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镇自明清以来,乡民就有做生意、走四方的传统,乡镇的名字,就起源于当地编织的一种盛物器具——栲栳,后来这种东西四处畅销,所以原名陈村倒没人叫了,干脆更名栲栳至今。
从空中俯视,栲栳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相望,鸟瞰全镇,那俨然就是一个葫芦形状的风水宝地,这里才是永济乃至全省名副其实的粮棉基地,人均耕地面积远高于其他乡镇,308国道纵横其间,加上西临黄河,尊村、小樊引黄工程的南北干渠肥养富润,且土质又多属于全国土地分类3级的褐壤土,那真是想不丰收丰产都是困难。自建国始,栲栳镇支撑着永济绝大多数的粮棉生产上升系数,肥沃的土地也帮扶着蒲坂子民渡过那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年代。
土地宽阔、地力强劲,也使栲栳人民发展农业的胆力十足。1963年,携着当年粮食产量的骄人战绩,在该年建军节当天,栲栳、南营两个村,一举被评为全省小麦生产十杆旗之一。到1979年,长杆村第9生产队,又率先在全县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到全县所有的生产队都实行这种责任制时,长杆村已走过了整整4年的破冰之旅。
4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太长,但就是这4年里,包产到户责任制所激发的激情,和乡民对土地科技、人力和物资投入的热情,却使栲栳从此奠定了全县农业第一乡镇的最初的基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诚哉斯言!
做为小麦的终极衍生品,饺子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孔夫子当年就曰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其实相传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偃月形的馄饨,后来又叫做“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但在永济,真正把饺子带到大江南北的,那真是栲栳人开了先河。放眼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就是栲栳人忙碌的身影和那热气腾腾、喷香扑鼻的饺子、扯面。他们给所在城市带去的,是蒲坂人民的问候;带回来的,是沉甸甸的喜悦,更是对故乡的思考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北京开饭店的栲栳镇正阳村农民郭向民一家三口
据报纸上的不完全统计,仅每年栲栳镇以正阳村、田村为代表的外出开饭店者,就在近两万人左右,足迹遍布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是一个可喜的转身,集约式的农业发展,势必会带来农民不同程度地失业,走出土地,栲栳人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现如今,粮棉产量齐头并进,芦笋、桃、杏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走出家门的新型农民意气风发,新时期的栲栳,正在愈发响亮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放眼蒲坂漫漫的浩瀚历史,那真是代有才人出啊。1903年出生在青台村的张少宜,清华大学毕业后,便毅然投笔从戎追随冯玉祥将军,后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再后任瑞金红军学校总教官。1980年,韩村的优秀儿女孙安定同志,被中央军委授予“一心为革命的好飞行员”,授一级英雄奖章和奖状,他的事迹也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广泛学习。
在这样一个农业乡镇,有个农业中学教授农学不足为奇,但如果开设文学写作班就比较新鲜了。可就是这个别样的选择,在那简陋的教室里,学生们的厚积薄发,学生们的刻苦努力,最终使栲栳农中壮大为国家级的职业中专学校,这真是永济教育植根乡土的一颗奇葩。
徜徉在栲栳那宽阔的天地间,满眼是绿色的麦浪,那如笔如剑的芦笋,那鲜红欲滴的樱桃,还有那阵阵冲出小院的笑声,这就是黄土高原的新景致,这,就是正欲展翅翱翔的金凤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