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随笔] 打胡墼 徐信安 乡村记忆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9-13 17: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打胡墼,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学会打胡墼,是在1967年。一天,父亲对我说:“你学学打胡墼吧!俗话说,‘是艺不是艺,学到手里都是艺’。”

我说:“行!”

就这样,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学打胡墼。

打胡墼看似简单,但真正干起来,那也是很难的,要干好更是难上加难。起初总觉得手脚不灵活,不是忘了这道工序,就是忘了那道工序;不是错了这个环节,就是错了那个环节;不是胡墼拿不起来,就是破成几块、缺棱少角;不是撵摞,就是倾斜或倒掉。

父亲说:“不要怕,慢慢就会好的。”他不厌其烦地给我说着窍门,手把手教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就打了好几摞胡墼。

我们家住在公路旁,又是公社所在地,过往来人很多。对这几摞胡墼,常常会听到赞扬声。有的说:“这娃胡墼打得好!”有的说:“这胡墼打得有棱有角,真漂亮。”

路人的评说,让我对打胡墼慢慢上了瘾。每晌下地回来,就想打一会儿,饭前饭后也想打一会儿。

1968年,我离开了学校,回村当了农民,正儿八经打开了胡墼,直到1970年。那几年,我一共打了五千多块结结实实的胡墼。

对这些胡墼,父亲是很上心和爱惜的。哪一摞干透了,他就会将哪一摞搬回到家中偏院里寄存起来。记得当时,他先在寄放胡墼处的地方铺了一层砖,然后错落有致地一排一排往上摞。为了防雨淋,他还将长麦秸铺到胡墼摞子的顶端使之呈蘑菇状,然后再铺撒上麦衣,进而又用稠泥巴厚厚地抹上一层。

这些胡墼,在家里后来建房时派上了大用场,三间房子和门楼没有买或借一块胡墼,省了不少钱。

后来从外地工作回来住在这个房里时,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总觉得骄傲、自豪和欣慰,并高兴地给儿女讲:“这房子的胡墼是爸爸打的!”

那么,打胡墼这个活儿,究竟怎样干才能干好呢?我的实践体会是:把好“四关”、做到“四心”。

“四关”第一关是准备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要选好场地。对场地的要求是,宽敞、通风、向阳,地势要高且平。这是为什么?因为场地既要堆土又要打胡墼,还要摞几排胡墼,场地不宽敞可不行;因为打下的胡墼,要想干透得快些,必然要通风、向阳;因为要防雨水浸泡,要摞好一排排胡墼,地势不高不行,水路不通不行,地面不平也不行。我们老家的偏院门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所以,父亲就将它选为我学打胡墼的场地。尔后几年,我也一直在这个场地打胡墼。二要选好土。打胡墼的土必须是黄黏土,不能是沙土和带杂质的土。在开打胡墼的前几天,就要在土堆顶端打几个小畦子、渗上水,以达到用时不干、不湿、合适、正好的要求。三要备好工具。其工具是,一个胡墼模子、一个石杵子、一块表面平整的厚石板、一把铁锨和一盆草木灰。我当时用的胡墼模子是父亲用硬木制作的,为长方形,其顶端有一横挡,两边有竖帮。下端有搭在两竖帮槽内的隔板,最下端有厚实的扣板,竖帮顶端要超过横挡约2寸,并由一根绳子把两竖帮连起来,这根绳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两竖帮下端也要超过隔板约2寸,以让扣板相扣。按模子打下的胡墼,厚度约2寸、长约1.2尺、宽约8寸。石杵子,是父亲安装的。其石墩为圆形平底,中间开有孔洞,里嵌安一根带横木手把的T形立柱,约有3尺高。石板,是父亲从家里弄来的一块半截厚的石碑。四要平好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对摞胡墼的地基要求很高,要达到“高、平、实”。“高”,指的是比地面要高;“平”,指的是要平平展展,不能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实”,指的是要将地基用杵子打实在。

第二关是,开打关。开打关是最重要最精彩的关口,有八道工序。

一是清理石板。就是将石板扫干净。二是摆正模子。就是将胡墼模子端端正正放在石板上。三是撒灰。用右手抓一把盆里的草木灰,匀称地撒在模子内的石板上。四是上土。就是饱铲三锨土放在模子内呈竖山型,并用锨拍一拍。五是踩土。就是跳上模子双手背后,左脚踩左边的土,右脚踩右边的土,各踩四下。然后,右脚用力踩中间冒出来的土,以四下为宜。踩完之后,又用双脚从上到下齐齐踩一遍。踩土总的原则是,土面整体上要高出模子,而且中间的土必须是凸起的样子。六是开打。双手先提起石杵打中间,一般要打四下,随即打顶端左右两边各两三下,接着打下端左右各两三下。最后,再对不平整的地方再打一打。不管怎么打,胡墼中间得是凸状的。打完后,要用两脚,将模子竖帮上边的土抹掉。为了保证四角结实,还必须用两脚后跟,将四角狠狠各踩一下。接着用右脚后跟将模子下端的扣板蹬掉。七是卸胡墼。就是两手捉住模子两竖帮下顶端将模子立起来,这时右手将上顶端的绳子往上一按,模子的两个竖帮就张开了;紧接着两个手心相对,紧贴胡墼,将其往上提。脱离模子后,右手心紧托住胡墼,并靠住伸直的右臂。为什么右臂必须是直的不能弯曲呢?因为弯了,胡墼就会破碎,直了等于让湿胡墼有了依托。八是保洁工具。就是及时刮除模子内侧、杵子平面、挡板和石板粘连的灰、土或脏物,以保证胡墼面儿和四侧平光。

在我的家乡,有“三锨六脚十二个窝窝”打胡墼之说,但根据我的实际操作,认为这个“要领”是可以改变和突破的。

第三关是,摞胡墼。“打胡墼不会摞,不如家里坐。”意思是说:摞胡墼这是个技术活,弄不好,就会倒塌、前功尽弃。我在学打胡墼的过程中,就不知倒塌了多少次。摞胡墼有四个主要环节:一是要搭好挡。是指开始摞时,要先将挡头的胡墼放好。我当时打胡墼的摞行为东西走向,根据手顺这一习惯,便在西头先搭挡。我一手心托住胡墼靠紧右臂,一手护着,来到平好的摞基西头,然后左手握住挡板,两手将胡墼慢慢地、稳稳地放到挡头的左边。接着依次再放第二个、第三个……一连要放五个。二是依次摞放。就是将打的胡墼靠住挡头依次由西往东排放,且要正南正北端端的。摞第二排时,要在东边搭好挡,然后依次往西放。摞第三排时,又要在西头搭好挡。就这样循环往复,一直摞到顶。胡墼摞子到底多高为好?这由自己定。一般是场地大的,摞子就低些;场地小的,摞子就高些。三是留好缝隙。就是摞胡墼时要注意留缝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风透光,让胡墼干得快些。四是压好茬。就是从第二排起,摞放胡墼时必须要压茬,要适度斜一点,不能上下胡墼对齐,这样,就不会出现撵摞的现象。

除此之外,摞胡墼时要掌握三原则,即“准”“稳”“狠”。“准”,就是摞放胡墼时,要看准地方,一下放好,不能再挪腾,因为一挪腾往往会造成破损。“稳”,就是一下要放稳,不能摇摇晃晃。如果胡墼不稳,则要立即想法将它搞稳,或垫土,或垫瓷瓦片,或垫事先准备好的草稻黍棒棒等。不然,有一个胡墼不稳,就可能会发生倒塌之事。“狠”,就是在摞好胡墼后,在其朝天的侧面用挡板狠狠压一压,使其更稳实。

第四关是,防护关。对辛辛苦苦打下的胡墼,防护是关键。我们知道,胡墼摞子最怕下雨,一下雨如果防护不好,就必然会造成倒塌,导致劳动成果毁于一旦、付之东流。我在学打胡墼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此种问题,看到淋损的胡墼,那是非常痛惜的。那么,到底应怎样防护?因为那时没有今天的塑料布之类的东西,故我当时的做法是:用长麦秸从西向东覆盖住胡墼摞子的顶端,继而在上面再压覆一层很厚的土,且呈拱形。胡墼摞子根基的周围,则要再围一圈厚实的土,以防雨水进入和浸泡。就是这种土办法,却使我打下的胡墼安然无恙。有的人则是在胡墼摞子顶端,摆放一些瓦片;也有的人盖一页烂席片……但这些做法只是一时安全,并不是长久之策。如果逢上连阴雨,那就要遭殃了。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将干透的胡墼及时转运到安全的地方寄存起来。我的老父亲是个精明人,也是干各种农活的把式。他对我打的胡墼就采用了这个办法。有的人家,则是寄放在屋里房檐下,有的摞在门前台阶上,有的则专门为胡墼搭个棚棚等。

再说说“做到‘四心’”吧!

在学打胡墼时,爷爷和父亲常常会在跟前转转、看看。爷爷当时的一句话,“打胡墼是在打‘心’,‘心’到就会打好”,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对这句话,我起初是不懂的,后来经过几年的实践,才明白了它的真谛。这就是,打胡墼定要做到“四心”。一曰“专心”。就是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打,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打,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打,不能三心二意、胡思乱想,不能像在河边钓鱼的老猫只知道捉蜻蜓。二曰“细心”。打胡墼看似是个粗活,其实是个细活,并有自己的规律,故要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环环相扣,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三曰“耐心”。初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急躁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对于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有挫折时,不灰心丧气,不气馁退缩,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起来。打胡墼是个苦活、累活,一天下来浑身酸疼,尤其是两个胳膊更疼,两只手也会磨下不少血泡。对此,要坚持下去,不能撂挑子不干当逃兵。四曰“进取心”。古语讲,“有志者事竟成”。打胡墼,也要有志气、有进取心,不然就要落后,就打不出精品。那时在我们村,像我这样大年龄的小伙子,没有人不会打胡墼,而且个个都是好把式。如果你不会打或打不成样,人们就会笑话你、看不起你。所以,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是万万不行的。记得当时,我在巷东头打胡墼时,隔两家我的一位发小在巷西头打胡墼。虽然没有人安排搞比赛,但我却暗暗地与他进行着比赛,看谁打得快、看谁打得多、看谁打得好。

打胡墼这个活儿,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今已彻底地退出了。只不过在一些旅游景点,还偶尔会看见打胡墼的体验项目。

打胡墼这个技术活儿,虽已难见到,但它的历史功绩仍在,艰苦奋斗精神仍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延续到今天,胡墼是有汗马功劳的,它为我们祖祖辈辈提供了宅居之利,它为六畜提供了圈窝之便,它为各种建筑(包括皇宫、庙宇)提供了建设之材……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光大到今天,胡墼也是有特殊贡献的。有人说它是版筑师傅说发明的,有人说它是神匠鲁班创造的。究竟是谁发明创造的,本人未曾考究过,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它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不朽的作用,才与其他文明成果一起在助推着中华文明的滚滚巨轮。

而今,在我们村里,一说起打胡墼,人们劲儿就来了,就会神采飞扬、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题……
21468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