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又是一年麦收时_王建贞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2-12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月的田野,已看不到起伏的麦浪,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麦茬和麦背上长出的绿油油的玉米、豆子或油葵苗。

     从田间地头走过,依然还能闻到小麦的醇香,其实这是麦秸散发的清香。不觉间,昔日麦收时节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工具还非常落后。当时的体制是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核算(公社、大队、小队),每个大队分成若干个小队,队里社员每年的收入多少,全以当年该生产队的产品收入多少而定,当然,每个生产队的情况不同,年终分红自然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要让小麦回归老百姓的粮缸,至少需用两个月的时间,时值盛夏酷暑,人们每天日出而作,要付出多少心血可想而知。还记得,当秋粮已成熟进入场院时,小麦的“复碾”还在进行。现在的年轻人会对“复碾”一词感到陌生,不过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复碾”就叫“溜场”,即对小麦进行二次碾打。为什么呢?当时碾打小麦有个共同的模式——先抓紧将小麦粗碾一次,将大部门麦粒取出,以防天雨造成麦粒的霉烂与变质,然后,将含有少量麦粒的麦秆堆积起来,待天气好时进行“复碾”,同时设法将麦草碾扁压软,日后好让牲口(牛、马、驴、骡)食用。

     那时,麦子从田间进入农户,最少要经历以下环节:割、捆、拉、堆、碾、晒等,并且生产队全靠女社员割麦,为了抢时间,大家五点钟起床,五点半到了田间开始割麦。去时,各自带上干粮(大都是玉米窝窝),到九点左右时,生产队派人用水桶把小菜和玉米糁糁汤送到田间地头,大伙共进早餐,饭后抓紧磨镰,以利再战,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开始捆麦子,即把割倒的麦子用小麦秆打成结,捆成“麦娃子”,以防止起风把麦子刮飞。下午两点左右,生产队的大车(用牲口拉的木制车)开始一车车将麦子拉回各队的场院,由于劳动力的紧张,拉回场院的麦子并非现拉现碾,需先堆起来,等所有的麦子全部拉回场院后再安排碾打,有时候,由于下雨和麦秆里含有水分,所堆积的麦子难免变质。所以,当时,村民吃变味的和发了芽的小麦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再说碾打小麦,过程充满着艰辛与无奈。把麦子从麦堆上拉下来,在约四五亩地大小的场院里开始摊晒、栽“笼子”(以利通风透光),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到下午一点多钟时,用三股杈或四股杈将“笼子”倒翻一次,再晒两个多小时,又将笼子摊平,然后出动十几头牛,每头牛拉个碌碡开始碾麦子,一碾就是两个多小时。晚上分到家中的小麦,里面夹杂着小麦与牛粪凝成的小饼屡见不鲜。

     而今,当田间的小麦成熟的弯下了头,村民们拿着口袋,不急不慌,揣着啤酒、饮料在田埂的树下乘凉待收,时而还高谈阔论天下大事,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隆隆作响,用不了一两个小时麦子就进入了百姓之家。

     触景生情,遐想起伏。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农民,付出的辛劳比过去少了许多,收获的麦子却多出许多,究其原因,感恩改革开放,感谢科技进步,感谢党的温暖。
18591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