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古槐树下小巷情 _散文_袁有生

2211 0
发表于 2024-12-10 10:43: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常听爷爷说,家门前的古槐树已有近二百年过往,很有灵气。抗日战争时期,启娃伯是抗日游击队长,日寇抓捕他,却连连扑空,还把他的叔叔、我的长腿爷爷捆绑在古槐树上严刑毒打,结果一无所获。在爷爷被拉去审问途中,游击队员袁三江老远就看见了,直打得耕牛拖着耱胡蹦乱跳往回跑,挡住了鬼子的去向,爷爷趁机逃往高粱地,日寇无能为力,只好对着高粱地乱放枪。第三次扫荡时,人走巷空,杳无音信,懊恼的日寇对准古槐树连戳三刀,树干至今还有一处空心发黑,它告诫我们可不敢忘记这民族血恨!

古槐树还是棵亲情树,枝枝叶叶都是爱。小时候,一到夏天,月上柳梢时,古槐树下男女老少、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乘凉聊天,拉拉家常的烟火故事,谈家风家教,寻求做人的道理。庄户人嗓门粗、声音高,偏爱抬杠争理,当过教师的顺娃伯常讲二十四孝的典故,有时说个万荣笑话,逗得人捧腹大笑。大婶大嫂纺线、纳鞋底,娃娃们活蹦乱跳,打打闹闹,一听大人讲故事,就鸦雀无声,有的手里拿着馍馍就葱,还有的端来一盆红豆子米汤供大家享用。这浓浓的乡情,叫人心里暖暖的。

古槐树下是个温馨的交心之地。邻居小叔和他堂弟并排居住,分家时,由于他俩都是家中的老二,自然分到后院。小叔的出路五尺宽,隔一堵土墙,他堂弟的出路只有四尺宽,形成一个“凹”字形,门深胡同长,出入都不方便。收庄稼、拉粪土堵车挡道,常常两家脸红脖子粗。有一天,在古槐树下乘凉的顺娃伯,正好坐在小叔和他堂弟中间,有意给他兄弟俩讲了个“六尺巷”的故事。大伙听后都明白了话中的意图,同龄相好的就给他弟兄俩相互劝解,终于拆除了中间那堵守业墙,前面居住的大哥和大伯家,也分别把滴水巷让出来,形成了一个小广场,供全巷人停放三轮车、调转车头、晒粮食、捡药材,大家感动得交口称赞。

古槐树下聚集着全巷的人情味。天有不测风云,巷口的玉玉爸摘柿子时,不慎从树上掉下来,送到医院,入院时,医生让先准备三万元,她手头十分紧张。傍晚大伙在古槐树下聊天时,听说月枝花娘已去医院看望过,还帮助了两千元。大家如热锅上的蚂蚁,撵到她家问明情况,你两千他三千共凑了两万多元,三个年轻人带上各家的礼品,第二天一早就送到医院,玉玉全家人感动得直掉眼泪。玉玉爸一下子减轻了全身的压力,很快就出了院。

时代在发展,年轻人忙于外出经商务工,人们在寻求就业的路上,一度冷落了古槐树。对门龙龙在古槐树旁建起了“海棠”馍铺,本村的、邻村的、过红白喜事的、忙于管理果树的人,络绎不绝都前来购馍。一旦有了大订单客户,巷里的婶子大嫂就揉面圆馍,插花馍,装箱运输,大伙都干上了钟点工。人来客往,大家又向往着文化娱乐,成立了“妈妈团”“奶奶团”,在小广场上跳舞、唱歌、拍抖音,老年人自拉自演唱蒲剧。这里人多嘴杂信息灵通,成就了好几对美满婚姻,还给娃们找到了承包机井、学厨师、开大车、搞电焊的就业门路。如今全巷都是高门楼、大红门、二层小洋楼或大北房,家家小日子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古槐树也焕发青春,长得枝繁叶茂。
28073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