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媒体报道:“双碳”目标,重新激活物流包装行业的发展基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2-21 12: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双碳”目标,正在重新激活物流包装行业的发展基因。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的大部分领域中一次性物流包装占比超过九成。这意味着,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共计有40万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都面临着供应链“绿化”和“降本增效”的需求。低碳循环包装的理念,逐步渗透进每一个细分领域,并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2021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达299.6万亿元。若按2‰至3‰的平均包装成本测算,过去一年,我国工业包装循环应用市场规模预计达6000至9000亿元。与此同时,当铁矿石、纸浆等一次性包装原料成本一路上涨且趋势不可逆转之时,一道思考题应运而生——如何拆解传统低效的一次性包装制造、流通和消费的模式,在供应链和产业链间实现循环重构?

“身为供应链三大要素之一,受社会经济去碳化趋势影响,传统包装方案痛点逐渐被放大。媒体报道:”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明确指出。

过去几年,廖清新以及他创办的箱箱共用荣誉等身,并迅速成为零碳循环绿色低碳产业的开路先锋:从瞪羚企业到新经济独角兽,从首批“张江之星”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在廖清新看来,他对于为地球减碳1亿吨的数学题,才刚刚开始。

一道为地球减碳的算术题

对于物流包装产业而言,“双碳”目标既是行业的新壁垒和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299.6万亿元,工业品物流占比近90%,工业物流包装消耗远超消费端消耗。

这是一个巨量的市场,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链条。

“站在产业链的角度,包装串联起了生产商、用户以及平台,也连接着原料、加工、分销和零售等各个环节。以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企业为例,它们不仅在包装运输安全性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其对于供应链管理、绿色生产制造以及碳足迹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廖清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廖清新介绍,箱箱共用面向全球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循环包装、循环服务、循环管理等全产业链零碳循环技术和服务。而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减碳的命题需要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社会公民去解出它的子算术题。“持续为地球而创新是我们当下最大发展动力。到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投放1000万套循环共用包装,全年可实现8000万箱次的循环,累计可为地球减碳1亿吨,真正让包装循环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

“要解决减碳这个大命题,我们当然是从转换效率特别高的那些先转换,这是另外一道算术题,所有这一切如果需要产生高效持久的效果,首先要有逻辑,有理论、有计算方法,然后要有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依靠数字化去加减,最后需要一些管理的逻辑和体系来推动、监督这个事情持续开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运算。”廖清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包装领域,需要始终坚持“双降一升”的理念,即降成本、降碳排放,提升效率。

“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我们与客户不是甲乙双方的博弈关系,而是共同瞄准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事实上我们是在并肩作战,帮助用户从传统一次性包装使用和成本枷锁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循环共用模式上,共同构建基础设施,加速工业包装大循环。”廖清新认为。

物流包装贯穿着原料供应商、零部件生产商、组件制造商以及品牌制造商全链路环节,其低碳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管理层和决策者的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将包装治理纳入企业碳中和目标以及绿色供应链“降本与降碳”计划,物流包装行业也由此进入了技术创新、价值创新的新阶段。

用技术支撑起“第二引擎”思维

过去三十年,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企业家们享受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了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但眼下,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新旧周期交错的关口,“第一引擎”动力逐渐衰竭,体现着企业责任、社会价值的“第二引擎”开始接力。

在廖清新看来,所谓的企业发展的“第二引擎”,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出发点。在全新的周期中,企业的价值观较量不可或缺。

“动荡的外部环境让我们更加坚定‘第二引擎’的重要性,管理者首要任务是为企业找到‘必然性’。”廖清新并不认为“2019年是未来十年最好一年”的说辞,“恰恰相反,我认为当前就是‘未来三十年’新周期的起点。有新的价值观,所以会和老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冲撞。要打开这个空间,首先是观念的拉通,不只是企业需要使命和愿景,行业也需要新使命和愿景。”

不过,廖清新直言,打造“第二引擎”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在过去十年,箱箱共用历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数字化技术创新、平台化生态创新三大阶段,围绕国家核心经济带部署了30个中心大仓,为5大行业、12个垂直细分领域研发了专属循环解决方案,投放了200万套包装资产池,并通过200个前置仓和数字化循环管理平台的搭建,在国内形成了2000个上下游网点,迈出了工业物流包装在非危化学品、新能源汽车、食品、调味品、果汁饮料、生物制药等行业循环共用的第一步。

而在未来三十年,特别是当减碳命题带给物流包装行业全新机遇的背景下,技术创新依然需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碳中和这个事情要是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撑,首先是发现不了的,其次也根本管理不了。”廖清新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和示范企业”评定结果中,箱箱共用获评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且截至2022年9月,在知识产权创新层面,箱箱共用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800余项,其中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3项,PCT国际申请133项。

“怎样把传统的、低效的模式拆解掉,重构形成一种新的循环共用的模式?如何去推销这样一种新观念?这往往和成本、效率相关。”廖清新认为,对于物流包装行业而言,减碳是目标,降本是前提,“因为成本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你的技术、管理、影响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数字化、低碳化深度转型与融合的转型窗口期,有着全球产业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基地,包含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而庞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必然会催生一批工业设备及包装循环服务头部企业。

对此,廖清新坚信,中国工业低碳化必将孕育出新一代绿色循环服务巨头。

18673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