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伍姓湖”今昔(下)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9-8 1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伍姓湖”今昔(下)
诗词墙局部 (资料图)
“伍姓湖”今昔(下)
“书院怀古”
“伍姓湖”今昔(下)
伍姓之源”

曹中义/文

伍姓之源释“五姓”

伍姓湖湿地公园里有一个“伍姓之源”雕塑。相传舜帝后裔最初有五大姓氏——虞、姚、陈、胡、田,聚居在这里渔猎为生,故而取名五姓湖,当代易名为伍姓湖。湖旁以“伍姓”为名的村子现有3个,分别是东伍姓、西伍姓和伍姓屯。它们的位置就在湖的北边,举目可见。

虞,《路史》载:舜的祖先姓虞名幕。其封地在今虞乡一带,永济今有虞乡镇、虞乡村和虞城屯。虞城屯今易名屯里。雕塑中,虞姓人手里拿的是耒,即最早的农耕工具,说明该姓是农业的祖先。

姚,《姓源》载:古帝虞舜的后代。舜的出生地是古蒲州诸冯里姚墟,今已更名为永济市张营镇舜帝村。该村以姚姓为主。雕塑中,姚姓人手里拿着镰刀和禾苗,说明生产上有了很大进步,开始培养良种。

陈,《世本》载:周武王封帝舜的后裔胡公满于古帝太昊的故都(陈),子孙后人因以国名为姓。今永济有陈村、东陈村。雕塑中,陈姓人手里拿着锤子,说明冶金业已发达,可以制造铁制农具。

胡,起源同上。今永济有程胡庄。胡姓人手里捧着陶器,说明制陶业的兴盛。舜帝“陶于河滨”,即在今永济市张营镇的陶城村,与其相邻的北阳村,以胡姓为主,是舜帝后裔。

田,《姓源》说:陈敬仲到齐国,食邑被封于田,因以地名为姓。今永济有田村。雕塑中,田姓人手捧大鲤鱼,说明他们以渔业为生。原伍姓湖中的红尾巴鲤鱼是其特产,大的可以长到十余斤。今东伍姓村田姓为其大姓之一。

“伍姓之源”雕塑整体形象是两只水鸟相对的图案,即伍姓湖与舜帝文化,特别是和古中国起源联系在一起。因为舜帝及其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依托着伍姓湖的渔猎生产。“舜都蒲坂”,舜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圣君,以孝德显天下,“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内咸,戴帝舜之功”。舜帝后裔以“五姓湖”之名纪念舜帝,为“依中条而竖其国,谓之中国”的“这里最早叫中国”刻画了又一个文化符号。

红蓼荷花扮“伍姓”

公园里有一个观景台,是20世纪70年代的旧房屋经过修旧利废,改造一新的。人们登上观景台可以极目远眺,看千顷碧波、水光潋滟、群鸟飞翔的景致。四时观赏,景色不同,鸟类也不同,寒暑分明,阴晴迥异。特别是到了冬天,候鸟在这里越冬,在湖北边形成了八景之一的“古城落雁”。

伍姓湖湿地公园有一景点是“书院怀古”,上书清代永济县令张淑渠的诗《奉陪郡守严陵周公泛五姓湖》,郡守即清代蒲州知府周景柱,严陵是他的字:

五姓知名地,朱幡十月过。

地偏人迹少,山静叶声多。

碧浪摇丹树,清流映绿螺。

鱼窥名士舫,鸥听野人歌。

风定茶烟细,日高榜语和。

诗笺分部署,杯酒劝渔蓑。

苏堰功何巨,习池事不磨。

从公留信宿,清梦入岩萝。

这是张淑渠陪周景柱、牛运震、胡天游、毕宿焘游五姓湖时写的诗。“书院怀古”这一景点的设立是为纪念张淑渠创建书院,为永济教育作出的历史贡献。圆代表月亮,即怀古,屋檐代表书院。

不远处有一大片建筑群,是伍姓湖农场所在地。农场的前身是伍姓湖渔场,年产成鱼20万公斤,供应太原、西安等大城市。20世纪60年代后,湖水减少,渔场改为农场。

伍姓湖土壤贫瘠,地下水位较高,盐碱含量高,所以生长着碱地特有的碱蓬。每到秋季,绿生生的碱蓬呈现出红秆、红叶、红籽,把大地装扮成红色的自然景观。这可能就是旧志书中所说的“红蓼”。

公园内的桥也是一大亮点。桥下,涑水河、姚暹渠汇流后,从这里注入伍姓湖。站在桥上,往东就可以看到鸭子池、涑水河、姚暹渠和湾湾河。

伍姓湖是涑水河、姚暹渠及其支流水系的汇集点。涑水河发源于绛县中条山区的横岭,流经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姚暹渠发源于夏县王峪口,是一条人工修筑的保护盐池的排洪渠。1959年,湖水水位最高时,容积达4555.6万立方米,水面面积达40平方千米,水深达4米。20世纪60年代,上游涑水河和山峪兴建多座水库,70年代周边地区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导致伍姓湖水面干涸,几近荒滩。后来,尊村引黄工程建成,实施大面积黄灌,加之降水量增多和人工治理,伍姓湖内复又蓄水。“十二五”期间,永济市投资6亿元对其进行了重点治理,伍姓湖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现状。

公园里的荷塘,旧志云:每夏荷花尽发,烂若霞锦……就是对昔日胜景的真实写照。这里也是距南同蒲铁路最近的湖岸。南同蒲铁路始建于1933年,1936年通车,原为窄轨铁路,轨距1米,小型机车,1945年瘫痪,1949年开始对其修复,同年12月25日通车。1956年南同蒲铁路全面改造,轨距改为1.435米标准轨,在永济境内有7个火车站,系全省最多,给永济的交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人墨客咏“伍姓”

从园内的诗词墙门口望去,别有一番风味,湖中有景,景中有湖,湖景交融,妙趣无穷,宛如画的色彩,更添诗的意境。这也是伍姓湖的文化亮点之一。从古至今,文人对伍姓湖多有题咏,古今作品达一百余篇。

诗词墙的正面,除了王崇古《戊寅中秋同诸友泛五姓湖夜宿延祚寺》外,还有韩埴的《同友泛五姓湖》:“残雪清岚刺眼新,湖光风约净如银。低徊离乱难重语,指点壶觞自可亲。千顷寒涛凌酒力,一天霜日健诗神。终期泛宅扁舟去,深映芦花引钓纶。”

作者韩埴,明蒲州人,生平不详。这是写于雪后晴日的诗。残雪把阳光折射得刺眼,湖面洁净闪着银色的光。遭受离乱之苦低头徘徊在湖边的作者无处可诉,只能借酒消愁,一天的游览激起了诗人的雅兴。乘着扁舟回宅而去,芦苇荡边还留下钓鱼的工具。

朱俊襟《佩兰集》:“地偏心远,轩榻皆幽。烟波渺弥,沙鸟上下。秋则芦花吹雪,夏则莲叶披云。把钓浮舟,开窗待月。村樵渔子,共话田园。可以忘老,岂直世荣之俱淡耶?”

朱俊襟是襄垣王子。清《永济县志》云:“湖濒旧有明襄垣王子所营别墅,独擅幽奇。”“明芦花散人别墅,在伍姓湖滨,襄垣王子俊襟所建。”查有关资料,朱俊襟为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五世孙。他淡泊名利,自号“芦花散人”,在湖旁建别墅,有诗集《佩兰集》传于世。伍姓湖湿地公园还有他的雕像,再现了其泛舟湖上、风流倜傥的浪漫诗人气质。

明代名臣、蒲州人杨博作《五姓湖歌》:“晓披五老峰上云,晚钓五姓湖中鲤。忽逢渔父三五人,问是五姓谁家子?自云无姓亦无名,接辈相传常钓此。月落天昏驾小舟,从来未见风波起。得鱼心自安,无鱼心亦喜。公昔提兵在蓟门,单于系颈呼韩死。颇闻飞语转流传,彫弓几付东流水。东流水,真可笑,何如相将日垂钓。白云冉冉生,玄鹤双双叫。极地与穹天,居然不尽其中妙。”

杨博累官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改任吏部尚书,赠太傅,谥襄毅。今永济有襄毅庄村。

《游五姓湖记》中提及的万泉令毕公毕宿焘还有《奉陪郡守周公泛舟五姓湖》诗三首。

清乾隆年间,一位叫乔光烈的上海人,从宝鸡调来蒲州接任河东兵备道,对五姓湖产生了极大兴趣,作《五姓湖》:“湖光千顷渺烟波,图画相看竟若何。远岸堤长春树暗,晴天沙暖浴凫多。诗情处处临风好,渔笛声声向晚过。一曲沧浪清兴足,不知谁和扣舷歌。”

明代猗氏籍贯进士、著名诗人王含光有作品《秋日同太峰泛舟五姓湖》:“湖上晴秋紫翠浓,美人闲约采芙蓉。双虹倒挂参差雁,一镜沉涵萃律峰。绝迹何由追范蠡,仙游应自愧林宗。留连日夕忘归路,疑见澄潭卧醉龙。”

清代进士王恭先写有《五姓湖舟》:“湖光潋滟古城西,名号张扬旧有题。沧海桑田几清浅,绿蒲红蓼自高低。急桡舴艋常飞雨,带藻笭箵不着泥。欸乃一声人不见,夕阳泽畔草萋萋。”

诗词墙的背面,还有他写的《古城落雁》:“自是苍茫云水间,呼群引侣且相羊。不因爱力输芦苇,只为谋生惜稻粱。沙岸数行杂鸥鹭,烟波十里即潇湘。年来自笑摧颓甚,南北追随有底忙。”

伍姓湖北有古解梁城,“古城落雁”为原临晋县八景之一。《临晋县志》载:“县西南三十里湖光接连水草交会,鸿雁什佰为群,历乱沙诸,宛然一小彭蠡矣。”

此外,诗词墙背面还有清代进士、山东人刘棨的《五姓湖渔子歌》:“水茫茫,山簇簇,堤上桃花红,湖头春草绿。烟荒扁鹊祠,日落王官谷,一声欸乃月明中,今夜渔翁何处宿?”

另有清代永济文人张应奎的《五姓渔舟》:“湖上问鱼人,君家在何处?自从百道来,掉舟随烟雾。得鱼复奚为,鼓枻滩头去。”

永济伍姓湖,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咏赞。她静若处子,恬静柔美,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用乳汁哺育了舜裔五姓。她是永济人民的母亲湖,也是游客抚慰心灵、陶冶性情的温馨港湾。无论是中国之源、德孝之祖文明摇篮产生根祖文化的联想,还是美丽诗词、旖旎风光、浪漫诗人带来的文化盛宴,都值得更多人细细品味,再度相逢伍姓湖。
214212

相关帖子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