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年代,每个小队都有一间供社员磨面碾米的作坊,人们把这加工粮食的房子叫碾房。
我小时候看到的碾房是一大间低矮简陋的土房,有一扇门,从不上锁。屋闪的正中央是碾子,虽然简单,一个碾砣,一张碾盘,一根碾抽,一副碾框,组合起来就成了碾子,可那个时候碾子还是很少的。
一般用牛丶马丶驴拉磨,选用比较温顺听话的牲口,妇女和小孩也能驾驭,为防止牲口偷吃,人们给牲口用麻袋蒙上眼睛而且带上兜兜。
碾米的,碾面的,碾人吃的,碾饲料的,络绎不绝。一些老人或闲人,见碾房有人,来这里凑热闹,扯闲篇儿,东家长,西家短,唠嗑家常。队里有个大事小事,来这里就知道了,碾房成了新闻中心。
我家碾米面,我和奶奶及母亲一切出动,我负责排号占位和赶牲口,奶奶和母亲使用塞子丶箩丶簸箕,各有分工。有时候,队里牲口顾不上,只好人推,这就很费力气。
每年腊月是碾房最忙的季节,磨白面的丶磨玉米面的丶。白面过年包饺子,玉米面平时饭粮。因磨面人多,碾子昼夜不间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年味最浓的还数碾房里。
自从有了电,磨面机的出现,碾房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那个年代,碾房,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童年的乐趣………
在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稷峰镇南街村 史俊杰/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