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郊斜村李冰家庙:实证都江堰建造者是运城解州人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12-19 10: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郊斜村李冰家庙:实证都江堰建造者是运城解州人
李冰家庙正殿
郊斜村李冰家庙:实证都江堰建造者是运城解州人
李保生(右)、李江娃介绍后园
郊斜村李冰家庙:实证都江堰建造者是运城解州人
郊斜村李冰家庙

说起李冰,这位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还在使用。蜀地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他功不可没。可鲜有人知,他是我们运城解州人,现在的解州镇郊斜村有一座李冰家庙为证。

12月7日,记者走进李冰家庙,为大家揭秘李冰的身世之谜。

一座家庙 揭开李冰千古身世谜

说起李冰故里郊斜村,其名可见从古到今的地理优势。郊斜村古时地处河东解梁城西郊,南靠中条山,北望硝池滩,东临关帝庙,西傍古盐道,西去的古盐道沿硝池湖畔由村东斜向西南,故名郊斜。

记者刚一下车,便迎来5位老人,即便在寒冷的冬日,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等待的不耐,满脸的笑意。

不用一一介绍,在李冰家庙山门外,墙壁一侧用粉笔整齐书写了5个名字和手机号码,一笔一画都透露着认真和虔诚。“我们李冰家庙理事会共有5人,虽然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只要有人来参观李冰家庙,我们随叫随到,庙门一年四季都是敞开的。”李保生先生说。

李氏家庙坐北朝南,之前的规模就不小。“山门为三道门,门外有照壁、旗杆,两侧有拴马桩。”李保生说,“山门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二层,用以存放家具和戏班住宿。过了山门就是戏台,下面行人,上面可搭板演戏。”

现在山门后的匾额“李氏家庙”原来挂在山门外檐下。李氏家庙是郊斜李氏纪念先祖、蜀郡郡守李冰的祠堂。2003年3月,李氏家庙更名为李冰家庙,被列入盐湖区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两侧空地上,立有多个展板,其上都是李冰生平的介绍,还有相关家谱与文献记载。

“从小就听老一辈讲李冰的故事,说修都江堰的‘川主’是我们郊斜村人。”李保生说,“后来,李冰的儿子二郎老年时远离四川,回到老家郊斜村定居。”

村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姓李,自小听着李冰的故事长大,加之李氏家庙的存在,这些在李保生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记。两千多年来,李冰身世几乎成谜,在川渝地区更是流传着“李冰是神不是人”,就是因无一本翔实的史料记载佐证。自己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真凭实据,怎么回答学界关于李冰身世的千古之谜。直到郊斜村三本家谱的面世,李保生似乎找到了一把研究李冰的钥匙。

家谱记载,家庙建于金泰和八年,当年李冰52代后裔李维渊和53代后裔李如岗父子于平阳府为官,晚年归里,在原二郎庙遗址上修建了李氏祖庙,同时在村南桃花仙洞建盖行宫金山庙三间,内塑有李冰父子像。

村南一里有解州八景之一的“桃花仙洞”,李保生他们在金山庙遗址上发现了一块门墩石,上面的“泰和八年”字样证实了家谱所载。

“小时候听说,李冰是被一位‘余’姓大官从蜀郡调离,去镇守边关。因为听的是方言,直到很多年后翻阅史料才知是‘吕’不是‘余’。吕不韦是秦国宰相,也符合历史。”李保生说,尤其当时秦攻魏,夺取河东四百里,后四年魏又献安邑,整个河东成秦国的疆土。史学家认为李冰为秦人,便有了合理的解释。而且李冰少时生活在盐池之畔,古时水害频发,环境奠定了他与生俱来与水与盐的因缘。这些都是证据。

三本家谱 印证李冰祖籍在解州

现家庙仅存正殿,殿阔三间,正中悬挂“顺泽侯殿”立牌。殿内中央为李冰塑像,手持七星笏板,庄严肃穆,左右各有侍童一名,暖阁之上悬挂有“绩垂保障”匾额。供桌左右塑有护法神两位,手持铜锤,凝视前堂,气势汹汹。殿内两侧有銮驾、伞扇、回避牌等,供节日庆典之用。

殿内三块梁脊板上分别记载了康熙、乾隆、民国重修事宜,最早为“大清康熙二十三年岁次乙丑季春重修祖庙记”。殿内墙上满是展板,记述家庙的由来,以及相关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铺展在三面墙上的家谱《李氏世系图》。

正是这卷家谱的发现,为李冰故里在河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84年,李保生查看族中家谱时看到了“始祖李冰”等文字,初中毕业的他也没有多想。直至1995年,他得知“大家谱”原保存于家庙中,后因世事更迭,交与族人保存,共分东、中、西三大分支。他翻阅三本家谱,每本序言均载:“余始祖讳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侯,二郎其子也。按秦时冰为蜀郡太守……保全成都等县,蜀人德之,不惟家立冰像,且于都江堰庙祀二郎为神。”

“唐以前,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修家谱,宋之后因科举制的实施,民间编家谱需要官方查验,清代后才全面放开。”李保生发现,谱始宋朝末代李冰52世孙平阳光禄大夫李维渊,延续了20余代。

此家谱记载了始祖是都江堰治水的李冰,还有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绩,同时记录了清同治至民国三十年李氏后裔繁衍史。为全面梳理族谱,李保生用十六开纸一家一户排列,描绘下来。没有想到,所绘纸张竟排了20多米长!接着,他又让大学毕业的孙女用电脑排版,绘出一卷长达7米的《李氏世系图》。

为印证自己的猜测,李保生向都江堰所在地相关部门写了一封长信,报告了研究成果。首次提出“李冰故乡在河东”这一说法,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关注。1999年10月,四川省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一行五人来到郊斜村,详细查看《李氏家谱》,考察家庙。当得知李冰的儿子二郎竟有其名,专家也非常惊奇。在郊斜发现的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李冰历代追加封号,并在雍正五年,皇帝钦赐,内阁撰出,李冰封号“通佑王”,李金山封号“显英王”。

李保生说:“李冰被封‘金山顺泽侯’,金山是其食邑之地,由此世袭,李二郎得名李金山也不为怪。而且这也证实了家庙当时是官方祭祀的庙堂之一。”

李氏家谱和家庙相互印证,专家们研讨论证四年之后,确认解州镇郊斜村就是李冰故里,由此揭开了李冰生地不详的千古之谜。

五位老人 坚持廿载守护文脉

“那时来去不方便,我们和四川那边都是通过写信交流文化。”李保生说。四年间,一封封书信来往于蜀地与河东,同样的心思,怎不令人感慨。

人在政绩隆,人去功名在。一代先贤的治水精神、科学施策令现代人由衷赞叹,李冰的功绩不仅在防水患,还在合理的水利、运输、灌溉。从李冰成长的地域环境,盐、水围绕,对于解州盐池比较熟悉,修堰治客水,取卤水晒盐,修中条山运盐栈道,耳闻目睹,了然于胸。正因有这样的基础,之后他任蜀郡太守后,带领儿子李金山治水、治河、开广都盐井,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正殿外廊坊下放置的两块门墩石,正是李保生他们从附近山上金山庙搬回来的。廊坊两侧镶嵌墙碑各一块,记载重修祖庙及庙内祖茔、土地等事。几位老人还热情邀请记者去正殿后的后园看一看。后园就是以前的庙田,除了林立的梧桐树,还辟了几块地种菜,即使在冬日,也一片绿色。

听两位老人介绍,李氏祖庙有庙田数十亩,解州西门外有房十余间。庙地由本族人耕种,每年地租和房租收入供庙内使用和荒年救济。每年村中唱戏、春节分福利,都是从此支出。清明等节,子孙拜祖,彰扬先祖之功业,教育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其祖,要敬所尊,爱所亲。

李保生说,家庙曾作为村中小学使用,自己就是在这里上的小学。现庙内西侧还留有教室两间,是李保生、李江娃、李福管等几位老人的办公室,墙上绘制了家庙发展规划方案。

李保生虽已年逾古稀,但学习使用电脑、微信、抖音,自己著书,还精木工、绘画,塑像做平面设计。他们是瓦工,也是画师,每个人都在为重兴家庙贡献着力量。

面对记者的每个问题,他们都有详细回应,大家不争不抢,言语间能感觉到他们作为李冰后人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对弘扬李冰文化的雄心和愿望。

何以文脉绵长?这一刻,他们没有愧对自己李氏后人的身份,也正是这份文化守护,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盈。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22319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