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明月时常有 景重清 文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9-28 1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皎皎天上月,圆圆中秋节。

中秋节,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富诗意的节日。

中国文人写中秋诗词的有许多,也不乏佳作名篇。我们记得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记得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记得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记得冯梦龙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醒世恒言》)……可是,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些名句前面是什么,后面又是什么?然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却大不同。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人,都能全篇脱口而出。词中名句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成为习惯话语,运用自如。对于苏词,宋代诗歌评论家胡仔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苕溪渔隐丛话》)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不能和亲人团聚,就连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为官的弟弟苏辙,也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中秋之夜,朗月清辉,苏轼饮酒,心潮起伏。面对一轮明月,乘着酒兴,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了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

苏轼的中秋词开篇之始,就横空出世,举杯望月,疑问连连:这一轮皎洁明月什么时候开始悬挂天际?那晶莹剔透的月宫仙境今夜是什么日子?词人心驰神往,希望能乘风而上,飞到天宫仙境去。可在那琼楼玉宇之中,又该会是怎样的寂寞孤寒啊!仙境固然美好,人间又何尝逊色?月光之下迎风起舞,清影徘徊,不也像天宫里一样飘然自得吗?其实,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那里也只是一种有缺陷的美好,说不定天宫仙境里的人此时正在向往着我们人间呢!苏轼通过这样的矛盾和思索,肯定了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生的眷恋。

夜已深,月光悄然移转,映在朱红的阁楼上,低低地射入雕花的门窗,照着窗下无眠的人。词人痴问明月:你并不会像人一样为情所苦,可为什么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挑动离人的满腹愁思?人生离合就像月亮的盈亏,是永远无法改变、无以弥补的缺憾。词人并没有在现实中消沉,而是以旷达超脱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深情祝愿: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心意相通,恍如咫尺相依,不也是值得欣慰的吗?

我最喜欢读的苏轼诗词,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这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比较充分而恰当表达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心声。屈指算来,迄今为止,我记忆中度过的中秋节已经超过一甲子。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过中秋节,其心境、其情绪、其感受,自是不尽相同的。不过,我几乎都能在苏轼的中秋词里找到相类似的情境对应,大概率的心灵契合,从而引起我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苏轼的中秋词,常常让我忆起往昔的中秋节。父亲佝偻着身躯在田间劳作的背影还那样清晰,母亲一双小脚蹒跚而行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他们喊叫我名字的声音似乎又回响在耳畔。“无可奈何花落去”,尘世间已再也找不见他们的身影了,只有泪水奔涌……记得儿时在村里,每年八月十五,都是秋收种麦时节,地里的农活又多又杂。大人们从地里回来,匆匆地吃过晚饭,圆圆的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清澄皎洁的月光照在院子里,树影婆娑,银辉满地。父母亲把小方桌抬到院子中间,我和哥哥欢快地跑来跑去帮着拿东西。小方桌上摆了一碟盛好的月饼,一颗圆溜溜的大西瓜,一盘自家树上摘下的秋红果。然后,我们兄弟俩谦恭乖巧地跟在大人的身后,焚香、叩头,祭拜月神。农家的日子清贫、简单,中秋节能吃上一块月饼,一顿肉馅包子,便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如今多少年过去了,过节的那股兴奋、快乐劲儿还留在记忆里,那月饼的甜,那秋果的香,那西瓜的爽,也都还萦绕在我心头。尔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走出家门,离别父母,到外村、外地求学读书。在学校食堂就餐时有一块月饼吃,这才记起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至于赏月呀,团圆呀什么的,索性情致全无,显得乏味。这一时期,除了想家,想父母,我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认知与感受,几乎是缺失的。只知道父母健在,明月常有。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也成家了,爱人孩子在农村老家跟父母一起生活,我只身一人在省城太原工作。那时,每年中秋节都不能回家,一年仅有的二十天探亲假,我需要安排在夏收和春节分开使用。中秋之际,同事们都在家里和亲人团聚,自己和机关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样,待在各自的房间(办公室兼宿舍)里心绪茫茫,无所事事。此时此刻,我才感觉到自己仿佛和苏轼一样,与亲人分隔两地,内心是多么的凄楚、孤苦和落寞啊,只能对着一轮明月默默地诉说着太多难言的惆怅与思念。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斜映在床头,让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这时候,我才前所未有地感知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深邃意境,也才真真切切地体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情思。这样的中秋节,过了近十年,直到我调回运城工作才结束。我终于能够在每年中秋节和家人团聚了。只可惜这样“月儿圆,人团圆”的好日子并未能持久,年迈体衰的父母亲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先后无疾而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双亲走了,我头顶上的那片天不在了,那种无法诉说的悲戚与忧伤让我不敢回眸。此后的每个中秋节,我便只能和妻子儿女在一起了。可我总是无法忘却对于父母的思念,总在想着天堂里有没有月圆月缺,有没有他们的“中秋节”?父母亲在天堂里能不能吃到又圆又甜的月饼,能不能像尘世间的我们一样守望着他们的儿女,思念着自己再也看不见的一脉血亲?我多么想和父母再度相聚中秋,一起吃月饼、赏月,看他们慈祥的容颜,听他们熟悉的声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另住他处,聚少离多;我也是华发满头,正在无情的时光中渐渐老去。我何尝不知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一句“此事古难全”,算是说透了自然之规律,人生之常态,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啊!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它让我们悟到:人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当然,还要想得透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今,我却要说:明月时常有。有在天上,有在心中!

明月时常有,对精神追求者来说,给出了一种情绪上的化解、情感上的升华。明月有时有,有时没有。有,固然美好,没有,也未必不完美。只要我们有展望明天的信念,有拥抱未来的胸怀,总会等到“团圆”的那一天,“圆满”的那一刻。其实,“团圆”也好,“圆满”也罢,只是人们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美好的憧憬、曼妙的联想而已。一轮满月,可以联想到人应具有高洁、清远、磊落的精神品质;可以联想到人所期望和谐、仁爱与自由的幸福生活……

明月时常有,对有情人来说,只要爱也深,情也真,不仅在星空晴朗时能仰望明月,即使夜空阴云密布,抑或细雨纷飞,也自会有“明月”相伴。在他们心中,一轮“明月”时常有,时时刻刻都会有,任凭风云变幻、山重水复,都无法遮挡和阻隔。

癸卯中秋在即,这个诗意的节日,依然会是一轮圆月,满地清辉。当我们沐浴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会想到些什么?想到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想到“千里共婵娟”的一脉温情?想到“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期盼?也许都有吧!那就让我们在这美好时刻,遥对明月,共诉心声:祈愿每个人都珍惜所拥有的每一天,不负时光,不负自己,年年月长圆,岁岁人圆满!
21599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