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的月余时光,总在陕西和甘肃之间的秦岭深处奔波。
这是秦岭千万道褶皱里的一个自然村。走上陡坡,又上了几个青石台阶,推开吱吱扭扭的木门,迈过高高的门槛,我走进了房东的老屋。
进门见棺,相当于客厅的堂屋两侧,赫然存放着两副瘆人的棺材。
墙体是土板墙,墙厚二尺,墙高一丈五尺,进深四米,屋顶明显翻修过了,是那种新型的凃着红色釉子的机制瓦,瓦片之间的缝隙透着亮光和丝丝寒
气。
房内的土脚地凹凸不平,堂屋摆放的一张八仙桌子的一条腿的下方,支垫着一片青石。
抬脚进屋,右手边是一间挂着门锁的单扇木门。堂屋后边的左手,是一个没有门的门洞,狭窄黑暗的过道的左手和对面,分别是两间卧室。门洞的右手
还是一个没有门的门洞,门洞是拱形的,穿过拱形的门洞,左手是垒砌着灶台的厨房,右手边是一扇门,推开门,一步之外,就是陡峭的山体和落叶荡
尽,风声里呜呜咽咽的林木。阴暗的老屋就像八卦阵,就像八卦阵的老屋,冷气森森。
“这房子有些年头了吧?”我问年过花甲的女主人。
“我也说不清楚,快两百年了吧,俺婆婆住的就是老屋,俺婆婆的婆婆住的也是这老屋……”
厨房用水,要到三十米外的坡下边提,很不方便。
“老人家,你儿子哪天回家了,让他帮你们在厨房里装上水管,你们年龄大了,上坡下坎也太不方便了!”我对女主人说。
“将就吧,等你们帮俺家把新屋建好了,我们住新屋,用新厨房。”女主人笑了。
“老人家,你祖籍就是这镇安大坪的吗?”我问男主人。
“不是的,我祖籍是江苏镇江,先祖父是前清大臣,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杀害,株连九族,有幸免于难的祖人逃难到这里……”
“住山不嫌山高,都市人也有烦恼,这山水养人,你们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还是这么好!”我羡慕老当益壮的男主人。
“托老天的福,上山下山,背背扛扛的还可以。”房东憨厚的笑了。
因为场地受限,七米长,二十厘米的见方的钢柱,需要用人力车转运到二百米外的施工现场,装车时用杠子抬,绳子往钢柱上挽好,一人一头,弯腰弓
背,同时发力,努力挺直腰身,人力车快速推进钢柱下方,这种体力活,我这个七零后是拼不过他这个五零后的,真是佩服他的好体力。
几个橙亮亮的新式大立柜,使黑黢黢老屋内显现几分活力和光彩。
“这家具挺好的,纯木的吧?”我问男主人。
“这是大儿子结婚时候,我亲手做的。”老人自豪的说。老人是个石匠,做过泥水匠。
“该歇歇了老人家。”看着这位个头低矮,头发花白,满脸沧桑却又不失坚毅的老人,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慨。
“不能歇,孙子二十岁了还在上学,用钱地方多,修这房子把手里的养老钱掏干掏净了,再说了,像我们这种年纪,如果把手里的老镢头丢了,老的更
快,说不定哪天,就该躺那里面长睡不醒了!”老人用手指着客厅边的棺材笑着说。
“新房修好了,美美住些年,好好享享清福。”我对老人说。
“还是住老屋,习惯了……”
精致的小铜壶,倒满自酿的米酒,放置于炉火之上,一盘酸白菜,一盘辣椒,一盘花生米,一盘腊肉,一盘土豆皮儿,摆放于火炉上,老人给我们斟满
酒,老屋里弥漫着人间烟火和温馨之情……
2024年12月10日22点于陕西商洛镇安县大坪镇
作者简介:史新柱,河南洛阳人。常年似浮萍,心中家最重。书能启智,尤喜诗文,以诗明性,以诗抒怀,诗文交友,言志抒情。座右铭,我很普通,我很努力,力图人生精彩!<br>标题 : 老人和老屋_散文_史新柱<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喜欢头像那女纸<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