇娘子、青蛇仙女等,踏着鼓点,手持彩扇、彩绸、马鞭等道具,一边前后扭动,一边表演。那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一点儿也不输舞台上的专业演员。

走在高跷队中间露着粉色“大肚皮”的猪八戒最讨人喜欢,肩上扛着两个齿的木耙子,摇摇摆摆,还不忘挥袖子、扮鬼脸,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轰”一下发出爆笑声,观看的人群,都被他这不伦不类的形象,逗得捧腹大笑。

耍龙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由于条件的限制,龙身是用竹篾编成的二尺来长的竹筒,里面串联上用干电池控制的小灯泡,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者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舞龙者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看他们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快慢有致,蜿蜒翻腾,气势雄浑,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热闹无比。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抬阁,因四个人扛抬着一个阁子式的台柜而得名。底座是坚固的方形木架,四角各竖一根竹竿,饰以彩条,顶上覆以篷盖,披红挂绿,悬灯结彩。台上有一至数名长相漂亮的五至八岁儿童,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抬阁是家乡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抬阁以传说、神话、戏剧为题材,如《挂画》《拾玉镯》《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劈山救母》等;如今则加入时代元素,如“招商引资”“植树造林”等。一桌抬阁(现在用三轮或卡车)就是一出戏的精彩场面。四名壮汉抬着,前有彩旗开路,旁有彩托护卫,一大群人簇拥而行,煞是热闹。

时隔多年,一些往事已经淡忘,但儿时元宵节闹社火的情景永远留在心中。<br>标题 : 红红火火闹元宵_散文_南崇俊<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我好人二三搅
28451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