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黄河岸畔鹳雀楼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4-1-10 1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岸畔鹳雀楼
鹳雀楼 (资料图)

张舟子/文

古时候,无数极具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像明珠一样散落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这些建筑不仅自身成为一道秀丽的风景,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休憩、观赏的场所,也是往来行人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些形色各异的建筑中,楼阁由于工程浩繁、雄伟壮观,常常能穿越历史的风雨,积淀更为丰厚的文化资源,鹳雀楼就是我国知名的楼阁建筑之一。

鹳雀楼能够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四大名楼,主要是因为署名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和岳阳楼、黄鹤楼一样,鹳雀楼最初为一座具有军事用途的楼阁,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此楼,是为了监视黄河对面的军情。因为此处原是鹳雀聚集之处,因名鹳雀楼。隋朝统一天下后,鹳雀楼失去了军事意义,但由于楼宇壮观,又地处黄河岸边,登楼可以饱览河山美景,遂成文人雅士聚集之处。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描写鹳雀楼:“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四方隽秀有登者,悠然远心,如思龙门,若望昆仑。”看来,唐代诗人在鹳雀楼题诗甚多,以至于可以结集成册。这部诗集中李翰最为推崇的是畅诸的《登鹳雀楼》,认为畅诸的诗“山川景象,备于一言”。《文苑英华》将王之涣的诗列于畅当(畅诸)诗后,题目则略作“同前”。看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甚至作者也有朱斌、朱佑日、王之涣等不同说法。这首最为著名的诗究竟出于何人之手?为什么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这首诗的不同凡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长河中会留下种种谜团,像现实中的山环水绕一样,若不能身登绝顶,就只能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了。

畅诸的《登鹳雀楼》是鹳雀楼题咏中王之涣诗歌之外的另一篇优秀之作。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畅诸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五绝,可能是为了避讳,这首诗的版本很多,作者也有畅当、畅诸的不同说法。如今,有学者考证其作者为畅诸,正确的版本应为:“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前两句写楼高,作者登上高大巍峨的鹳雀楼,发现竟已远远在飞鸟之上,这才意识到鹳雀楼已经超越尘世之上。站在鹳雀楼顶,看远处的天空环绕着无穷的原野,原野上,大河汹涌着穿过山的缺口奔腾而去,感觉具体、真实、强烈,描写形象、准确、生动。如果没有王之涣的诗,这首诗确实算得上鹳雀楼题咏中最杰出的诗篇。

和畅诸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想象更为丰富,气象更为宏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开篇写楼高而丝毫不提“高”字,“白日依山尽”,目空千里,楼高可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白日”易为“红日”似乎更为贴切。其实,如果把“白日依山尽”理解为日薄西山,不仅不符合诗意,而且完全没有了盛唐气象。站在鹳雀楼上,能够看到的首先是东南方向的中条山,其次是西南方向的西岳华山。这里的“山”,显然指西岳华山而非中条山。盛夏,太阳运行到华山之巅时,正是下午两三时的光景。这个时候,炙热的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确实是一轮白日。这句诗真正要写的是“山”而非“日”。午时刚过,太阳基本还在最高处,但拔地而起的西岳华山似乎要遮蔽白日,这是多么瑰丽的想象和雄奇的景致!“黄河入海流”,波涛滚滚的黄河从天而降奔流到海,这已经不是眼前的现实世界,而是诗人借助想象看到的艺术世界。这两句诗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艺术力量。接下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诗人的想象里,还有更为壮观、更为瑰丽的景色。诗人相信,如果能够更上一层楼,必然可以看到一个前人未曾看到也不曾想象过的壮丽景象。这两句诗饱含的丰富哲理,引起后世诗人不断借鉴和模仿。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显然就有对这两句诗的借鉴。刘勰谈艺术构思时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王之涣《登鹳雀楼》,正是这样一个符合艺术规律的创造过程。这首诗,也是鹳雀楼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明珠。鹳雀楼的题咏虽多,以前的所有诗篇,都是为了烘托出这首诗歌;以后的所有诗篇,都是为了丰富这首诗开辟出的诗歌花园。有人认为畅诸的诗和王之涣的诗是鹳雀楼双璧,还有人认为畅诸的诗甚至超过了王之涣的诗。其实,无论从思想艺术容量、艺术感染力还是后世的影响来看,畅诸的诗都不足以与王之涣的诗相颉颃。

鹳雀楼在元代毁于战火,具体的位置已不可考。今天的鹳雀楼,是1997年根据历史记载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修建的仿唐建筑,于2002年开始对游客开放。从楼上的文字介绍里可知,为了重建这座楼,当地政府曾经多次到江南三大名楼考察。如今的鹳雀楼高达73.9米,重达5.8万吨,是四大名楼中最为高大巍峨的一个。登高而望,平畴千里,大河浩荡,远处山峦起伏,确实令人心胸开阔。但是,游客来此,不仅应该登高望远,领略祖国的美好河山,还应该追随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攀登精神的、艺术的高峰,欣赏千百年来人们围绕鹳雀楼创建的精神的、文化的花园。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资料不够丰富,游客很难领略到鹳雀楼丰富的文化意蕴与艺术意蕴。这似乎不是鹳雀楼一家名胜留给游客的遗憾,而成了许多名胜的共同缺憾。要知道,对这些名胜来说,文化才是他们的灵魂和生命。

(《汴梁晚报》)
22561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