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家,这个家与每一个人之间的感情,就如同交融的乳汁,处处、时时滋润着这个家健康的生命。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即使遇到困难,因有同舟共济的亲人,都要想办法克服,这个家很快又会是艳阳高悬。
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就会想起家的炊烟。一旦想起家的炊烟,就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人世间很多事情是经不起细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吃饭,即使在吸食母亲的奶水,也是因为母亲多吃了饭食,才会有充足的奶水供婴儿食用。由此证明,人一顿不吃饭不行,一天不吃饭更不行。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
人活在这个世上,天天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做饭,要做饭,就要烧锅,燃起柴草,就要升腾起炊烟。现在想来,从我出生到现在,这七十多年里,小时候,看着母亲每天从那个低矮的厨屋里用泥坯垒成的锅灶前,做成的好坏不等的馍、稠稀不一的汤饭、少盐没油的菜,然后一口口地吃掉,使我从一个哭笑无知的婴儿到如今的年过七十,生活中的我都和奶奶、母亲、老伴她们每天的灶间辛苦烧锅时燃出的袅袅炊烟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席家三门头就我一个男娃,一大家人待我如同宝贝,加上我爱动好玩,吃的稀饭不抵事,饿的快,学校又在三里地以外,放学后,只要出了教室的门,走到村西的坡头上,就能看到我那个小山庄上空家家厨屋顶上飘起的淡淡炊烟,知道家家都在做饭,那里有我的家,当然也有我家厨屋里冒出的缕缕炊烟。你猜,我只要咽下两口唾沫,越发觉得肚子饥哩咕噜地响,不用说,一路下坡,自然会加快脚步,跑到家里。当母亲看着满头大汗的我,她让我坐下,立马将饭给我盛好,放在我的面前。
庄上有了大食堂那会,小山庄上家家户户的厨房顶上没有了炊烟,断了烟火,小山庄上只有大食堂的房顶上冒烟。没有了炊烟的家,自然就不叫家了。
那个时期,我还小,不懂得什么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总觉得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得有人间烟火。也就是说,那里有了人,要劳动,就要活命。要活命,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得烧火做饭,烧火做饭,厨屋就得冒烟,这就是家的感觉。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从开始学会吃饭的那天起,一生不能改变的嗜好,就是吃饭,我想,人生这一嗜好,始终连着家的炊烟!
有家就得有炊烟,家的厨屋里升起了炊烟,人生才能加深对家的感觉。不信你出门在外,吃得再好,玩得再痛快,即便是对家忘乎所以了,可过不了几天,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只有回到自己那简陋的小屋,你就会觉得心里踏实,燃起柴火灶,让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就是喝稀粥、啃窝头也比山珍海味强得多,还香甜,连睡觉打呼噜都觉得格外舒畅,更甭说一家人整天能无拘无束的说说笑笑了。
农家人就这么为了炊烟而活,为家的炊烟而忙,为炊烟而累。一个家庭,一个院落,男人整天在田间忙活,女人操持家务,孩子们利用吃了晚饭那段空闲时间,聚集在一起嬉笑打闹,或者听爷爷、奶奶讲着遥远的故事,将红薯、花生埋进灶坑里的火灰中,当红薯和花生伴随着火灰飘出香味时,这个家里就会飘出甜美的笑语。
山野农家,炊烟彰显人气,展示生命,收获希望。冬春季节,烟火驱散寒冷给家带来温暖,夏秋季节,炊烟似香甜的瓜果,润滋着家的甜美。白昼的炊烟陪伴着一家人洗漱、烧饭、吃饭、下地干活。夜晚,炊烟中聚齐了儿孙满堂,听老人讲述传承数载的神话。
我写这篇《农家炊烟》,是我对农家生活的怀念,怀念它在清晨时分能袅袅升起在农家院的上空;怀念它在风雨中若隐若现的坚韧与执着;怀念它在中午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的质朴与纯真;怀念它在傍晚时分如金色的丝带般连接着大地与天空的美丽与温馨。因为它勾勒出了一幅农家宁静的生活画卷;特别是在今天,它将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农家生活的回忆与向往;因为它不仅象征着农村人一日三餐的温馨,更是乡愁的具象。农家的炊烟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消失,可是,它在我心中的位置却永远不会忘记,更不会改变,因为它最具有农家的生活气息和香甜的农家味道。
农家的炊烟,是时间的低语,是岁月的见证。因为,它向人们述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再着,它将永远是我怀念中最美丽的风景,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最有生活味道的农家港湾,最有人生感觉的珍贵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