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吹糖人,总是会让我们在对童年的回忆中产生一种甜蜜的感觉。小时候,过年在老城转悠时,我总能看到一位手艺人在卖糖人,他的身边总围着一帮人在看热闹,那个金黄色的、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尤其让我爱不释手。
上个世纪初,吹糖人很受广大群众喜爱,更被作为制作艺术品的生活素材。
吹糖人是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当了皇帝, “印” 、 “胤”同音,在封建社会,为了避讳,吹糖人艺人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这个行业的标志。 吹糖人不仅仅是一门吃饭的手艺,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发展、需要延续、需要关注的古老的传统文化
艺术,也是推广民间文化的最好途径。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历史记忆、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声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塌的尘烟里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和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中,传统民间文化的血液正从我们身上缓慢流失。
让我们多多关注身边的民间工艺, 让这些看似不经意, 却能演绎得出神入化的手艺流传下去。希望吹糖人技艺能和其他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它们得到继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