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村里来了北京知识青年_散文_杨建国

2258 0
发表于 2024-12-13 17:53: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村里来了北京知识青年_散文_杨建国
就在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东渠村突然来了二十二个北京学生,他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六个男生,十六个女生。他们到稷山的一千余人,头一天在北京坐火车,天亮时到了侯马,再坐卡车走四十公里到了稷山露天剧院,进行分配,由各村来人领回去。
东渠村来了五辆马车,每个队一辆,将学生们拉到村子里,住在梁石锁家一个四合院里,村里派有专人做饭,并有一个大队干部担任学生们的指导员,负责管理他们的衣食起居,负责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兰虎堂、刘国良都当过他们的指导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学生们到村里后,都分配到各个生产队。一队一个男生是张福全,女生有郭新梅、邱洪荣、李月明;
二队一个男生梁德华,女生有刘淑珍、贾慧欣、李雨生;
三队一个男生陈文龙,女生有李秀英、刘俊荣、张淑慧、张静;
四队也就是我们队,一个男生陆海,女生有王慧敏、杜振玲、苏兰英;
五队两个男生王铁良、白希纯,女生有陈淑琴、刘淑英、赵淑杰,后来,北京中医院支援稷山医院的医生子弟叫余云泽也到了五队。

学生们休息了两天就与社员们一起劳动了,他们刚从北京的城市来到农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用水要自己到水井去挑,刚开始扁担压在肩上,不会自己调节,掌握不了平衡,挑水很吃力。吃饭的伙食,尽管村里尽可能照顾,但比起北京来还是不适应。干农活时,社员们手把手的教,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也可与社员们一样,开始挣工分了。
他们六九年的春节都没有回北京,在村里与社员们一起过春节,大年初一,农村人都穿着新衣服,与平时的精神面貌不一样,同学们感到很惊讶。记得我在初一时,穿着我妈给我做的一身黑色的土布棉衣棉裤,杜振玲惊讶的说,你也穿新衣服了?
当时,东渠村各个生产队经济情况不一样,按四队、五队、二队、一队三队排序,但相差不大。我们四队可以分红达一元/劳动日,分红少的队也可以达六——八毛/劳动日。同学们干一年,也就是六九年底分红时,都可以分到一百五十元左右,陆海头一年回去,拿自己挣的钱买了一块手表。
七0年春节,同学们头一年回北京过春节,是同学们最惬意的事,也是盼望已久的事。回去时将生产队分得红枣(当然了,还有平时自己偷着摘回来)、棉花、绿豆、花生都背回去,差不多近百十来斤,女生大都托运了,男生都是自己背回去的。学生们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给乡亲们带了好多东西,肥皂、胶鞋、布料、衣服等生活日用品。

到了七0年的春天,由于各队的作息时间不一样,学生们的集体食堂就解散了,以队为单位自己开伙,这样虽然劳累一些,但可以自己调剂伙食。我们队是陆海主厨,杜振玲摘菜、王慧敏专职拉风箱,苏兰英打杂并兼职评说。
他们是北京来的,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气息,给村庄增添了活力。农村年轻人也都是以北京学生的穿着为时髦。
这么多年,陆海与我交往最多,铁良与我一起当兵,刘淑珍、王慧敏与我一起到绛县五四一工程工地,刘淑珍还是我的入团介绍人,其他男女同学们与我都很好,我们几十年一直来往。
他们这一批人在农村吃了不少苦,当时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回城、招工、上学、当兵离开农村是学生们朝思暮想的事。头一年大家都在村里干农活,还没有过多的想法。,到了70年就开始有人招工、当兵离开农村了,这时就打破了学生们平静状态。大家都积极的想办法、找门路、托关系走出去。稷山县的知青办公室有一个老薛,是学生们相争巴结的对象。记得北新庄有一个宋涛,六七届高中毕业生,岁数大点,比较老练,托司机朋友给老薛家里拉碳,一车碳要十多块钱呢!
72年开始招工农兵大学生,王慧敏、张福全、陈淑琴、郭新梅、张淑慧,他们陆陆续续上了学。通过父母工作系统招工的有李秀英、白希纯;招工到县里的有刘淑英、刘俊荣、王铁良,刘淑珍,王铁良后来与我一起当了四年兵,退伍时回到了北京;招工到外地有陆海、杜振玲、邱洪荣、张静、赵淑杰。

22个同学陆陆续续的通过招工、上学、病退等方式离开了东渠,现在,大都生活在北京,最多的在东渠村干了八年。

同学们们对在东渠村生活的那段时间很是怀念,几年的农村生活,尝到的人间的酸甜苦辣,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几年生活在自己一生中的烙印十分深刻,是永远的记忆。

几年在东渠村的生活,与村民们接下来深厚的感情。当时大多数同学都有走的比较近的堡垒户,几十年互相都惦念着!

李秀英在97年年率先一个人回到东渠村看望乡亲们,她在东渠村口下车后,先找到大队部,当时的干部们都不认识她,她在他们带领下找到了乱巧,住在乱巧家里,挨个看忘了乡亲们。

98年利用国庆节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回村活动,来了十六个人,儿子杨涛在北方交大上学,陪同他们回到稷山。村里人知道他们要回村,专门开会研究了接待工作,雇了一辆中巴到侯马接站,村民们早早的聚集在村口的公路上,当中巴车停在村口时,村民们敲着锣鼓,放起了鞭炮,拥簇着学生们到了大队部。

在大队开座谈会时,学生们挨个倾诉思念之情,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得哭出来声,场景十分感人。会后大队组织了村民与学生们共同会餐。晚上学生们分散居住在乡亲们的家里。
接下来学生们或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分别看望了乡亲们。第二天,由大队支书翟奎亭陪同下,学生们到当年的田间回顾了与乡亲们一起劳动的日子,一面叫着亲切的地名,一面回忆着过去有趣的事情。

学生们离开时,乡亲们拿出自己家里的红枣、绿豆等土特产,每个人都鼓鼓囊囊的装满了一个袋子。乡亲们又敲着锣鼓,将学生们送到稷山火车站,送上了车厢,学生们含着眼泪与乡亲们一一握手告别,火车徐徐的开动了,学生们在窗口挥手告别,乡亲们久久没有散去!

到了一五年的国庆,学生们又一次回到东渠看望乡亲们,这时我也在家里陪着我妈妈,大队专门组织人员到运城关公机场接机,到了下午三点回到了大队部,乡亲们早早地在大队部等着,学生们一到,大家一拥而上,帮助学生们拿行李,招呼他们坐到村委会休息,相争着请同学们住到自己的家里。稍事,在我家吃了臊子面,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嘛!接着学生们由乡亲们分别接回了自己的家里。

第二天,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到南面的河滩里逛了枣园,看忘了乡亲们,给乡亲们送了北京特产。

第三天,我陪同学生们到黄河壶口瀑布去旅游了一下,回来在稷山红楼宾馆会餐。各个村民小组都来了一些人陪同学生们吃饭,席间时任稷山副县长的李建民致了欢迎词,气氛十分热烈。

第四天一早,乡亲们拥簇在村委会门口,为同学们送行。中巴车拉着学生们到运城老爷庙去旅游了一下,之后直接送到运城关公机场。

几十年来,在东渠村插队的学生,亲如兄弟姐妹,大家不停的联络,不时的聚会,每个人有事,大家一起参与,我多次到北京,也都在一起吃饭聊天,叙叙旧情。

我儿子杨涛在北京上学期间,同学们不停的轮流请杨涛到家里吃饭。杜振玲亲自掌管杨涛的财务,王慧敏送了杨涛一辆自行车。一八年九月十八日,我们在王慧敏家做客,杜振玲见我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今天是杨涛的生日。

这批人在农村磨炼了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吃苦精神,造就了他们的为人处事方法,养成了面对现实的习惯。这批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但都能自食其力,都是很靠谱的人,没有给社会带来负担,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杨建国 稷山东渠村人。67年入伍参军铁道兵,中铁十二局厦门公司总经理。现退休。现担任厦门南平、四川等电厂董事长。现居厦门。
28122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