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论坛
资讯
图库
动态
圈子
手机版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在线
咨询问答
运城声音
运城公告
运城时讯
讲读运城
聊聊说说
文史
风土人情
运城书画
运城文学
古今人物
古今运城
运城方言
生活
餐饮美食
休闲时尚
品牌故事
图说运城
家装工匠
分类资讯
广场
健康中心
情感沙龙
品牌广告
优卡购物
运城商家
用户名:
忘记密码?
密 码:
下次自动登录
QQ帐号登录
微信帐号登录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
论坛
›
运城在线
›
运城聊吧
›
范学新:开发北大荒的知青大军
刚刚去过
范学新:开发北大荒的知青大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9 12: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身影,他们踏着第一代北大荒人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和牺牲开发北大荒,开垦荒原,屯垦戍边,传播城市文明,为国担当分忧,功不可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在斗争实践中成长,涌现了一大批与共和国同行、担当大任、贡献卓著的国之栋梁。他们把北大荒当成第二故乡,北大荒的乡亲们则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的知青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主要为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四川等地,历时20多年,70万人之众。接受知青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
就业
压力一直很大,安置知青到北大荒顺理成章,也是最早的一批。1955年4月,在王震的安排下198名四川支边青年到达850农场,这是垦区最早来的一批支边青年。1977年9月,四川670名支边青年到达红旗岭农场。截止年底,宜宾地区共组织了4000名知青支边,其中3132人安置到国营农场,868人到农村插队。
垦区接受外地知青最多的是上海。早在1959年8月,120名上海知青到达852农场。1968年9月17日,红旗畜牧场(红旗农场)接受上海知青187人。1971年8-10月,兵团六师接受上海知青6111名。垦区先后安置上海知青为11.7万人,遍布垦区的各个农场,占知青总数的19.5%。
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仅次于上海。1963年10月1日,首批北京知青115人到达伏尔基河农场(新华农场),1002人到达852、853农场。1964年9月2日,166名北京知青到达597农场。1967年11月3日,852农场接受北京知青343人。12月8日双鸭山农场接受114人,291农场接受334人。1968年6月852农场接受北京知青1567人,其中华侨78人;年底,垦区开始接受大批北京知青。1969年,史称北京“小六九”来了一大批。至1977年,垦区共接收北京知青8.8万人,占知青总数的14.7%。
接受知青最集中的时间是兵团时期,特别是1968-1970年。1968年6月,兵团一师接受知青2181名, 9月接收天津知青1323人,10月接受哈尔滨知青1255人,全年共接收4145人;7月,查哈阳农垦局接受京津沪哈知青1.01万人。9月,红旗农场接受哈尔滨知青430人。下半年,兵团接受知青3万人。1969年4-8月,兵团一师接受京津沪浙知青35500名;6月,55团接受齐市、鸡西知青400名。这一年共接受知青18万人。到1976年,兵团六师先后接受京津沪哈等大中城市知青共44175人。兵团机务战线80%是知青,基建战线的技术工种中知青占60%以上,文教、卫生、会统、基层的“八大员”几乎全部由知青担任。自1969年以来,兵团安置知青31万多人,为兵团成立前职工总数的120%。
垦区接收安置省内知青35万人左右,约占50%。涉及全省哈齐牡佳大鸡鸭伊七鹤等所有11个地市,最早可以追朔到1963年。1963年5月,100名佳木斯知青到达万宝农场。1965年8月,哈尔滨试办黄山农场(现为青年农场),接受哈市知青802名。1966年4月,307名鹤岗知青到达597农场。红旗畜牧场(红旗农场)接受53名哈尔滨社会青年。1974年11月20日,岔林河农场接受哈市知青102名,1975年9月30日-1976年7月25日共接收哈市知青1311名。1968-1969年,是省内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仅哈尔滨市1968年5月-11月就有六批知青陆续下乡。
据统计,1968年兵团接受知青10.6万人。从1969年-77年垦区安置知青54.9万人,其中北京8.8万,上海11.7万,天津5.3万,浙江3万,黑龙江25.4万,其他省市0.7万,占职工总数60%以上。至1977年,知识青年工作分布情况为:除284 864人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机务工人60086人、商业金融服务行业17377人、文教事业18448人、卫生事业13724人、科研单位7829人、机关9407人。
知青下乡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返城,参军、上学、招工、病退、困退,有的“接班”、“顶替”,有的“转插”、“曲线”返城。从1972年开始采取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从知青中招生,即所谓“工农兵学员”,从1975年开始,下乡知青根据政策规定可以“病退”“困退”返城,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以“病退”的名义,大批知青返城达到高潮,掀起“返城风”,年底只剩72282人。从1976-1979年共返城346761人,平均每年返城8.5万人。1983年统计,垦区只剩知青19000人,其中本省12000人,京津沪等7000人。1983年以后,陆续又有许多知青以工作调转、提前退休等形式返城。
知青返城造成的阵痛与知青的地位作用呈正比,在1978—1980年的三年内文教、卫生、机务、科研、机关等重要岗位空岗或临时应付。后经紧急招兵买马、投亲靠友、高薪
招聘
等措施才逐步得以补充,但其质量却不可等量齐观、同日而语。知青上山下乡,十年潮起潮落,知青大返城对垦区造成的“硬伤”是难以弥补的。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令人称奇的是,知青返城后,大潮不退。在后三十年的时空里又掀起了一波波“知青大潮”。多少知青返城时曾誓言:“以后打死也不再回来!”但三十年后,大批知青开启了自己的“圆梦之旅”,想了断的却魂牵梦绕,想决绝的却难以释怀。北大荒知青联谊活动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北大荒知青网站网罗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有人形容说,哪怕在联合国喊一声“北大荒”,立即招来一大帮!有的千里迢迢携家带口,登上“寻根之旅”;温州知青回访宝泉岭,跪拜北大荒;许多农场知青建起了“知青亭”、“知青墙”,成了永恒的纪念;宁波知青陈越玖病逝后将骨灰葬到了北大荒,实现了她做“永远的北大荒人”的遗愿……。
北大荒知青成了这片黑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光荣与梦想,青春与奋斗,都留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
范学新/文 来源: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
范学新
,
北大荒
,
知青
post_newreply
相关帖子
新绛乔沟头村北京知青旧址植树添绿
爱在知青点
知青首回“第二故乡” 惊叹:“河津变化真是大”
运城民航机场驻平陆毛家山村工作队接过了天津知青的接力棒
天津知青郝广杰同志追悼仪式 在平陆毛家山举行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刚刚去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记录场景、分享生活、传播图文,互动视频。
信息、内容、朋友、社交、话题、服务、产品、消费、活动、资讯,运城社区为您代言。
Copyright © 2008-2020
运城社区
(https://www.thch813.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运城社区
晋ICP备16004466号-2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