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追忆我的伯父_散文_文哲

2207 0
发表于 2024-12-10 11:56: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追忆我的伯父_散文_文哲
我自个儿坚持认为,我的伯父文武治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跨世纪老学究,他少小年纪就考中了晚清举人,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岁月磨砺和考验,满腹经纶的老人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溘然长逝。

伯父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老大自有老大的胸襟和情怀,老大自有老大的责任和担当,独当一面和负重前行以及任劳任怨是他人生的主题词,饱经沧桑和屡遭磨难的人生履历似乎尽在他的意料之中,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与煎熬是苍天赋予伯父这种真正男子汉特有的胆量和魄力。

在我的记忆中,伯父身材魁梧,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平时少言寡语,一脸严肃凝重的模样,令人敬而远之。年少的我,每每从伯父门前经过,要么看到伯父正在专心致志地研读线装古书,要么在一门心思地练写毛笔字。村里的年轻人都称呼伯父为“老学究”,并说老学究是指阅历很广、年纪较大而且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学识浅薄的我为此还专门查阅了新华词典,从中获悉“老学究”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学术界一直深耕细作的人,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入的程度。他们不断地追求学术上的卓越表现,对知识的探索和掌握常常要求十分严谨和精益求精。老学究的研究成果通常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某个学科领域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而得出的,因此这些成果往往对专业领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事实上,除了这个特定领域,他们可能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掌握并不够丰富。所以,他们的局限性或许也在于此,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老学究们也需要时刻关注领域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形势,才能使自己的学术成就不断进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由此可见,伯父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先进典型,难怪村里的横额、匾牌、条幅、对联和标语大多出自于伯父之手,他是在不断学习中与时俱进,在持之以恒地学习中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依稀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年轻人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众运动中出现了异常偏激的做法,也许是受到了激进思潮的蛊惑,堂姐先后分三次背着伯父将伯父视为珍宝的线装古书籍在院子当中公开焚烧,返回家中的伯父见状急忙冲过去阻止,但为时已晚,只抢到几本未燃的古书,伯父气得掩面而泣,但又无法说服和劝阻既冲动又倔强的堂姐。最终,那些封面标注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和宣扬礼义仁智信等孔孟之道的文化典籍之类线装古籍均未逃脱付之一炬和化为灰烬的悲惨命运。之后,一度失魂落魄的伯父在经过一段痛定思痛的冷静和沉淀之后,慢慢地开启了学习新时代简化字书籍的新征程。

伯父一向少言寡语,为人处世不露声色并谨言慎行,身为侄儿的晚辈对伯父的经历和遭遇知之甚少,随着年龄渐长,从身为教师的堂兄和慈爱的母亲所讲的故事中间接获得一些有关伯父人生经历的难得信息。伯父在中举后原本可以顺利步入仕途,由于祖父英年早逝,为了承担养家糊口的沉重负担,伯父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县域内的同善镇开启了教书先生的行当。然而,世事无常命运多舛,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战频仍外患袭扰,抗日烽火迅速燃遍帝舜故里,伯父不幸被突袭扫荡的日本鬼子从课堂上捆绑掳走,以文化人身份强行押上兵车,与同期强征的青壮年劳工一并辗转运往福建沿海。据悉,当时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劳动力奇缺,为了应对侵略战争对国内军工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日本政府通过了强征中国劳工的政策,在华日军奉命先后分169批次从中国大陆强征青壮年男劳力和知识分子约计38935人押送到日本企业当劳工,被强征到日本的中国劳工由日本厚生省分配到日本35家公司的135个作业场所,几乎遍布日本全境,其中三井、三菱财阀奴役的中国劳工最多。日本工头和监工称中国劳工为“苦力”和“奴隶”,以极其野蛮和暴力的方式驱赶中国劳工从事繁重的苦役。据统计,中国劳工平均五个人中就有一人被强行夺去了生命。不管日本政府事后如何掩盖和抵赖,日本鬼子当年强掳中国劳工的罪行是任何人不能否定的,作为日军强征中国劳工暴行的直接受害者,我的伯父就是中途侥幸逃脱而且在全国解放以后还依然健在的现场见证人之一。

侥幸的是,当时瘟疫流行医药奇缺,伯父在转运途中患上疟疾传染病,他浑身上下高烧不退,还几次昏厥过去。在福建沿海港口由陆路运送转换海洋运送之际,伯父病情恶化,已无法站立行走,看到他瘫软倒地,负责押送的鬼子兵连踢几脚,发现他纹丝不动,认为他只有死路一条,已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于是就不管不顾地扔下他登军舰扬长而去。得益于上帝的眷顾,伯父非但没有气绝身亡,反而得到一位略通医术的老伯救助,在这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伯父治好了疟疾,换掉以往教书先生的长衫改换成农夫便衣,开始了万里长征一般的寻根归乡之路。在那兵荒马乱的烽火岁月,从福建沿海步行回归晋南垣曲,路途之遥和艰难险阻不言而喻,一路上所经受的颠沛流离和磨难煎熬可想而知。

伯父熟读经书,通晓历史地理,能说会写,还擅长书法,这是他独自一人可以寻根归乡的底气和资本。由于日本鬼子奸淫掳掠,地痞流氓为非作歹,草寇绑票勒索,伯父白天要避开交通要道,专捡偏僻小路走,夜晚不敢投宿高宅大院,专挑小户人家借宿。毕竟天下穷苦人是一家,弱者富有怜悯之心,看到文弱书生沦落为乞丐的可怜窘迫模样,总有好心人在关键时刻助一臂之力,免费供给吃喝还包住一宿,甚至临走时还有干粮相送。但有时免不了与兵匪狭路相逢被挟持,只得亮身份讲来由,并以笔墨手记无偿馈赠,籍此换取平安脱身。在经过新四军根据地时食宿免费安全有保障,在通过敌占区时提心吊胆,唯恐出现丁点闪失,把自个儿整得面目全非邋遢不堪,让伪军匪徒们见之便呵斥驱逐。总之,历经寒来暑往,吃尽万般苦头,屡遭人间磨难,披头散发且形同枯槁的伯父一步步走近中原大地,一天天接近黄河古道,经过黄泛区再穿越济源,最终回到了故乡垣曲。失踪后杳无音信的伯父犹如孤魂野鬼更像到处流浪的乞丐一般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家里的亲人们先是大惊失色,而后又喜出望外喜极而泣!苍天有眼,吉星高照,伯父真的太幸运了,与他一起被日本鬼子掳走的其他20多位垣曲籍老乡此后再未听到任何音讯,解放后这些人究竟是死是活尚未定论。

垣曲解放后,伯父作为旧时代的文人墨客没有重操旧业,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乡土文化熏陶育人的琐碎事宜。进入中学时代之后,笔者曾就封建科举制度向伯父咨询过一次,他说晚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四场大试,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部分。四场大试中最难的是乡试。四场中的第一场——童生试,童生试可不仅仅只是一场考试那么简单,一共有三场考试,分别在县、府、省中举行,只有三场考试全部通过而且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才算合格。如果侥幸通过童生试,那此后就与普通民众的身份说拜拜了,摇身一变成为秀才。这第一场考试的难度不亚于现在的高考,距离状元还要先后经历三场大试。童生试之后就是乡试,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场考试。乡试每三年进行一次,与童生试相同的是也要考三场,因为考试要进行好几天,所以乡试开始后,每名考生都被单独关在一个考场内,期间的吃喝拉撒都在考场内进行,在考试结束之前不得离开考场半步。考试的内容,乡试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并以此为基础撰写八股文。《四书五经》可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它是儒家九本经典著作的合称,想要参加考试必须先把这九本书熟读成诵,然后用其中的内容写八股文,文章规格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便会落选。通过乡试之后便是举人了,这时候就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之后便可以参加会试了,形式与乡试类似,不过能通过乡试的自然都不是普通人了。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就是殿试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二甲三甲人数不等,但是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自然就是状元。先不说通过层层考试需要的知识储备,单说参加考试的这些年里花的银子就不是个小数目,要不怎么总有人说穷秀才呢?

在之后的平凡岁月中,虽然伯父年岁已高, 却仍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 这份好学精神, 让晚辈敬佩不已。他虽年老体衰, 但好学不倦, 如同夜晚的明灯, 指引晚辈前行。记得好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伯父坐在窑洞门口的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他的眉头紧锁,眼睛专注得像是要把书中的字都给吃下去。这种状态,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笑。伯父看书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完全不顾外边的喧嚣。一阵风吹过,他的头发在阳光下微微晃动,倒像是一个老艺术家在认真创作。书里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伯父的表情也是五味杂陈。有时,他会忍不住撇嘴,显然对某个人物的做法不屑一顾;有时,他又会大笑,整个人都快要从椅子上掉下来了。看着他那样专注,真是让人心里忍不住感慨,这就是爱书之人啊!他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坚定信念,谁能懂呢?在他看来,书就是他的老朋友,书能陪伴着他走过无数个晨昏。而当他翻到精彩的部分,手中的书本几乎要被他捏得变形,眼神更是闪烁着光芒。书中的角色仿佛都活了过来,和他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伯父的声音越来越小,越读越入迷,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这一本书里,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

伯父有一张瓜子脸,眼角边,有许多皱纹,虽然看上去比较老,但是,伯父的身体很硬朗,讲话声音响亮,走起路来,步伐稳健,而且对生活很乐观。他的眼眸深邃, 藏着过往云烟的故事,岁月轻抚过他的脸庞, 每一道皱纹都藏着故事, 眼眸里闪烁着过往的光芒。倏忽间伯父的眼角细微的皱纹轻轻舒展, 仿佛每一道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嘴角微微上扬, 透出一股安静而深邃的喜悦。他就像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那双曾经被岁月的沧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里,似乎有一丝光彩闪过,那光彩流转着,似乎回到了一个纯真无邪的童年,仿佛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神秘仙境的大门。他的眉头时而微微皱起,时而又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那模样,不就像一个历经艰难终于找到宝藏的探险家吗?再看他的身子,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像,只有眼睛和手指在活动。周围的一切嘈杂似乎都与他无关,他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这让我想起了在狂风中坚定站立的大树,无论外界如何喧嚣,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后来,伯父发现我佩戴上了近视镜,他嗔怪我没有及早保护好视力,是读书人的一大失误。伯父极其神秘地拿出珍藏多年的一副石头镜(水镜),说它是祖父生前用三斗麦子换取的视力保护镜,嘱咐我要当作传家宝一样将它传承下去。在之后的作文课到来之际,笔者即兴以“我的传家宝”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被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当众朗读了一遍,以示对笔者的写作功底的肯定与鼓励。不料事与愿违,由于这一“传家宝”价值信息泄露,在夜晚大通铺集体睡眠过程中,笔者心仪的视力保护镜不翼而飞,竟被别有用心者趁着夜幕盗窃而去,给笔者内心留下深深的愧疚和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伯父无病而终,溘然长逝,侄儿因保护不力丢失了伯父馈赠的“传家宝”,辜负了伯父的深情嘱托,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负罪感久久萦绕于怀,致使笔者愧疚不已抱憾终生。

作者:

文哲,山西垣曲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四次参加记者节新闻作品大赛,先后获得过《运城日报》优秀新闻稿件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获得《山西农民报》“三农”题材优秀稿件1次。
28074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