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矛
出生时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尺寸:长14.85厘米、宽6.4厘米、厚0.35厘米~0.95厘米
出土地:万荣县高村镇潘朝村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初次相见,它是有着锋芒的武器,仿佛瞬间带我们回到古代那金戈铁马的悲壮战场;细细端详,它又是庄重典雅的礼器,似乎带我们穿越进一场庄严肃穆的神圣典礼……它,就是运城博物馆珍藏的出土于万荣县高村镇潘朝村的商代青玉矛,凝聚着古代先民政治理想、军事智慧与工艺美学,静静蛰伏于历史的一隅。
提及“矛”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从小我们就学过“自相矛盾”的成语,知道“矛”是进攻用的刺杀武器,“盾”是保护自身的防卫武器。而运城博物馆这件青玉矛,以玉石为材质,闪着耀眼又神秘的光芒,也打破了人们对“矛”的固有形象。
玉,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石头,自古便是高贵、纯洁的象征,中国人赋予了它丰富的生命和意义,也造就了特殊的玉石文化。早在良渚文化中,青玉制品就已被广泛使用。到了商、周乃至战国时期,青玉成为常用的玉石之一,即使汉代起白玉适用范围更广,但青玉也没有消失。青玉颜色深沉纯正,密度较好,硬度也高,质地细腻温润,油性好,整体给人一种刚劲之气,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古代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候,制作精良的工具相对集中在拥有较高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手中,而兵器作为工具的一种,既有实用性,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玉石凭借其独特的吸引力,深受统治阶级喜爱,玉制品也被普遍作为一种祭祀品。商代战争频繁,无论是祭祀,还是征战,都是一个部落乃至整个国家的大事,因此,伴随着玉器地位的提高,玉兵器与生产工具渐渐相分离,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王权和军权的一种象征。
进一步查询资料可知,玉兵器就是战前或战后用于誓师或庆功的仪仗玉器,一般是举行典礼时所用,是以生产生活中实用的兵器样式为模板,再进行一定程度美化而制成的,既能在重要场合执以示权,还能通过旁侍以增威仪。仪仗玉器是古代礼器“六瑞”之外最古老的具有军事指挥等权力的标志性玉器,其主要形制有斧、钺、矛、戈、刀、箭簇等。玉兵器的存在,也表示了持有者有着征讨杀伐的资格,可见其所承载的厚重分量。
再看运城博物馆这件青玉矛,简洁大气、刚健又不失优雅。其磨制而成,矛头尖锐修长,线条流畅利落,其色翠绿,掺有白色杂质。这件青玉矛末端有一圆孔,体呈三角形,两侧有刃,刃部的弧度同样丝滑,锐利与厚重完美融合,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工艺的精湛、力量与美的和谐统一。青玉的温润与坚毅,让这件青玉矛色泽更显深幽、更富质感,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玉器早已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追根溯源,不难想象,曾经在古代礼仪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青玉矛,承载了多少古人对天地、先祖的虔诚敬意,又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鼓舞了多少战士的士气。玉石冰冷,但文化炽热。它将玉的温润与石的坚毅融汇,将实用与礼仪融合,划破时空屏障,为后世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透过这件玉器,我们也得以感知古代那跳动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王捷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