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于记包子——稷山有名的一道美食

3238 0
发表于 2024-12-10 17:36: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于记包子——稷山有名的一道美食
前多年,在稷山县城大街小巷,常常见到一个耄耋老人,手推半旧车子,拖着大箱子吆喝着“热包子、热包子”叫卖声吸引着过往行人,纷纷停下买包子。这包子皮薄馅多,香味扑鼻,香而不腻。这就是吸引人的稷山包子大王于福其的"于记包子”,也是稷山小吃中的馋头靓点。    
于记包子——稷山有名的一道美食
于福其是个老党员,1933年出生在山东冠县,1945年随父亲逃荒到稷山。古道热肠的后稷故里接纳了他们一家。当时, 于福其一家老小就靠着山东名吃包子、水煎包的技艺,上街摆摊,维持生计。那年月兵荒马乱,夲不福裕的一家人生活拮据,于福其也随父摆摊,到包子铺当学徒。他从小就成了案板上的一把好手。靠着卖包子小吃养活着一家人。

解放后,于福其在1956年参加了工作,分配到国营人民饭店。他钻研技艺,加倍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挑肥揀瘦,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他敬业好学,认真负责,在196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提升为人民饭店主任。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他成了饮食业的拔尖人才,在全地区饮食行业“大比武”时,荣获上菜托盘“状元”称号,受到省地区县各级表彰。他多次参加劳模大会,连任几届政协委员。受他影响最大是和他同在南关饭店做包子包饺子的妹妹于福蓉,也被评为优秀党员、“三八红旗”,被选为人大代表。兄妹俩成了饮食业界的明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日报》曾报道过他们的模范事迹。   

改革开放后老于也退了休,他不愿闲下来亨清福,便领着次子于建刚一家创办了“于记包子店”。于建刚头脑灵活,热爱厨艺,炒菜面案都是内行。为了干好包子铺,他把于家的“老太君”----经验丰富的奶奶高大女请出山,奶奶一辈子在饮食工作,经验丰富,对选料拌馅有独特手法和秘诀,加上他老爸于福其的独特面案手艺,又在稷山负有盛名,就是个活广告。 

于家祖传的包子店再一次发扬光大。在奶奶调教下,于建刚把包子做成了群众喜欢的美食,在包子加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严守职业道德,对不合格馅坚决不用。包子面皮很讲究,起、揉、醒、看、闻这一套全凭积累经验。拌肉馅时有严格规定,10斤羊肉放多少盐多少调料,放多少油,已成了口歌。在包子馅里还要加些鸡蛋,让羊肉能聚圪塔没腥气,猪肉馅放点猪油能让每个包子提升鲜味。蒸包子的芘子使用后,要用油抹好放开水锅蒸上半钟头,这样蒸下的包子底就不破,于建刚在奶奶言传身教的指导下,质量不断提高,顾客赞声不断。有位年轻人,在县城上初中、高中时,经常品尝于家包子,考上大学后参加工作,回到稷山,专门到街上找于家包子,重温当年于家包子老味道。

这一家人有山东人的豪爽,刚直,眼里抹不下一粒沙子。有回,于建刚有事不在店里,顾客反映包子味道不如以前,油茶没有麻叶,黄豆,芝麻,味道不太好了,他回后立即停业整顿。对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的员工予以辞退,为了维护老字号于家包子二十年的声誉,质量不能变,分量不能少,以此赢得百姓点赞。疫情时期,他做好自身防护,送货上门,在老桥口、医院、菜市场,都能看到于建刚热情送包子场景。大家一看于家包子的招牌,就像看到当年于福其卖包子的样子。于家包子最红火的时候,开了多家分店,每天能卖两千多包子。 

于建刚心地善良,心系乡亲家乡。一方有难,他慷慨解囊。去年稷山遭特大洪灾时,他把热包子,送到蓝天救援队守护的大坝上。于家是革命家庭,全家大大小小共有党员十多人,入伍立过功的就有七八个,他们弟兄姐妹个个都是利落手。于福其卖了一辈子包子,已90高龄了,不能再骑车叫卖了。但他还留恋着于家的包子,时不时尝几个,看看包子是否还是不变的老味,他心想着把于家包子美食传承下去。
28079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