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济市城东街道孙常村,有一座闻名华夏、享誉河东的古老寺院,始建于元魏(386-557),传说因救治赵匡胤(927-976)有功,宋太祖登基后敕建重修,赐名延祚寺。至今千年过去,虽惟余遗址,但仍以一眼千年的娑罗树、大槐树、可供一千多人吃饭的大锅——“三件法宝”传奇故事,吸引各方游人络绎不绝地拜谒。有诗为证:
《延祚寺》
延祚禅林气势雄,
龙飞宋代建鸿功。
巍峨宝殿凌空起,
灿烂金身耀日烘。
北接湖光明镜里,
南临条岭画屏中。
娑罗永共梧桐茂,
刻绘形图愧未工。
刻绘形图愧未工。这是原镶嵌在延祚寺四大著名演员殿墙壁上的明代(一说清代)《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碑》上,由无名氏撰写的诗记录了延祚寺昔日皇家寺院的富丽堂皇和侠义仁勇故事。
《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碑》局部
《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碑》,系青石质,长方形,长1.27米,宽0.81米,厚0.06米,绘制了明代延祚寺规模,描绘了寺周景致。该碑的石座造像,系灰砂石质,长方形,长0.80米,宽0.43米,高0.35米。四面辟龛,龛内各雕坐佛1尊,龛周线刻祥云、荷花、莲座图案。
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系河南省洛阳市夹马营人,出身于将门世家,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字元朗,别称“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所处时代为五代十国(907—979),割据政权多达15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赵匡胤在位16年,终年49岁,去世后谥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在河南省巩义市的永昌陵。
那么,赵匡胤为何要在距他家约265公里,在唐朝时名为河东郡、曾立中都,亦称河中府、蒲州府的地面上,兴建这座规模宏伟、气势不凡的皇家寺庙呢?
壮志携棍行天下 河东地面战歹徒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长大后的赵匡胤“容貌雄伟,器度豁如”,善骑射之术且“辄出人上”。他的高祖赵朓、祖父赵敬、父亲赵弘
殷,均因军功累官,可谓将门世家。家境优渥的他,自幼便喜爱学习,习拳弄棍,文武双全。
长大后的赵匡胤一直在家待业了好几年。在这期间(史云“后晋开运初”),他的父亲赵弘殷还为他包办了婚姻。赵匡胤成了家,但却迟迟未立业。时值战火四起、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
之际,天下群雄并起,凡热血男儿都想在战场上,博一个封妻荫子,博一个青史留名。
一年夏天,年近20的赵匡胤,携带**“哨子棍”,骑着心爱的骏马,一路向西豪壮而行,从洛阳穿过函谷关到潼关,跨华州,游华山,越渭河,从河西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渡黄河,来到一河之隔古称蒲坂、传为舜都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地面,意欲结交豪杰,图谋霸业。
在这爿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热土上,赵匡胤亲身体会西侯度先民用圣火照亮了人类进化的漫漫长夜、在天地间播撒的243万年文明火种,领悟于此肇兴的上古明君大舜耕历山都蒲坂、礼让
天下的高风亮节,对话伯夷叔齐采薇首阳、耻食周粟的贤士情怀,感受大唐中都雄踞一方、威震华夏的繁荣兴盛,领略历代王朝欲夺天下、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品尝佳肴名吃的甘甜
美味和“桑落气薰珠翠暖、柘枝声引管弦高”的酣畅淋漓,登临鹳雀楼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雄浑壮阔的黄河文化。这一切都进一步激发了他重整大好河山的信念。
在蒲州待了不几日,他决定继续东行前往50公里外的解州,实地走访三国名将关羽的故里,亲身感悟“中华武圣”义薄云天、千古流芳的忠义仁勇精神。
这天夜里,正在趁着天凉好赶路的赵匡胤,不料出城不久,就遭遇七八名歹徒劫道。对此,他无所畏惧,抖缰提棍,一马当先,挺身打斗了一二十个回合。由于连日来晓行夜宿,休息不好,引起感冒发烧,体力不支,打斗时失利,腿部不幸受伤,钱袋也遗落被抢,他只好拼命打马飞过“孟明桥”(今永济市蒲州镇孟盟桥村),穿越东丰镇(今永济市赵伊村),沿中条山官道东奔。再加之行程中突遇暴雨,致使伤口发炎。当行至蒲州府虞乡县方山里梅香镇(今永济市城东街道孙常村)西南“三圸(音shān)坡”时,早已人困马乏,高烧不已,额头烫得怕人。
正好路边不远处的坡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寺庙,他就挣扎着翻身下马,拍门求救。
西庙僧人脸如冰 东寺方丈心似火
孙常村原名梅香镇。南依巍峨秀美的中条山,北邻山西最大的淡水湖、碧波荡漾的伍姓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交通便捷,村南毗邻通衢官道。官道两旁茶楼酒肆林立,
驿栈商铺皆备,商业兴隆,文化发达。村子东南、西南有2座相隔二里开外、规模不大的寺庙。
赵匡胤来到孙常村“三圸坡”的西寺。当他有气无力地敲开门时,庙内的小和尚见他的模样,大吃一惊,当得知赵匡胤的救治、歇脚诉求后,马上就给当家寺主报告。寺主平素势利心
强,惯于“看人下菜碟”。在朦胧月光下,当西寺主持看到浑身是伤、犹若落汤鸡模样的赵匡胤,便借口“庙小屋破、没医少药”等若干不便,恶声恶气地将一只脚已踏入寺门的赵匡胤,一
把推倒在庙外的沙土地上。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忍住伤痛,一瘸一跛、艰难地慢慢爬到马背上,摇摇晃晃、一颠一簸地在坚硬冷漠的“三圸坡”上凄然而行。当来到东寺门前,赵匡胤趔趄着从马背上翻滚下来,
十分艰难地将马拴在门前碗口粗的槐树上时,只觉双眼一黑站立不稳,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时值深夜时分,熟睡中的王姓东寺方丈,梦见庙门前盘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龙,旁边站立着一匹威风凛凛的骏马。似醒未醒的方丈不以为然,只觉此梦实乃心头想而已。但忽然间,却
隐隐约约地听见了战马嘶鸣、铁蹄踏踏的声音,便一下子惊醒了。他赶快从床上爬起来,叫醒寺庙僧人,掌灯来到门前,只见一个伤痕累累的青年,蜷卧在地上昏迷不醒,间而浑身抽
搐着颤动不已。素来生性质朴、慈悲为怀的东寺方丈,赶紧与几个僧人把浑身发烫的青年抬进寺里抢救。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东寺方丈求医问药、救死扶伤,僧人们轮流替换寸步不离、精心伺候:抓草药、熬药汤,涂膏药、换纱布,煮稀饭、炖鸡汤。一直精心伺候月余天,二人结下了
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在周边留下了至今仍为村民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多亏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成天习武练艺,弄枪舞棍,又兼之年轻体壮,身体素质好,使本来命悬一线的他,
和死神打了一个“擦边球”,待身体痊愈后,含着热泪叩别恩人继续闯荡四方。
路见不平一声吼 义弟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离开孙常镇,打马一路东行,继而北上,过潞村、去闻喜,跨新田、到霍州,穿平阳、越晋阳……风尘仆仆一路走来,结交天下一时豪杰。
一年秋天,他在从后汉骑马返回后周的途中,这天中午闲游间,偶然在并州府阳曲县一个名唤“清幽观”的庙里,看见殿里关着一个弱女子在低声嘤嘤哭泣。他便让僧人将门打开,经仔
细询问,原来这位少女名叫赵京娘,是河东蒲州府人,年方一十七岁,聪明美丽。因随父去五台山烧香还愿返家,不幸被强盗抢到这里关押已近旬时,正欲择吉日逼婚做“压寨夫人”。
得知事情原委后,赵匡胤侠义仁勇心肠油然而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用“哨子棍”大打出手,将正在吃肉喝酒的几个歹徒拿下,交官府严加惩办。之后,面对赵京娘
孤苦无依情况,赵匡胤不惧路途艰辛遥远,千里迢迢相送。因同为赵氏宗亲,一路上以兄妹相待,日夜兼程十余天将京娘送到河中府蒲州虞乡县地面。谁承想,无意间与赵京娘交谈
时,才知道京娘在襁褓中被过继给姑母,跟着姑父姓赵,取名京娘。东寺方丈是她的二哥。
其实,这正应了佛家因果报应之说。
——也许正是赵匡胤这种仗义性格和仁厚情怀,使他能够风风火火闯九州,最后凝聚天下好汉成就了他的帝王霸业!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故事,后来被明代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江苏苏州人),写进《三言二拍·警世通言》书里,被后人编成数十种戏剧在长
城内外、大江南北传唱,故事版本也有很多种,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只是赵京娘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至今千年风云过去,留下了无数种传说。
东京城里巧运筹 情系河东侠义人
赵匡胤在外漂泊奋斗了几年后,乾祐三年(948),后汉枢密使郭威起事,赵匡胤因作战勇敢、智谋多端而屡立战功,开始了叱咤风云的辉煌人生。
其后不久,郭威在都城汴梁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废后汉建立后周,自立为帝,诏命赵匡胤为东西班的领队行首,赵匡胤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军功累累,深受郭威信任赏识。
郭威因病去世,他的皇位由养子柴荣继任。后周显德六年(959),柴荣北征回京后突发疾病去世。他的儿子柴宗训、7岁的梁王继位,皇太后符氏也只二十八九岁,后周进入了孤儿寡
母、主少国疑时期。次年(960)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发生了基本上没有流
血的哗变,史称“陈桥兵变”。随即回师京城,柴宗训(953~973)禅让退位,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
北宋建立初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宋太祖征询大臣治国良策,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通过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三大纲领,巧妙的削弱相权、强干
弱支、罢黜支郡、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和两次“杯酒释兵权”等措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革除了五代弊政;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修治黄河、运河、汴河、蔡河等河
流,安定黎民百姓生活,国家初步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在殚精竭虑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同时,赵匡胤还时常想起自己年轻时遭河东歹人袭击不幸受伤、险些命丧黄泉的艰难岁月。他和大臣商议,一定要报答东寺方丈的救命之恩,将侠义仁
勇、救死扶伤的正能量弘扬天下,劝化百姓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强国富民。决定把修建东寺作为“天字号”工程,以报答东寺方丈当年救死扶伤的救命之恩。
赵匡胤一面派人去河东蒲州府虞乡县,请东寺方丈到京城相见,面谈阔叙,游山玩水,颐养天年;一面诏令全国各府州县,迅速调集名工巧匠,把孙常镇东寺按照皇家寺庙规模修建,
庙名钦定为国运康泰、福延百姓的“延祚寺”。寺庙修建后,免征一切苛捐杂税、劳役。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东寺方丈以京城汴梁为中心,整天应酬聚会、学思研行、外出游玩等。在天下闻名的大相国寺、少林寺、白马寺等寺院里,东寺方丈和高僧们切磋交流,
潜心研究佛学博大深厚的大乘思想和普惠天下的至崇理念,探讨人世间变幻无常之理,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亲身感受在宋太祖精心治理下,北宋王朝由衰变兴,百姓安居乐业,商
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不断繁荣兴盛。
能工巧匠忙会战 神奇大锅天下闻与此同时,在河东蒲州府虞乡县方山里孙常镇延祚寺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的施工景象。
在这座皇家寺庙建设中,用时下话来说,就是由皇帝派人担任工程总监,有关府州县衙“一把手”亲自担任工程各项分指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责
任到人。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尽可能按照施工进度安排高效完成施工任务。工程从破土开工,到全部建成,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
新建成的延祚寺依然是坐北朝南走势,只不过比原来的老寺面积大出了数百倍。寺庙总体呈长方形状、中轴建筑布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长160余米,建筑面积约8.6万余平方米,
其中城墙内的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包括城墙外东边生产用地和山门外西南坟茔用地及村南方山里的南佃头、北佃头等庙产在内,总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
由于工程时间紧、任务急、强度大,为了把能工巧匠和民工们吃的问题解决好,皇帝诏令铸造了一口特别神奇的大锅:从体型上来说,直径约有六七米、深近两米,有八个灶火门;它
的锅沿也非常宽,厚度达五六公分、约有六七十公分宽,人可以在上面神色自若地行走;从容积上来说,可容纳七十二担水(古时人们使用木、竹制品桶,可盛水五六十斤,一担水约
一百多斤)、可以烧煮三石(音dàn)六升米(约400斤)的稀粥。盛夏三伏,锅底可容二三十人脚对脚地躺着睡觉,倘若一人单个下去,没有他人帮助很难上来;从使用效果来说,用
此锅做出来的饭,可以满足修建延祚寺工程的能工巧匠、大小guan员和民工一千多人同时吃喝。
这口神奇的大锅,以一眼千年的动人传说,竟然取代了延祚寺的本名,人们将其称之为“大锅寺”。
巍峨宝殿凌空起 狭义方丈笑升天根据赵匡胤诏令,东寺方丈在京城内外,一应山珍海味、绫罗绸缎、高楼大厦、名山大川等吃穿游玩,时光飞快,度年如日,悠哉美哉,乐哉笑哉,不觉年余光景。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方丈思念故土情切,便向赵匡胤告辞。宋太祖断然不允,还要派员把他的高堂老母接到京城颐养天年。但东寺方丈屡屡呈请,理由是总不能把“风水宝地”——东寺
搬过来建在京城为由回绝。赵匡胤于是答应方丈归家请求,在皇宫设宴辞别,派皇家仪仗携带一些食、用品,送其归返河东。一路上,各府州县guan员无不高接远送、盛情款待,赠送金
银珠宝,均被方丈谢绝不受。
经过八九天舟车劳顿,晓行夜宿,这天当方丈踏上河东地面经“三圸坡”到东寺时,一下子就目瞪口呆了!
回想他一年多前走的时候,那原来破烂不堪的小寺庙,突然变成一座气势雄伟的大寺院,宋太祖亲笔题写的“延祚寺”三个烫金大字,笔力遒劲,龙飞凤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真可谓
“延祚禅林气势雄,巍峨宝殿凌空起”。
抚摸着十多年前宋太祖曾拴过骏马、长势茂盛的葱郁槐树,伴随着数十名闻讯而出迎接他的僧人,方丈从巍然而立的山门进去,迎面又是长15米、宽8米气势雄伟的城墙拱门,两旁塑坐
着高5米的“把门将军”秦琼、敬德神像,二神手执锏、鞭利器,目光炯炯,昼夜守护着寺庙安全。
过了二门,紧接着是四大著名演员宝殿。殿内塑坐着5米高的四大著名演员,分别是:手持琵琶,身穿白色甲胄,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的东方持国著名演员;手握宝剑,身穿青色甲胄,能
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的南方增长著名演员;手中缠绕赤龙,身穿红色甲胄,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的西方广目著名演员;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
身穿绿色甲胄,以护持人民财富、福德名闻于四方的北方多闻著名演员。
在众僧簇拥下,方丈仔细端看了神采奕奕、形象逼真的四大著名演员塑像,不禁想起大相国寺高僧讲述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敕封四大著名演员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
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睹物思人,内心不禁为宋太祖致力于国运昌盛、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所折服,为他有恩必报、厚德载物的侠义仁勇精神所感动。
接下来是大雄宝殿、三佛宝殿、如来佛宝殿……一座连着一座,一座比一座宏伟壮观。整个寺院依次纵深展开,布局合理,殿宇重重,精彩连连,移步一景,高潮迭起。
大雄宝殿长20米,宽10米,殿内塑坐一位观音著萨像(南海大使)高4米,稳坐莲花台,精神丰满,怀抱玉净瓶,瓶插橄榄枝,旁边塑有立站小神。殿外的那株天竺国(今印度)僧人
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赠送给大宋王朝的名贵树木“娑罗树”,宋太祖特意赐给延祚寺,在僧人精心护理下,枝叶繁茂,随风摇摆,似乎在向重归故土的方丈点头致意。
如来佛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红墙绿瓦,壁画多彩,凤脊凌空,飞檐翘首。系四方型建筑,长、宽各20米,殿高10余米,外周围有3米宽走廊、20
根粗壮的红色盘龙明柱,阶梯和四周均由青石栏杆拱卫,廊下十分宽敞,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祭祀需求。殿内高大宽敞,房檐三层型歇山顶建筑,殿内正中位置,精塑着一尊身披金袈、
慈眉善目、高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如来佛大像,座盘周围塑有各种走畎“精”图像,狮子、老虎、娱蚣、蛇等,意喻佛祖统管人世间的一切妖魔鬼怪。两层廊檐四角的八个风铃,清风拂
来,铃声玎珰,清脆悦耳,使这座皇家寺庙更加古朴盎然。
在中轴线布局的寺院主体建筑群两侧,南北各有数十间小殿和廊房一字儿排开,均带明柱走廊,人称小神殿。西廊房有十八罗汉殿,八大金刚殿;东廊房有各位菩萨、关公等殿。寺院
里花圃随处可见,圃中的榕花树、痒痒树、梧桐树等奇花异草,幽香醉人。
此情此景,使东寺方丈喜从心底来,笑在颜面驻,心潮逐浪高。他越看越高兴,越看越兴奋,越看越血脉贲张……
这一切的一切,使东寺方丈禁不住地放声大笑,由于心情过于激动,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导致壮年圆寂。数日后,当方丈圆寂的音信飞马传到东京汴梁,宋太祖知悉后一面下旨三日
不朝,昭令全家披麻戴孝,致哀长息;一面又为方丈圆满诸德、寿终正寝而高兴,派特使专程到河东安置后事,入土厚葬。
我们再说西寺主持。一年多前,当他见到来自京城的皇家仪仗,把东寺方丈敲锣打鼓、无限风光地接走后,经打听才知10年前深夜求助的那个穷途末路小青年,如今贵为大宋天子。闻
讯后,他就提心吊胆、起卧不宁地度日如年,整天忧心如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及至后来,又见来自全国各府州县的名工巧匠和成百上千人的施工队伍,在东寺大兴土木时,他就更加噩梦连连、寝食不安了。短短几个月下来,眼见东寺云蒸霞蔚,一派昌盛,而自
家寺院香火冷落,日渐破败,良心问责,自惭形秽,僧人们也都弃他而去。破败的小庙里,只剩他一人苟延残喘,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这天,当他在病床上耳闻东寺方丈仙逝升天的
乐曲四起,礼佛偈语声天动地,止不住一口鲜血喷出,大哭而亡。
后来,为了教育后人,昭示千秋,延祚寺众僧按照方丈临终前兴奋过度、侧身而亡的姿态,雕塑一尊佛像,专门筑起一座小殿,将这位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东寺方丈,以“笑和尚”模
样供奉起来;把西寺那个蛇心蝎肠、见死不救的主持,也依“哭和尚”形状而塑位于其旁,在寺内形成了“东笑西哭、胖瘦各一”的两尊佛像,流传至今。
侠义仁勇精神在 昭示千秋万古传一个朝代,一段历史;一处文物,一曲长歌。
凡是熟悉延祚寺历史的人都知道,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即便用心翻阅,也很难翻到最后一页。
因为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血肉饱满、感情丰富的人物形象,演绎着一串串侠义仁勇、昭示千秋的鲜活故事,更是一段段饱经沧桑、与时俱进的历史痕迹!
延祚寺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是大宋王朝以降历朝历代兴衰历史一眼千年的讲述者和见证者。它采天地太极之灵韵,披万道霞光之紫气,遮雷电风雹之阴霾,蔽人生世间之霉运,经风雨
见世面,虽屡遭地震、火灾、风雨和人为损坏等因素,周而复始地修建、破坏,再修建、再破坏,至今以一种千疮百孔的遗址形式警示我们,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中,决不能暴殄天物,
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珍惜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遗产,把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笔者从《蒲州府志》《虞乡县志》《临晋县志》《永济市志》等资料得知,以前因自然、人为因素对延祚寺的破坏,就有如下数次之多:
其一:元朝至元三年(1266),距离延祚寺七八公里的虞乡大地震,将县城震为一片废墟瓦砾,延祚寺也遭罹难。当朝决定,撤掉虞乡县由临晋县管辖,一直到清雍正八年(1730)复置
虞乡县,时长464年没有虞乡县。据地震部门资料得知,孙常村南中条山洪积扇前沿部位,一直过永济市开张镇到临猗县七级镇,有一条一二十公里的断裂带。
其二: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距离延祚寺二十公里的蒲州大地震,史称“天塌蒲州”。当时震声如雷,自西北方而来,顷刻间,天旋地转,井溢河涨,堤坝崩溃,房屋坍塌,蒲州变
成了一片瓦砾,延祚寺也在所难免。
其三:2022年10月,据孙常村七组73岁的全石管讲,30多年前,他听本村当时在虞乡县伪军警备队的人说,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虞乡县的第二年,鬼子红部派一个伪军小队二三十人,
把闻名千古的大锅砸碎,作为战略物资运到高铁炉熔化后制成兵器;同时把几个工艺精美、造型奇特的一人多高铁塔,经包装后运到日本。日本鬼子当时还烧毁了大殿两边的廊坊等建
筑,只留下好多雕刻着龙凤图案、一人多高的大石碑。1958年“大炼钢铁”时,从开张来了几个年轻人,把古碑砸碎拉去烧石灰。全石管还说,去年国庆节他到虞乡镇办完事后,在“柳宗
元广场”和虞乡村、石佛寺村五六个人说到大锅寺时,其中两位耄耋老人说民国十八年(1929)“遭年馑”,大锅寺的那口锅发挥了它福祐百姓的作用,方丈大兴义举,舍粥赈灾,当地不
少人以此方得存活。
其四:据孙常村王合庆、张立业、谢两省等八九十岁老者讲,以前大锅寺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善男信女朝拜如云,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先后历经三次拆毁:第一次是1947年4月原虞乡
县解放,不久与永济县合并为永虞县,在两县间赵邑镇修建县政府小二楼时需木料,县政府派人将作为公产的大锅寺如来殿拆掉修建办公楼,时任老村长贾宝山组织村民阻拦无果;第
二次是1963年,永济县修建永济中学时,因缺建筑所用木料,县政府又组织人拆除了二殿;第三次是1968年12月,孙常大队“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并请示孙常公社革委会和县革委会同
意,拆除大锅寺剩下的四大著名演员殿和大雄宝殿、廊坊等建筑,将材料在原址新建孙常中学。
据清光绪(1875—1908)《虞乡县志》:“延祚寺在县西十五里孙常镇。肇建于元魏,重修于贞观。周显德间遭回禄。宋太祖游关西,暂寓方山。太平兴国二年勅修,赐号延祚寺,为
方山下院。明嘉靖乙卯寺倾。万历二十五年重建。山阴王朱俊栅撰记。崇正十一年重修,吴阿衡撰记,端居道人朱廷理立石。内有大锅可食千人,寺僧宗还铸。”
本文刚开始所说的明代《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碑》,以及无名氏所写的七言律诗,很可能是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蒲州大地震后的万历二十五年(1592)或崇正十一年(1639)修建
延祚寺时,重新刻的碑、写的诗。
如今,千年风云过去,徜徉于倾圮的废墟间,漫步在荒芜的杂草里,站立在那棵早已不再郁郁葱葱、庇荫脚下热土的宋代娑罗树下;拥抱着宋太祖曾拴过骏马,虽已干枯死去却依然昂
首挺立,寄生着“苍龙角”“狮子头”“凌空马头”等十二属相图形的沧桑古槐;耳闻着那口可供一千多人吃饭的大锅,早已铄化灰飞烟灭的神话传说;抚摸着原来高达五六米、底宽三米、顶
宽两米,人可在上面巡更守夜,而目前仅留一处丈余土丘,依稀可见的寺院城墙……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假以时日的话,巍然屹立在河东蒲坂大地的千古名刹延祚寺,一定能够得到重新修建、再现辉煌。为什么呢?为了弘扬那种救死扶伤精神和侠义仁勇品德,为了
福延子孙后代、国富民强的幸福生活,为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1977年10月,大锅寺遗址被永济县(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指定文物保护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
大锅寺救死扶伤、侠义仁勇故事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张兴平 195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永济市城东街道孙常村人,大专文化,山西省新闻摄影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参与或主编永济“水利志、工会志、工人报、文明志愿者报”《乡韵·永济文化丛书》等,在各级融媒体发表文章300余万字,一些作品被出版社收录,被授予“永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