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酒圣”杜康与杜村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4-2-6 1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酒圣”杜康与杜村
汉代圆雕石虎

“酒圣”杜康与杜村
杜村村碑

“酒圣”杜康与杜村
《安邑县志》关于杜康墓的记载


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杜村,是我国“酒圣”杜康的故里,村里原有杜康祠和杜康故里牌坊等建筑,村南鸣条岗上有杜康墓。1962年,杜康墓被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康故里

杜村为杜康故里,既有文献方志可依,又有文物古迹可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州安邑县志》卷二中就有关于“杜村杜康祠”的明确记载,“杜康故里”石牌坊等建筑仍在杜村屹立。清咸丰八年(1858)由王金德刻立的“先贤杜康故里”石碑,现今仍完整保存于新杜村的文化广场。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安邑县志》卷二载:“杜康墓在中杜里。”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平阳府志》卷三十二安邑县条目载:“杜康墓在中杜里。”清康熙十一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清光绪六年、民国二十三年的历次《安邑县志》及1994年版《运城地区志》中都有关于杜康墓在杜村(或中杜)的明确记载。

杜康墓位于杜村南500米的鸣条岗上,地表现存圆形封土堆一座,南北长21米,东西宽11米,高3米,周长100米。多年来,当地群众把这个土岭叫“杜康垴”“老坟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酉四月,安邑县县令邵仁和在他撰刻的《重修杜村杜公墓碑记》中载:“邑城北杜村有杜康墓在焉。”当时,他凭吊山河、寻访古人遗迹途中,到杜村看到杜康墓年久失修,“碑碣荒凉”,因此,“爰捐俸鸠工,谋所以新之。不日之内,刈蒿培土,丘陇巍然,种树植碑,佳城郁郁”。很早以前,杜康墓旁有石兽、石人两行,大小碑碣林立,杜康庙就位于墓前,庙内建有大殿、献殿等建筑,立有隋唐时期王绩《杜康庙碑》等,周围古柏遮日。随着时代更迭,杜康墓旁的古柏渐渐被伐光,庙宇也被拆毁,碑刻石雕大多散失。难能可贵的是,在杜康墓还出土了一件汉代圆雕石虎,长134.5厘米,前高70.7厘米,后高60厘米,现在山西博物院陈列。其雕刻技法简练,风格浑朴,形象生动,实为西汉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值得庆幸的是,清光绪六年(1880),安邑县县令赵辅堂编纂《光绪安邑县续志》时,在艺文中收录和记载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酉四月由安邑县县令邵仁和撰刻的《重修杜村杜公墓碑记》,以及碑中有关王绩《杜康庙碑》《醉乡记》等史料,为我们今天研究杜康故里留下了可供考证的宝贵依据。

杜村沿革

杜村位于运城市城区东北20公里,南依鸣条岗,北临涑水河,土地肥沃,山媚岭秀,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大村。

先前,杜村由东杜、中杜、西杜三部分组成,统称杜村,因纪念杜康而得名。民国十八年(1929),杜村分为杜村和新杜村。当时,村民们因杜康墓地几十棵古柏纠纷,诉讼至安邑县府。经安邑县长调解无效,只好判为另立村政,改为东杜村,由于村东早年曾有个小村叫“东杜村”,因灾荒瘟疫村毁人亡,东杜人忌讳此名,故而改称为新杜村,寓意欣欣向荣,新步重起。中杜、西杜仍称为杜村,民间称中杜、西杜为老杜村。杜村现有耕地5380亩,主导产业为韭菜种植。

此外,由于人口增长,杜村还派生出了杜西庄和杜东庄两个村庄。杜西庄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组建于1932年,是杜村村民逐步迁徙定居的派生村,因位于杜村西边的鸣条岗半丘陵台地上,故名杜西庄村。该村现有2200亩土地,以种植葡萄为主导产业。杜东庄村位于鸣条岗上半丘陵地带,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民国二十九年(1930)由杜村搬迁定居,定名为杜村东庄,1971年改为杜东庄村。该村现有耕地2200亩,主导产业是粮棉、葡萄和苹果。

杜康其人

关于杜康其人,生卒年不详,史书和传说歧异并出,其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与杜村有关。

一种说法,杜康即少康。少康为夏禹第四代孙、夏代第六位国君,是夏代中兴之主。其父在少康未出世时被寒浞所杀,其母逃到有仍氏母家生少康。少康长大为避寒浞搜捕,逃到有虞氏部落寻求庇护。虞君思支持少康复国,任命少康为庖正,并封少康于纶邑,后来,少康得到老臣靡与有鬲氏部落的支持,灭了寒浞,重主夏政,夏始中兴。少康重登帝位后,曾返回安邑祖居地,部分族人生活在鸣条岗杜村一带,也将造酒技艺传布当地。故这一部分族人称其所居地为“杜康故里”。

著名学者王雪樵先生考证,少康为有夏氏国君,古籍中少康又被称作“夏康”。而上古“夏”与“杜”古韵均在鱼部,音相近可以通假,故少康亦被称作“杜康”。《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

另一种说法,杜康为周大夫杜伯之后,善造酒。传说陶唐氏之后有刘累,以能扰龙事夏帝孔甲,被封为御龙氏。后在商代改称豕韦氏,周初复封于唐。周成王灭唐后,将其弟叔虞封于此地,号唐叔。唐贵族迁唐于杜,降为伯爵,地在长安杜城,被称作“唐杜氏”。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杜伯恒受周宣王宠妾女鸠诬陷被杀。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避难,落脚在今鸣条岗杜村一带。关于这件事,先秦典籍多处有记载。《国语·晋语》曰:“昔隰叔子违周难,奔于晋。”《竹书纪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于晋。”由于杜伯家族有位名叫“杜康”的善造酒,造酒技艺便在当地传播开来,这里的“杜村”便被称作“杜康故里”。

酒圣杜康

如前所述,两种主要说法中,无论杜村是夏朝少康(即杜康)的后裔,还是周代杜伯的后裔,他们的先人都与造酒有关。杜康造酒早已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普遍认可。张茂先《博物志》曰:“古有杜康,善造酒,以酉日卒,故造酒者忌酉日。”

杜康逃到有虞氏部落寻求庇护期间,任有虞氏庖正,管理庖厨事务,为他酿造秫酒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生活在当年肇兴造酒的有虞氏家族中,本来就有家传造酒的技艺,而他又身为主管饮食营造的guan员,于是在这里有可能再次对造酒工艺进行改进,将造酒的方法进一步优化,酿的酒比过去更加醇香。

那么杜康所造的又是什么酒呢?杜康造的酒与仪狄造的酒又有什么不同呢?《世本·作篇》说的十分清楚:“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同时又说,“少康造酒”“少康作秫酒,少康作箕帚”。《说文解字》载:“古者仪狄作酒,杜康作秫。”传说仪狄是夏禹之臣,他所作的“酒醪”,可能是一种依靠自然发酵酿造的粮食酒。“秫”为高粱,我国是世界上栽培高粱最早的国家之一。《本草纲目》载:“蜀秫,北地种,以备缺粮,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到了少康才发明了用人工曲蘖酿造粮食酒的技术,而“秫酒”应是用人工曲蘖酿造的粮食酒。这在造酒史上是一大进步。故后人称“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联系《世本》中“少康作箕帚”的记载来看,少康在利用黏秫高粱制造曲蘖酿酒的同时,还利用秫子和高粱的秸秆发明了扫帚、簸箕之类用具,实现了一物多用。这再一次说明少康造酒与他在有虞氏部落任庖正,管理厨司后勤事务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有虞氏为他提供了酿造秫酒的条件。

酒里乾坤大,杜康能解忧。杜康,善酿酒,被后人尊为“酒圣”,虽生卒年不详,但杜康之名因其创造精神和浓郁酒香而传千秋万代。

郝晓苏/文
23031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