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参与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李光汉 粉碎“扫荡”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8-9 08: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光汉(1907—1941),原名俊明,字亮臣,化名黎广汉,运城市万荣县南张乡南张村人,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平东区区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特委书记和雁北地委书记等职。1941年10月20日因病逝世,时年34岁。

在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身穿长袍、手拿书本、双目炯炯有神望向前方。他,就是与王震一同创建雁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并担任雁北地区第一任地委书记的革命烈士李光汉。

李光汉早年丧父,母亲靠着18亩薄田维持全家生计。1925年,他考入太原进山中学,享受官费待遇。1926年,他参加反对阎锡山勒索人民的房屋补契税等学生运动,迫使当局停征。1929年,他因带头反对学校迫害学生而被开除,到河北省伪农矿厅担任助理员。随后,因衣食所迫,他在图书馆担任管理员。1933年,李光汉考入北京大学,在外文系就读。

1935年12月9日,他参加了北平爱国学生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大游行。游行中,他勇敢地站在斗争最前列,与手持大刀、竹棍的敌人相搏斗。虽然负伤被捕,但他仍然坚持与反动派作斗争。出狱后,他在悬挂着的血衣下拍照留念,记下这本血债。就在这个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李光汉成为一名革命家,积极为党工作,历任北大党支部书记、北平东区区委书记等职。

1937年北平失守,时任北平民先队队长兼党团书记的李光汉继续留在北平,想尽一切办法,将许多失去联系的队员组织起来,领导他们坚持斗争、支援抗战。同年11月,受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派遣,他和一批中共党员离开北平,到宛平一带开展抗日工作。宛平游击大队成立时,他被任命为游击大队宣传科科长,在宛平一带开展山地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春,党组织把李光汉派往山西,先后任晋东北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晋察冀二分区特委书记等职。1939年1月,他任晋察冀五地委书记。这时,雁北处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那时,国民党阎锡山顽固派公开反共,准备向大同地区各抗日根据地发起猖狂进攻,敌我斗争异常残酷。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他以高度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英勇战斗,与五地委其他领导转战于大同东部各地,领导地方党政军民运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一次次粉碎日军对大同东部地区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地委驻地灵丘县的疯狂“扫荡”。他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团结敌后抗日力量,一举粉碎与人民为敌的顽固军白志沂部的破坏活动,团结各方抗日人士,使雁北地区的统战工作取得全新进展。

李光汉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他有两支**,一支自己带着,另一支由警卫员刘素善带着。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他身边只有这两支枪防身。一天,他到浑源县检查工作,浑源县委的一位同志对他说:“浑源环境艰苦,经常赤手空拳深入敌区,危险性很大,希望能配发一支**。”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掏出自己的**,满足了这位干部的要求。当刘素善阻挡时,他耐心地说道:“按道理,我们确实需要枪。但从工作角度出发,他们比我们更需要这把枪。”

1939年秋季和1940年春季,雁北东部发生水灾和旱灾。受灾害影响,再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树皮都被剥光了。为解救百姓,李光汉日夜操劳,千方百计冲破敌人封锁为灾区调集粮食,而他自己却常常饿着肚子坚持工作。

在1941年秋季的反“扫荡”艰苦斗争中,李光汉率领地委机关与敌周旋,跋山涉水到达朔风凛冽、寒气刺骨的塞上山区农村。10月初,晋察冀边区书记彭真调他到边区任宣传部部长。调令已经下达,在等待新人上任时,日寇“扫荡”黄崖。他和同志们转移到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庄。由于人多房少,他夜宿在露天之下,不幸得了伤寒,卧床不起。那时,战斗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李光汉虽然被转移到分区接受治疗,但终因病情加重,于10月20日病逝。

10月22日,在阜平县古道村,雁北党政军民给李光汉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42年年初,《晋察冀日报》刊登《雁北百万人民同声哀悼》和刘澜涛同志写的《悼我们的战友—李光汉同志》等文章,纪念这位为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献出生命的优秀共产党员。
211192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