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40多年的人生中,对洪水的深切感受有过两次。很奇怪,每一次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第一次是1996年,那年我刚刚毕业,独自品尝着毕业后没有着落的失落与郁闷。那段时间,我远在省城的一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成了我吐槽现实的对象,几乎每天我们都会打电话聊各自的生活,确切的说是他在负责听后进而开导我,帮我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而我则像怨妇一样的尽情倾诉。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我家里已经有部固定电话,而我同学常常要跑到朋友家里给我打电话,后来,可能是他感觉到在电话里已经解决不了我的思想问题,他告诉我,他要到我家里看看我。记不清同学是坐什么车到县城的,却清楚的记得当时汾河发大水,我们在县城同学家玩了两天,我找了辆三轮蹦蹦车把他带到我家。因为水大,县城通往我家的公交(我记得那时候叫4路公交)停发了。我们回家是从柳沟坡也就是233省道(我记得那时候叫台运线)绕路的。清晰的记得道路两侧的水几乎是跟路面持平的,水淹没了路边的庄稼。那时候可能真的是年轻,脑子里想的事情少,对洪水的存在没有什么担忧和恐惧,更谈不上有什么抗洪的责任感,只是觉得它的存在让我们的出行多少有了一些不便。更多的感动是觉得我同学能在交通不畅通的情况下辗转倒车来看我,从心里感激他。说实话,忘记了怎么送同学走的,只记得在那之后我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我告诉自己要振作起来,无论如何先找点事情做,于是就有了我96年冬天当小学老师的那段经历。其实也真是在我同学的鼓励下,我开始勇敢的步入了社会。所以,发生在那个人生节点的事情是让我无法忘记的,后来,96年的洪水与我的情绪也就一起被封存在永久的记忆里。
时光如飞梭, 距离1996年已经过去25年了。25年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但重要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跟所有平常人的生活一样,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能让自己心仪的老公、一双懂事听话的儿女。为了生活,我与老公相扶相携,庆幸的是我们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努力把家庭和工作经营的更风生水起一些。
“风生水起”,2021年,这个多雨的秋季,真的“风生水起”了,起到我们挡也挡不住,起到我们全民动员保卫家园了。
这次汾河发洪水正值国庆假期,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山西的洪水让全国人民揪心了。接到单位提前结束休假的通知是6号,7号早上全员上岗。很多人可能跟我当年一样,感觉不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是这一次我的感受跟当年是有天壤之别的。因为单位是抗洪抢险指挥部的成员单位,所以时刻都在关注汛情中的每个消息。可能也是工作的原因,很快汛情、舆情、人情如同三根弦一样,紧绷在了我的脑子里,每天翻新的内容让我不停的拨动着这三根弦。在这个时刻,我发现自己异常的清醒,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10号中午,我们接到新华社山西分社采访通知,单位决定让我全程陪同采访。恰恰是这次采访,让我再一次对洪水刻骨铭心。
采访任务结束后,我认真的梳理了一下,这种刻骨铭心,来自于新华社记者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作风,5天的时间,他们给我的信息量胜过5年,团队协作的精神让我骨折式仰望。文字记者、图片记者、视频记者,每个人身上呈现出的专业是如此的闪闪发光。雨衣、胶鞋、防寒服,没有人顾及自己的形象,而是马不停蹄,义无反顾的爬上堤坝,走进被淹村庄;熬夜、讨论、改稿子,在他们的日程里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防汛一线的饼子他们啃过,安置点里的热汤他们喝过,在宾馆里晚上9点多才吃饭的情况有过……说实话,无论是风雨中我默默的看着他们,还是在宾馆里我静静的等着他们,我都觉得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一丝怨言的。这可能就是那天我跟赵社长聊天时说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干工作凭的是热情,现在凭的则是对这份工作的感情,当一个人对工作有感情的时候,他一定会做出让工作有温度的事情。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这真的是我现在做每件事情所持有的态度。也许真的是人们说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会越来越容易被别人感动的,我可能就是这样的。几天来,随同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堤坝上干部群众24小时的坚守,安置点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重阳节安置点里老人们的笑脸,排水抽水现场沙哑的嗓音,志愿者端来的暖心菜,爱心人士的无私捐赠,站在水里抢收庄稼的群众,指挥部里彻夜不息的灯光………脑子里如同过电影一般,总是闪现那么多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风雨中、泥泞中。这些我亲眼看见的场景,每时每刻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有好几次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正是这些感动,让我在瞬间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我们为什么能够从容,原因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已经悄然筑起一座洪水冲不垮的堤坝!人在,堤坝就在!
2021年的洪水已经被我们撕下神秘的面纱,余生不希望再次遇见。但刻骨铭心的两次洪水记忆是不会忘记的。所幸的是每一次的洪水带给我的都是振作的力量,所以我要感谢洪水让我成长,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能让我成为更好自己的人………
张梅红: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