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一条汾河流水,横穿稷山县境,把后稷故里一分为二:河南谓之汾南,河北谓之汾北。汾河水哗啦啦了几千年,沿岸人们就生活了几千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地黄黄地迷茫又迷人,养育出厚实的稷山女子,造就她们世世代代淳朴厚实。
奔流不息的汾河水,涟涟荡漾着千年风物与风华。汾水淡雅,培育出了细腻灵巧的稷山女子。稷山女子引以为豪的有农耕始祖后稷之母姜嫄圣母、监察御史陈规廉洁之母、老虎御史姚天福之母赵太夫人、修善村大义之举修建成夫桥者文氏、武城村的先贤段氏.......历朝历代没入经史的女英豪数不胜数。一代代稷山女子在稷峰叠翠的山峦,沐浴着玉壁秋风,于汾河湾荡一叶孤舟,攀上飞云文洞,枕一轮仙掌擎月,观赏姑射晴岚,齐吟后稷故里奔腾不息的历史。
在稷山那烟云那雾水那雪雨那轮月下,在那永不凋谢的彩虹下,明明朗朗地走着红红绿绿天下最美的稷山女子;她们载歌载舞,歌在花丛,舞在田园,歌在沟壑,舞在柳下,歌舞在稷山女子手中灵巧地绣成了鸳鸯蝴蝶,播下了五谷丰登。曾经手摇着纺车、推着独轮车、池塘边浣衣、煤油灯下缝补、唱着古老童谣、戴麦秆草帽、披兰花毛巾、坐在土织布机上,纤纤的手儿创造出像汾河水一样色彩斑斓春华秋实的美丽。红蝴蝶又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那笑魇那情魅,总是在多情少年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而悠悠地飘着奇香。稷山女子雨一样的轻轻,雾一样地盈盈。从此,稷山女子不会再愤愤沉掉那只装了百宝的箱子,不再变作白蛇,不再流着血泪哀哀化蝶。
稷山女子,单是这几个汉字,你从视觉上就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在山里有一位叫小芳或者叫小玲小梅的大辫子姑娘,在听觉上你也有了温柔。这块无可替代的五千年水土曾孕育过农耕始祖,又是食源之地,孕育出裴耀卿、梁刚、姚天福、陈规、廉颇、王文在、杜天雷、姚奠中等一代代明贤。千年不眠之夜,谁能数说清稷山女子的功苦劳高?谁能记住多少个平凡而伟大稷山女子?日月轮回,桑海沧田,斗转星移,稷山女子的脚步始终走在了历史前沿。闻名世界的晋商,曾遍布全国各地,那些有志男儿一去数十年,如果没有她们在背后默默的祈盼;没有她们在家乡的理解和坚守;没有她们博大的胸襟;没有他们任劳任怨的孤灯残影,如何换来晋商百年辉煌?那里传承晋商文化,那里就会换来富可敌国。无论在抵御外敌还是解放战争,无论是经济建设大潮还是支援兄弟姐妹,稷山女子从来巾帼不让须眉。勤劳善良的稷山女子,那日日夜夜旋转的纺车就是明证;那一双双精美的鞋垫就是亲情;那一颗颗红枣就是她们的心灵。
稷山女子一台蒲州梆子唱响过《西厢记》、《窦娥冤》、《枣儿谣》、《党的女儿》,演绎出人间爱情的真谛;唱出过世间的哀怨不平;歌颂着御赐大清义民。让人们记住一段后稷故里历史,就是难得经典文化。让人们不忘过去,就是传承文化。稷山蒲州梆子多次走进首都汇演,大江南北甚至东南亚国家也留下蒲州梆子的足迹。代表人物数梅花奖获得者贾菊兰、吉有芳,老一辈人物有田迎春、任金枝等。
稷山女子一曲高台花鼓,打进了奥运鸟巢走向春晚舞台;洒向人间都是爱的稷山农民午仁翠,收养数百名孤儿美名感动天下;矢志不渝攻克世界疑难顽症脑瘫的郭新志治好了千万脑瘫儿;管天姑娘王转息;十大十一大党代表郑怀亲;赵氏四味坊麻花传人王青艾让传统美食走进故宫和世界。无数稷山女子已经走出了稷山,在边关在域外在开拓在拼搏,父老乡亲永远撑着伞温馨地陪你们走过漫长的雨季,迎来明媚灿烂的明天。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稷山以种植小麦为主,遂有“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稷山”之称,在面食中又以馍为主。稷山人将馍吃到极致,俗称“咥馍匠”。逢年过节,稷山女子都要挽袖大显身手,谁家女子馍做得漂亮,婆家娘家人前人后都特别风光。过啥节蒸啥馍,办啥事送啥馍,稷山女子心中手中都有一套。小麦碾打完要蒸“麦罢馍”,中秋祭月有“月饼馍”,重阳节蒸的“枣糕馍”,邻家盖房要送“上梁馍”,小孩满月要吃“项圈馍”,亲友娶媳妇要送“馄饨馍”,老人祝寿要蒸“寿桃馍”,祖辈病逝则用“灵前馍”……馍在于稷山女子的心灵手巧,从兑水和面揉搓面团,到切块精雕细刻,再到上笼蒸馍下笼染色,道道工序讲究细节,不到“火候”难成好馍。
稷山女子巧手制作的花馍,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纯朴感受,她们仅靠双手和一把剪刀、一根筷子、一把梳子、一个小刀、几颗枣儿、几粒豆子等简单工具,就能不拘成法自由创作,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充分体现出她们丰富地想象力和创造力。稷山女子不仅把自己的情感和艺术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把平凡的生活打扮得红红火火。这些花馍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愿追求等,是地地道道的稷山本土情感,其造型、图案呈现的意象主题也具有浓烈的本土文化特色。稷山女子民间面塑的原发性、工艺性、民俗性等特征,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奉献更多的新鲜血液。
生得美丽的稷山女子,又生于这片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她们心不想齐天,命不愿如纸,只想着该耕的就耕,该织的就织,只愿在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上,在这四季分明的黄土地,在这飘雪又落雨的农耕之祖开垦的田园,在这杏花开了梨花落了的晋南,荷一把锄头或镰刀,在炎热的夏季匍匐麦浪里,勤耕良作,为人贤妻,做人良母。走进稷山,你才发现稷山的女子果然这么好命,果然这么福气。黄土地的宽厚,汾河的宽广,稷王山的博大,小村的淳朴,田间的一草一木,乡间的习俗所好,全都载着稷山女子,歌谣着过来,又歌谣着过去,拖一路长长的故事,摇曳着就到了自家的门前。在村前的广场或小池边,稚童的额顶留着的是一小片青瓦,胖如莲藕的小手,在玩捉迷藏或老鹰捉小鸡,在妈妈喊叫声中,不情愿的走回家中。有时候你会看到,稚童在前,妈妈在后,在回家的路上走成一幅天伦之乐的乡间美图。
稷山女子订婚有一不可缺少的习俗:就是女方要到男家看屋子院落。因此要想娶稷山女子,必先动土木建新居。因此稷山女子的家,必然是晋南民居的那种古朴建筑,瓦青青,一片一片;砖红红,一座一座。组接成了鳞片一样整齐的排排座座,这样的青瓦,最美之时是雨点密密地敲打,从屋檐下一条线滴落着,那声音,凝是白居易在夜船上听的那曲琵琶还没有收场。墙很白,墙上的照壁永远塑造的千姿百态,远远地望,不啻是院子挂着一副泼墨山水画。有些照壁只写一个一米多高大大的福字或寿字,四边祥云环绕,这就是稷山女子都祈盼祥和如意过上小康人家生活美好意愿。老式窗都是雕花的窗,镶千年的传说,嵌梦想的故事,方方正正,贴上窗花剪纸,永远三维的像形文字;推窗看那疏雨梧桐,嗅兰花幽香,听喜鹊报春和麻雀渣渣;站在院里唤狗,唤鸡,唤儿,唤邻居的女子绣的牡丹该怎么配色,呼隔壁婶娘花馍如何揉捏;或者虚掩花窗,静静地等梦中人儿熟悉的脚步声声。
稷山女子赶集,最是一道靓丽风景。弯弯的乡间小道,她们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路上,舞动身姿,影留途中。来到集市,自家田地或自家院落自产的蜜桃也好板枣也好柿子也好,一字摆开后只叫名儿,不说价钱,还的多少就是多少,总要让顾客满意。卖完所带之物后她们就会寻到布市衣市,扯一截花布,试一件衣裳,或绿或红,身上一披,就蓦然幻化成了一群仙女一丛牡丹花。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垄垄田园,走过一座座青砖碧瓦院落,走过一棵棵绿柳杨槐树,天女散花一样,朵朵又朵朵飘进了自家贴满了福禄寿禧的家门。
有人总结了稷山女子的十大好:稷山女子嘴儿好,说得少来做的多;稷山女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也不恼;稷山女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出老;稷山女子素质好,不会围着老公吵;稷山女子思想好,宁愿自己劳累倒;稷山女子身材好,水色好得象小鸟;稷山女子眼神好,找的老公绝对好;稷山女子手艺好,缝衣补裤手最巧;稷山女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得早;稷山女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光景好。所以稷山的女子,上得厅堂进得厨房;入得画像进得眼中;上得田中进得绣房;无论怎么着,她们都是最最古中国的女子了,最最东方的女子了。
稷山女子刻在屏上,她能笑;绣入绢里,她能舞;玉雕成塑像,她就能立体成多情的杨贵妃,永美成妖娆的稷山西施。稷山因有她们而不老不衰,因此就在晋之南妩媚着、娇羞着、温柔着、青春着。稷山的女子,女子的稷山,美艳在汾河两岸,那广袤,那肥沃,那富饶,一朵朵,一簇簇,锦绣了三晋大地迷人醉人的黄土高原。
杨继红/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