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1-19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没有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凸显地域特色发展的品牌,就没有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河津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开放包容中不断丰富,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为推动河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具体表现为“工商贸易源流长,全国经济进百强,文旅融合高质量,大展宏图铸辉煌”。其中“工商贸易源流长”指的是历史悠久的码头文化。“全国经济进百强”指的是河津一度在财政小县、人口小县、棉粮小县的基础上,龙门儿女求新图变,勇为人先,大力发展工业,一步步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文旅融合高质量”指的是新时代黄河龙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大展宏图铸辉煌”指的是黄河龙门文化经过悠悠几千载的传承和演变,为40万龙门儿女刻画了创新精神和拼搏基因,为新时代河津迈向新征程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一)“工商贸易源流长”指的是河津历史悠久的码头文化。河津是黄河、汾河两条母亲河的交汇之地,地处晋陕峡谷南端,素有“秦晋咽喉、西北门户”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城。黄河自龙门奔流而出,河道拓宽,流速减缓,具备了航运条件,河津处于汾河入黄之地,是山西、陕西交流贸易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有龙门、苍头、连伯、船窝4个码头。史称禹门为商贾云集之城、货物集散之埠,其水路由禹门口上行可至陕北、甘肃、内蒙,下行到潼关,并往东到河南灵宝,往西至陕西咸阳、草滩等,往来船只1000多条。春秋战国时期,禹门渡曾经是秦晋之交的通衢要渡。现能查找到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向东,过黄河、入汾河,直抵晋国绛都,留下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歇后语。之后,黄汾航行记载有很多,最有影响力的是汉武帝刘彻八次乘龙舟入汾巡幸。唐宋时的清涧渡、明清时的清涧码头、禹门渡曾经辉煌多年。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龙门水运码头年粮食吞吐量在500吨以上;民国时期,乡宁一带大量煤焦从河津船窝码头运至苍头、清涧湾及龙门码头,禹门口运煤船只常年在500艘以上,煤炭吞吐量高达4万吨。船窝、苍头、龙门成为当时繁华的码头。1966年后,随着陆路发展,黄河航运逐渐衰落。目前,河津市委、市政府正在沿黄旅游公路沿线规划建设船窝、梯子崖、龙门三座客运码头,希望重塑黄河河运航道。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二)“全国经济进百强”指的是河津一度在财政小县、人口小县、棉粮小县的基础上,龙门儿女求新图变,勇为人先,大力发展工业,一步步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河津是河东煤田原煤采掘的最佳出口,煤田面积6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8亿吨,易于开采,煤质优良,是生产优质冶金焦的理想原料;境内石灰石储量20亿立方以上,是生产氧化铝必不可少的优质熔剂;硫铁矿面积6平方公里;黄汾两河交汇,水资源充足。但在改革开放前,河津是有名的财政小县、人口小县、棉粮小县。所谓财政小县,1977年,全县财政收入仅270万元。上世纪80年代初,河津尚属财政补贴县,在运城13个县(市、区)排名倒数第一。所谓人口小县,上世纪70年代末,仅21.3万人。棉粮小县指的是河津全县向国家交售粮棉不及临猗县临晋一个镇,全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河津人发挥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向工业大市的精彩蝶变。目前,全市拥有规上企业约130家、小微企业6000余家,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河津土地贫瘠,先天条件不足,但却以占运城4%的国土面积、8%的人口,创造了运城18%的地区生产总值、约1/3的财政收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勇于创新,敢争一流。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快速发展的四个工业阶段。河津人多地少,发展面临着不少瓶颈制约。但也正是这样的先天条件,铸就了“勤劳睿智、明理尚贤”的河津品格和“开放包容、求新图变”的河津胸怀。改革开放以来,河津的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回顾河津工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起步、创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到1992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县营工业开始起步,小炼铁、小炼焦、小水泥、小耐火和小煤窑等土小企业逐步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最多时土小企业达到2000余家,省、市乡镇企业现场会多次在河津召开;山西铝厂一期工程1983年开工,1987年投产。总的讲,河津工业起步较早,大工业和土小企业并存发展,这一阶段县办企业规模不大,民营企业以小为主,国有大型企业刚刚起步,全市工业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引导,民营企业布局分散,国有企业发展快于民营、实力强于民营,为工业立市奠定了良好基础,财政总收入从36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第二阶段为创业阶段,时间从1992年开始到2001年,即从邓小平南巡讲话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是资本积累阶段、产业雏型形成阶段。焦化行业先用萍乡炉取代小土焦,然后小机焦取代萍乡炉,2001年阳光集团第一座4.3米现代化焦炉建成投运,标志着焦化业步入了规范发展的阶段。钢铁企业开始上马100立方以上铁炉。山西铝厂二期建成投运,河津电厂2×350兆瓦机组建成投产。财政收入从2000万元增加到2.3亿元。这一阶段地方市属工业企业开始走向衰落,国有大型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民营企业开始规范发展,逐步形成家族式与现代企业管理相交融的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山西铝厂年产氧化铝120万吨,全市冶金焦年产量400万吨,河津被誉为“亚洲铝都”“中国焦城”。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从2002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山西铝厂80万吨氧化铝、华泽铝电28万吨电解铝、60万千瓦自备电厂等三期项目投产运营;全市煤矿整合,由96座减少到36座,产量由150万吨提高到400万吨,2007年,期盼几十年的王家岭煤矿开工建设,焦化业新上13家60万吨现代化大型机焦炉,河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迈进全国经济百强县市行列,财政收入从2.3亿元增加到40亿元。这一阶段,企业竞相发展,经济快速壮大,达到河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高点。第四阶段为转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08年至今。河津经济以煤为基,煤电铝、煤焦化、铁钢铸等主导产业的源头都是煤炭,但从2007年开始,河津煤矿连续四年持续关停,随后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企业用煤从全国市场购买,焦化、钢铁、电力等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河津经济从2008年开始大幅下滑。加之金融危机冲击,市场持续低迷,企业效益下滑,经济运行困难。全市财政收入从最高时2008年的40亿元,下滑至最低时2012年的12.2亿元。针对发展困局,河津开始了以五大产业发展为基础的转型发展,企业新上了一批转型项目,王家岭煤矿、华泽二期、阳光焦化等一批传统大项目相继投产,河津工业经济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转型。但是,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主导力量,传统工业企业普遍亏损严重,经营困难。直到2016年9月,受煤炭、钢铁、电解铝等传统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传统行业才普遍转亏为盈,经营好转,各项指标由负转正,全市工业经济迈上了恢复性增长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民营企业在经济寒冬中消亡,更多企业步入产业提升和转型时期,通过延链、强链、补链,阳光、宏达、龙门等一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2017年,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2022年,总投资80多亿元的阳光集团369万吨和龙门集团172万吨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投运,2022年8月,腾茂科技成功挂牌敲钟,实现了河津企业“新三板”挂牌“零突破”;阳光集团上市步伐加快,全市市场主体超过5万家,河津工业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全国经济进百强。河津工业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十大成绩。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2.3亿元,1992年达到7.8亿元,是10年前的3.5倍;2002年达到78.5亿元,是1992年的10倍;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9.7亿元,是2002年的6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津工业经济总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态势。二是工业经济实力快速扩张。全市现已形成焦炭1000万吨、钢铁360万吨、氧化铝260万吨产能。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118家,其中100亿元以上3家,50亿元以上2家,10亿元以上15家,亿元以上30家。三是工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阳光集团建设的6米焦炉,装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中铝山西分公司260万吨氧化铝和华泽铝电300KVA电解槽装备位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钢铁、铸造、机加工等行业装备水平均大幅提高。四是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市现已形成煤炭开采、洗选、焦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精细化工、铸造、医药、电子、耐火材料等30多个行业100余种工业产品。五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全市形成了以煤电铝及铝加工、煤焦化、焦铁铸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链条;在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六是对一产和三产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出现了一批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工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典型企业。金港龙湾生态园、天都大酒店、新耿大酒店等都是河津企业退二进军一、三产业的典型。七是培育形成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薛靛民、原贵生、张会民等一批企业家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八是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阵地。工业经济在全市总量中所占比重由80年代的40%提高到70%。全市工业企业劳动用工达到8万人。同时,富而思源的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蔚然成风,在第二中学建设、光彩事业、农村巷道硬化、水利、文化等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九是提高了河津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2年河津完成财政总收入4.6亿元,一跃成为“三晋首富市”;200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09亿元,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排名第96位,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进入全国经济百强的县市;2004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亿元,实现了“四年财政收入翻三番”的目标,2007年完成财政收入40.1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一度排名全国第69位。十是创造并发展形成了“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三)文旅融合高质量,指的是新时代黄河龙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脉因弘扬而赓续,文旅因融合方致远。改革开放以来,河津文化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种,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共有各类文化产业300余家。河津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06处,其中国保5处(古垛后土庙、台头庙、玄帝庙、山王墓地、阮氏双碑楼),省保7处(真武庙、高禖庙、镇风塔、樊村戏台、龙门崖刻、固镇瓷窑址、老窑头瓷窑址)。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其中国家级1项(琉璃烧制技艺),省级10项(鱼跃龙门传说、大禹治水传说、河津转花灯、河津干板腔、河津剪纸、河津赵氏中医正骨、河东戏剧脸谱、河津小曲、吕氏祖传砖雕制作技艺、河津灰陶制作技艺),市级14项,县级44项。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先后组织开展了桃花节、汽车越野拉力赛、真武庙文化交流会、大禹文化节、影响力全国街舞大赛、“龙门杯”全国诗词大赛等文化活动;设立河津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建设沿黄旅游路生态廊道,大梯子崖、龙门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被授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中华诗词示范市”称号。 (下转第四版)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当前,河津正锚定省委“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的目标要求,深入挖掘厚重历史和民俗文化底蕴,提升山水游,壮大文化游,加快培育发展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生态游、体育游、工业游等新业态,打造美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六个新场景”,高标准建设龙门、薛仁贵故里等景区,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黄河龙门琉璃文化。山西是灰陶琉璃的发源地之一,河津是灰陶琉璃的重要产地。河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掘出陶器制品,固镇宋金瓷窑、元明窑头灰陶琉璃产品和工艺闻名遐迩,北京故宫、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等建筑都有河津琉璃的身影,樊村玄帝庙更是河津灰陶琉璃艺术博物馆。2008年6月,河津吕氏祖传琉璃烧制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在河津境内发掘的“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2017年5月,河津灰陶列入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河津举行“河津窑与宋元窑业技术交流学术研讨会”以及“灰陶琉璃技艺高峰论坛”,2020年9月14日,河津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这为源远流长的河津灰陶琉璃文化发展史和灰陶琉璃的科学艺术价值作出了历史性定论。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风趣幽默的民俗文化(河津干板腔)。河津干板腔俗称“撂干嘴”,是河津的特色文化品牌,1973年正式列为山西省曲艺种类,2013年,入选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津干板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繁盛于解放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振兴时期。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干板腔艺术骨干的带动下,河津干板腔由单口、对口段子,发展为干板腔剧、干板腔小品,由春节闹社火街头表演发展到登上舞台银幕,逐步成为一门群众性的特色艺术。

    (四)大展宏图铸辉煌,指的是黄河龙门文化经过悠悠几千载的传承和演变,为40万龙门儿女刻画了创新精神和拼搏基因,为新时代河津迈向新征程注入了动力和活力。悠悠几千载,“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人,秉承“坚韧不拔、乐于奉献”的大禹精神和“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鱼跃龙门精神,在吕梁山下、黄汾岸畔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日月轮回,生生不息,汲取着中华文明灿烂文化之精华,承袭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之气脉,河津继承了母亲河的博大与深邃,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浪市场经济的大潮,完成了从农业小县向工业大市的华丽蜕变,谱写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图,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艰难跨越,正以新的姿态向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发。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3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7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83.1亿元,增长13.1%;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达到61.2亿元,增长1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3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0元,增长6.8%。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两个转型”实现“新突破”。按照“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转型出雏型、奋斗创辉煌”的战略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全链升级,围绕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国家级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围绕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全国一流的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精品钢产业链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精品钢产业基地;围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创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充分发挥“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政策优势,打造“无废之城”,荣获“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荣誉。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抓好国家级煤化工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园、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数字物贸产业园、精钢产业园五大园区建设,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市场主体“繁星满天”,真正成为河津转型发展的“新高地”。阳光集团、龙门集团等重大标杆项目建成投产,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提高65个百分点,达到87.1%,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0家,占运城市15%,阳光、宏达跻身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河津市荣获“全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县”荣誉。打造区域性数字化产业转型促进中心,建成中煤华晋智能化矿井、宏达数智化工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创新驱动拓展“新局面”。实施市场主体提升行动,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98万户,净增长16.5%,位列运城市第一方阵。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为110家企业集中授信101亿元,用信企业52家43亿元,融资规模和金额均排名运城市第一。在全省县级首家设立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发行6亿元企业债券,推动腾茂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全面提速阳光主板上市步伐。持续深化省校合作,围绕共建“12大基地”,实施各类合作项目101个。全市共有创新平台3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科技领军企业3家,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发展新格局。

    文化事业实现“新跨越”。2012年12月,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河津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2018年1月12日,对外发布了城市形象标识。2019年10月,河津市被确定为运城唯一一家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级单位以来,按照打造“山西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定位,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改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174个,确立示范所、站13个。2022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质的提升。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美丽河津展现“新风貌”。加快推进“一山两河”生态修复,大力谋划“双十工程”和“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积极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先行区。全力推进108、209国道综合整治,拆违治乱5万平方米,压减平交道口565个,整体提升4个高速出口形象,道路沿线环境大为改观,基本扭转城市“灰土”形象。2019年以来,累计投资10亿元,以一升(村容村貌提升)、二评二治(星级文明户创评、美丽庭院创建、生活垃圾治理、线路整治)、三建(基层党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健身器材安装)、四改五化(改厕、改上水、改下水、改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弘扬文化)等17项内容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打造示范村114个,农村改厕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加大,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按照运城市委“打造节点、形成亮点”的要求,一体推进苍头村驿站、旅客服务中心、森林公园创建等项目建设,打造苍头古镇,形成沿黄旅游新亮点。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203户633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唯一省级贫困村张家堡村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0650元,超过标准线77.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龙门学校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以来,先后在城区新建实验小学新校区、第四初中、第五小学,改扩建河津中学、第三中学,回收改建第二初中、第三小学、第四小学、第三幼儿园,2022年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2029人,再创历史新高。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医院顺利搬迁新址,市医疗集团一体化信息化及5G医疗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快创建“三乙”医院。结合“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50人,新增技能人才2252人。财政出资为全市6921名残疾人缴纳医疗保险,市域公交实行全免费,单日出行乘客1万人次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获得“省级平安县”荣誉。

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

    旧岁已现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当前,河津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政策引领、科技赋能、金融助力、人才支撑”的发展格局,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守稳基本盘、延伸价值链、拓展生态圈、主动求发展,积极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河津先行区,加快实现“产值过千亿、经济回百强,转型出雏型、奋斗创辉煌”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完)

中共河津市委副书记 李昭阳/文

18937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