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那是一场最盛大的民间文化狂欢,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北方的春节民间艺术表演豪迈而热烈。舞龙舞狮气势恢宏,巨龙翻腾,雄狮跃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为大地带来祥瑞与守护。扭秧歌的队伍欢快奔放,红绸飘舞,彩扇翻飞,如燃烧的火焰般热烈,奏响了欢乐的乐章。庙会上,古老的建筑与热闹的人群相映成趣,美食香气弥漫,让人馋涎欲滴……
而在南方,春节则是一幅温婉与灵动的模样:舞龙舞狮同样精彩,但多了几分细腻与灵动。花灯巡游璀璨夺目,造型精巧的花灯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大街小巷。逛花市是南方春节的一大特色,繁花似锦,香气四溢,为新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水上表演别具风情,划龙舟、水上歌舞等活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展现出南方的灵动与活力。
无论是北方的豪迈热烈,还是南方的温婉灵动,春节的文化活动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中华大地在这个特殊的时节里充满了欢乐、温馨与希望。我自小在北方农村长大,一直在山西工作成长,见证了春节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热闹、多彩、奇美和激越,感受过春节时人民群众闹红火那种欢悦、舒畅、轻松和纵情……
舞龙舞狮,气势磅礴震乾坤。传说,古时人间常有灾祸,龙王不忍百姓受苦,便降下甘霖。人们为感恩龙王,便在开年以舞龙的方式表达敬意。而狮子则被视为神兽,能镇宅辟邪。龙,乃祥瑞之象征,能呼风唤雨,福泽苍生。狮,为勇猛之代表,可驱邪镇妖,守护安宁。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成为民间一种普遍而险奇的年俗娱乐活动。
当激越的鼓点响起,舞龙的队伍就似蛟龙出海,翻腾飞舞。那金色的龙身,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龙鳞熠熠生辉,仿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顺意。舞狮者身姿矫健,跳跃腾挪,威风凛凛又风趣可爱,摇头,摆尾,打滚,跳跃,踩花桩,滚绣球,翻云梯,衔花篮……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人们一会儿为之提心,一会儿为之悬胆,一会儿又为之鼓掌欢笑。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张着小嘴,发出阵阵惊叹;老人们则面带微笑,伸出双手给以鼓掌,表示对表演者的尊重和赞许;年轻人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与远方的朋友分享这份喜悦。“龙衔火树千灯艳,狮踩绣球万岁春。”舞龙舞狮,舞出的是欢乐,是吉祥。
扭秧歌是参与者最广泛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相传,扭秧歌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动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庆祝丰收的舞蹈。每年春节,组织者一声号召,街道、乡村许多男女老少就加入扭秧歌的队伍。红绸飘舞,彩扇翻飞,如春花绽放。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扭动着腰肢,迈着欢快的步伐,踏着和谐的鼓点,组成了街道或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那轻盈的脚步,那摆动的双臂,仿佛蜻蜓起舞,又似花枝摇曳,十分迷人。观看者常常被鼓舞,不时有人加入这热闹的长蛇阵中,欢笑声、嬉闹声,汇成一片幸福的海洋……
春节花鼓格外喜庆。鼓点声声,锣镲齐响,节奏明快,清脆悦耳,点燃着人们的激情。表演者有鼓手,通俗叫花鼓老汉,有花鼓女,即伴舞者。老汉手持鼓槌,腰挎花鼓(有的头、腿和脚腕也绑有鼓)边敲边舞,动作娴熟而富有节奏感。花鼓女身着鲜艳的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围着老汉转圈、穿梭,组成一副副变幻热闹的场景。打花鼓的传说有许多,有的说是为了庆祝丰收,有的说是为了纪念英雄,无论传说如何,打花鼓都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春节民俗活动的一道文化硬菜。我早年在农村时,春节打花鼓我多次担当过领调的锣手。记忆中花鼓从正月初一打到正月十六。初一为踩院,花鼓队差不多挨门进宅,以示驱灾送福。主人捧出花生、柿饼等物招待大家,以表热情欢迎。从初二到十六,每天晚上在村里转着打,甚至和邻村交换着打,那种热闹,那种欢乐,那种惬意,那种痛快真是一种幸福。
跑旱船,趣味横生乐无穷。民间传统的旱船是由当年村上新娶的媳妇们自做自撑的。进入腊月,村上的一些老艺人就把村上当年新娶的媳妇集中到一起,教她们用竹枝或高粱秆做旱船,然后糊上各色的纸,并在白纸上画入吉祥的花鸟之类。一艘艘精美的旱船,色彩斑斓,造型别致。艺人们教新媳妇们跑旱船,表演者站在旱船中,模仿划船的动作,左右摇摆,一会儿仿佛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似船遇到风浪,一会儿好像船将要搁浅,一会儿又如船绕险礁……在“老船公”的指挥下,她们的表演诙谐幽默,跌宕起伏,惹得观众阵阵欢笑。
跑旱船为新媳妇们搭建了融入集体的桥梁,引导她们学会勤劳持家,用双手编织美好的生活;教育大家要发扬合作进取精神,珍惜集体力量,遇风浪而不惧,闯险滩而不惊,勇敢顽强,坚毅奋进,向着美好未来扬帆前行。
春节锣鼓,也是广大青壮年普遍喜爱的一项活动。当新春的脚步临近,铿锵的锣鼓声便在大街小巷响起,仿佛传播着春天的消息。锣鼓家伙主要是锣、鼓、钹,有的地方还有镲。春节锣鼓一般不是正式表演,纯属人们自娱自乐,所以敲打者通常不穿鲜艳的服装。然而,一旦锣鼓响起,每个参与者就都来了精神,非打出个精彩花样不可。那民间鼓手多是高人,他们神情专注,双手挥舞着鼓槌,一会儿敲击着鼓面,一会儿撩拨着鼓边,一会儿将鼓槌在空中翻绕,一会儿令鼓槌在手中旋转,那鼓点忽而如疾风骤雨,忽而似珠落玉盘,直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旌摇荡。那打锣的、拍钹的也不甘示弱,锣槌上下环绕,敲出了“龙门阵”;钹在空中擦响,拍成了“打铜花”。人们越敲越起劲,那声响如雷霆万钧,敲出万马奔腾,敲得天昏地暗。表演者激情四溢,观看者欣喜若狂,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加油的呐喊和鼓劲的掌声。在这激昂的节奏中,人们忘却了生活的烦恼,激发出奋进的豪情……
在晋南一带,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文艺表演叫马拉鼓车。那古老的鼓车,装饰得五彩缤纷,车身悬挂着精美的图案和激励人们的标语口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车的两头分别竖着两面大鼓,鼓手手持鼓槌,槌落鼓响,声传数里。其他配乐者坐在车的两侧,配合鼓手击打。鼓车由一色的棕红马牵拉,最多时一辆车用到81匹马。马前有鞭手开道,马旁有悍将护行,车轮飞滚如排山倒海,场面十分壮观,令人震撼。“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马拉鼓车历史悠久,据传在古代是为了庆祝胜利或丰收而形成的一种特别艺术形态,象征着勇气、力量和团结。每当鼓车驶过,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震撼力。这种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春节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
春节庙会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在历史的转换变迁中,便成了一种有趣的春节娱乐。古老的庙会上,香烟袅袅,人群熙攘,美食飘香,各式工艺品琳琅满目。糖葫芦的酸甜,糖炒栗子的香美,烤红薯的温暖……交织成春节的独特味道。剪纸如诗,面人如画,风筝似梦,展示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春节期间,人们在庙会中悠闲穿梭,逛游观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岁月的沧桑与繁华,不失为一种雅趣和乐事……
抬阁、高跷表演亦是春节文化娱乐的重头戏之一。数米高的抬阁之上,孩童们宛如仙子下凡,身着华丽服饰,装扮成各类戏剧角色,演绎着古老的传说。抬阁之奇、之妙、之精,之美,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走高跷者,脚踩高木,如履平地,勇敢无畏。他们扮成各种形象,神话人物,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抬阁与高跷,一高一低,一静一动,共同展现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关于抬阁和走高跷也有许多传说故事,在古代人们主要用它们来庆祝丰收,欢庆佳节,以表达喜悦之情。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抬阁、高跷奇险艳美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强大,人们仰望着抬阁上的孩子们,无不为他们的勇敢和美丽而喝彩,看着表演高跷的年轻人,打心眼里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演的民俗大戏,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壮剧的压轴节目。元宵节典型的节俗娱乐是灯会。“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元宵灯会的重视和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