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关于百底村的随笔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2-6 21: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2014),《河津风采》开展了村名来历的征文活动,刊登了不少关于我市各村的来历、沿革、传说、现状等等。我生于城区街道百底村,生于此,长于此,其感情不亚于父母之情。因此,我也很想知道百底村的来历、沿革、传说。在翻了河津县志后,我大失所望,上面也仅有“百底名红蓼滩,一名射雁滩,唐朝薛仁贵射雁处也。春来桃杏霏红,川原灿烂,望之若流霞然”和“东路十里郭樊铺,二十里百底铺,接稷山界”的记载。至于为什么叫百底村,也没有记载。

    虽然征文活动结束了,但前不久在村里和一些老人闲谈时,老人们讲了不少关于百底村来历,所以还是想把这些写出来和大家一道商讨。百底村在唐朝前后,称红蓼滩,射雁滩。到明清时代,更名为百底村、百底里(下管西王庄、卫庄)。那么,为什么叫百底村,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老早以前,百底村东北方向有个叫土地坡的附近有个百王庙。至于这个百王庙里供的是一百个帝王将相,还是土地、药王、五谷王、火神王什么的,就无法考究了。因年代久远,百王庙已无踪影,又无明确记载,大意就是百底村,缘于这个村子位于这个百王庙之下而得名。第二种说法,是因为这个百王庙内供奉了一百位帝王,所以,百底村也叫百帝村。因为现在村名叫百底村,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当然了,取名百底村,也寓意此村受百王保佑的美好愿望了。

    百底村北依吕梁山南麓,南滨贯穿三晋南北惟一一条大河——汾河,地处汾河谷地,108国道穿村而过。可谓是一处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交通便利的风水宝地。因濒临汾河,汾河又在村前转了一个大湾,于是百底村在唐朝时期,就因为邻村大黄庄的平辽王薛仁贵,年少时期经常在村前汾河湾箭射大雁而弛名天下。汾河边上生长一种叫做红蓼的植物,春天一到,粉红色的蓼花遍开河畔,再加上村北桃红柳绿,交相辉映,村里炊烟凫凫,河中汾水潺潺,便形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百底春妍图(见《河津县志》图考部分)。明清时期,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来百底汾河湾观赏红蓼盛景,因此红蓼春妍又和禹门叠浪、汾水澄波、午芹秋霁、云中烟寺、峪口清泉、平原夕照、疏属晴岚一并称为河津八景。有诗为证(见河津县志):红蓼春妍(明,孟养气),闲来百底一徜徉,风景冲融满目芳。柳外鸟鸣留客在,径旁花发近人香。红蓼春妍(清,李庚昌),寻芳百底到前川,红蓼花开分外妍。无限春光看灿烂,归来踏破一溪烟。又因百底村汾河渡口地形特殊,土质坚硬,过去一直是个神奇的铁渡口、铁码头。一年四季,不论汾河水涨水落,天旱无汤土,下雨路不滑,此渡口的浮桥总能畅通无阻,为邻方县市、南来北往的过客商贾称赞不已。此渡口古称春妍渡(应该是和红蓼春妍有关系),后经多次口传,又称春阳渡。天下没有过不了的河,大抵就起于此吧。

    听说,百底村老早有百王庙、土地庙、婆婆庙、观音庙、河神庙、关帝庙等大小二十四座庙。这些庙宇,先后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都不复存在。明末农民起义将领李自成东渡黄河进北京路过百底村时,见“百王庙”建筑宏伟,三面环沟,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乃风水宝地,在此屯兵数日方才离去。

    百底村现居住有杨、师、宁、张、薛、王几大姓氏人家3600余人,十个居民小组,在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工、农、商、贸齐头并进,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境内曙光集团、安民集团等大中型企事业安置了大量的村民就业,有力的促进了百底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村里先后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幼儿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安防监控视频头,增加电力容量,建设了古香古色的村门楼,重修了汾河桥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


宁有管/文
18505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