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李亮工河津辛亥革命第一人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1-3 09: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1年深秋,先生因一次冒雨讲学不慎受寒患轻微风痹症,之后,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延至1946年夏末才入院治疗。这一时期,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时常来家里看望先生,也请教一些问题。一天下午,师生中有人提议:“早就听说亮老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然后拿起手边的《大公报》边说边递给先生,“能否请老先生随便挑上一段让我们开开眼界?”先生顺手拿起报纸看了一段,又把报纸交给他们,说明看了哪一段之后,果然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众师生无不叹服。同时在先生的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只要给他念出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他就能把该书的正文、注释、批注一一背诵出来,并加以讲解。这些在李亮工看来,轻松随意的测试,令师生们甚为惊异,认为不可思议,非亲眼所见断不敢相信也!而此时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

     1947年11月22日凌晨(农历十月初十),辛亥革命元老、一代国学大师李亮工在西安逝世。先生一生低调做人,不轻言出版作品。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著书立说,出版作品,那是60岁以后的事。”即使60岁之后,他还是对自己的著述慎之又慎。加上战事连连,时局动乱,生活拮据,人心难稳,生前竟无一书出版。先生在世时,国学界、教育界的同仁、同事、朋友和学生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无可争议地公认他的学术成就和造诣当属国家一流,使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名气影响至今,但至今看不到他流传于世的作品。先生的所有著述都是当年的毛笔手写本,每本著述只有一本。主要遗著有《音韵学》(山大语文科石印讲义)、《音韵学增订加注》、《说文解字注订》、《说文解字增订笺记》、《尔雅新义》、《左氏春秋疑义答问笺注》上、《左氏春秋疑义答问笺注》下、《章太炎文始注释》、《成韵图解》、《春秋左传例》、《说文例十六种》、《春秋五十九凡例》、《吕季姜醴壶铭释》、《尚母李太夫人墓志铭》等及《篆书三字经》墨迹。

     这些遗著在当年有的作为讲学教材,有的则是研究专著。现在能查寻到的有:《春秋》一册,《左氏春秋疑义答问笺注》上、下各一册,《文学总略笺注》一册,《吕季姜醴壶铭释》一册及《尚母李太夫人墓志铭》。其中由李亮工签名的《吕季姜醴壶铭释》,于2009年12月20日在上海建国宾馆拍卖场上被人拍卖。吕季姜醴壶,是1943年5月19日丰镐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铭释”一文立论新颖,旁征博引,从多个侧面对吕季姜醴壶进行了深入考证,为人们了解学习先秦史迹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由先生1933年撰写、珍存于国家图书馆特藏部的《尚母李太夫人墓志铭》千字拓文,真实、生动地记述和浓缩了晋南一位农家妇女勤俭起家、急于国难的忧患人生,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李氏勤俭节约、爱国忧民、刚强自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思想品质。全文不尚藻饰,多用白描,铭前有序,序铭合璧。其铭言部分, 有诗曰“竹箭心虚而不折,松柏腹实而能寒”,发语精警,旨意深远,堪称传世妙品。

     李亮工一生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国学研究与教育,朝夕攻读,孜孜不懈,乐志垂纶,不置田产。对小学造诣独深,行年四十左右,卓然成家。1932年,章太炎最后一次到北京公开演讲宣称:“北方治小学者,亮工应推第一。”其意可与自己并列,从此遂有“南章北李”之说。以学生而与老师并列,其成就之大,可见一斑。先生作为一代宗师,其学术成就,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终生执教,为人师表,桃李芳菲,遗爱满人间。

     2002年,曾任山西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李旦初先生,为山大百年校庆填写《南乡子》一首,咏校史人物李镜蓉:年少赴东瀛。滚滚风涛破浪行。喜拜名师求学问,铮铮。道德文章劲有声。归国似雄鹰。奋翅还乡父老迎。胸怀鸿鹄抛纱帽,通情。重返校园唱晚晴。

民主斗士

     李亮工出身耕读之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便饱受贫寒,深知百姓之苦。他曾在日记《隆中记闻》里自撰“学术唯精研哲理,事功在利乐苍生”一联以自勉,自觉地将自己的治学、处世、志向和天下苍生的“利”与“乐”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是和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渴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兴旺发达,人民享受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但是,经历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登台,北洋军阀掌权,蒋介石独裁统治,直至日军入侵、国共战争之后,他深感国之不国,民难为民。他相信,在苦难的中华大地上,一定会产生一股新生的摧枯拉朽的社会力量,来改变屈辱、腐败和黑暗的现状。当他从不同的侧面了解、接触到共产党后,就认定共产党代表了能够改变旧中国现状的新生力量,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的愿望就寄托在共产党的身上。

     1928年,革命先烈邓国栋在太原被捕后,他竭力营救,邓在狱中患病,又亲请名医刘毅斋到狱中为之治病。以后邓虽病死狱中,但以先生之力,得减处徒刑。对于此种政治斗争事件,他人多不敢介入,怕受牵连,而先生独奋身为之,无所顾忌。

     在太原期间,先生和傅作义将军之间时有往来,董其武将军特意拜先生为师。

    先生当年常从监狱营救进步青年。一般是先写信给高等法院院长邵修文要求“把我的学生某某人、某某人放了”,邵如果回话“某某人不能放!”,先生则表态说“你不放我就闹!”遇到这种情况,邵作不了主,报给阎锡山,“怎么办?”阎回答说,“那你就先放人,不要叫他闹起来。他不闹了,人,可以再抓嘛!”就这样,先生营救过一些人,有的人营救后,名字也不详记。零星知道的有宋日昌、任启明等人。

     一次,先生叫上大儿子李伯常去山西省高等法院监狱给原子明送衣服和食物。原子明是河津北方平人,和先生是同乡,当时是一个县的县长,因事入狱,先生与之交好,所以关照(其子原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李伯常在将衣食送到原子明监房,路过其他监房时,从一个监房外边看到一个年轻人正阅读《说文解字》,很稀奇,回家后讲给父亲听。因为先生教的就是这门课,就让把这个人的情况打听清楚后,又设法使之开释获救。当年获救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宋日昌,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

     任启明是上世纪20年代就参加中共秘密组织的革命青年,从陕西来到山西参加革命斗争,30年代在太原被捕,由李亮工及其长子李伯常出面交涉并往来运作,才营救出狱。此后,任启明携好友李象九、王菊人等常来李家走动。李亮工到西安后,任启明等人和李家的来往更为密切。

     李亮工从1939年夏流落西安到1947年去世,先后与任启明、王菊人、李象九等共产党人有直接交往。他们不仅仅在一起切磋学问,更多的是商讨抗日反蒋、民主救国和民盟组织的发展活动等各方面大事。李亮工后来可能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为民盟盟员,不一定知道他们共产党人的真实身份。

    先生追求民主、赞同革命的立场,国共两方面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都清楚。鉴于先生的资格、名望和影响,国民党军政机构从表面上也不得不作某些让步,但同时加强了对先生的监控。1944年洛阳失陷后,潼关西安出现危机,一时人心惶惶。先生对抗战的前途一直充满着必胜的信心,赋诗曰:“岂有乾坤常浑沌,会教豺虎自缤纷”,预示法西斯轴心各国自相践踏之末日终究要到来,相信中华大地不可能昏暗太久,像豺虎一样的侵略者们一定会分崩离析,被彻底打败。此间,先生曾在西安东关龙渠堡41号家,约见过共产党高级代表邓发①。之后,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头面人物马上就奉上峰指令约先生面谈并恐吓,指派所谓的军医官,名为定期体检,实为监督控制。1949年6月,西安解放后,有解放军首长带两名随从,坐车找到李家住处,要求李亮工出山为新政权工作,可惜人已去世一年半多了。

     李亮工生前,有位友人叫米兰芝,曾赠予一副寿联,其中的上联是:“傲官,傲钱,傲虚荣,尤傲权贵,风浪海上显孤棹”,这一联语是对先生人品节操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先生一生只在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出任过一段教育部南洋教育司司长和3个月的山大第一任校长,以后再未为官。盖因看透当时**腐败、社会黑暗,耻于和那帮民国败类为伍。

     民国初年,先生因看不惯陈英士②一伙人在妓院内办公议事,即与其人疏远。一次,先生身穿普通便衣拜见孔祥熙,被门人阻挡,此后再未去过孔府;甚至后来要求自己在国民党银行工作的大儿子李伯常,不许参拜孔家,不许参加以孔家名义举办的任何宴请或娱乐活动。

     1912年9月,他特意前往太原面见孙中山。在欢迎孙中山先生宴会上,拒不与阎锡山同席。

    先生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畏强暴,刚正不阿。1930年阎锡山下野去大连时,对山西知名人士,均有馈送,惟先生对送来的三千元拒绝不收。阎锡山离太原后,商震给阎锡山看摊子,吞占省行数百万元,以致国库空虚,钞票贬值,人民生活更加痛苦,先生挺身而出,以学者身份号召各方成立“山西善后协进会”,为民请命,亲草宣言,声讨反动集团祸国殃民罪行,终于赶走商震。期间,“山西善后协进会”有一笔款子存在李亮工家里,由他负责支配。当时他家里的生活花费也是捉襟见肘,苦于上顿吃了没下顿。家人建议先借用一下,先生坚决不许,把钱原封不动还给了协会组织,赢得了人们啧啧赞许。后来阎锡山从大连准备回山西时,先生曾写信拒之,以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作比喻,斥阎“今汝祸晋殃民,有何面目以见山西父老乎”。

    1935年,南京政府以文化设计为名邀先生南下,刘允丞③亲到太原面请,极力劝说:“你如不愿作官,难道不想念多年未见的许多老友吗?”先生以盛情难却,遂于暑假至南京一行。到南京后,政府送来聘书,聘请先生参与文字整理改革工作,聘书上署名的负责人是陈果夫,先生指其名告其表弟米廷翰(米随侍在侧)说:“我来南京是应老友邀请,他有何资格聘我!”遂与诸友邀游太湖旬余。期间,在苏州报国寺拜印光大师为师,法号“德实”,从此一代国学大师又兼做佛门居士。他以此种方式表示对统治当局的抗争,也是为苦闷的心情寻找一种寄托。

     先生身为国民党元老、学术界名流,头上挂有耀眼的光环,在一般人看来,应该钱财充盈、富贵无限,但由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一生的大部分岁月生活在贫困拮据中,他的夫人柴芝英和他一脉传承,忍饥受寒,苦也心甜,对弱小群体特别是孤苦儿童抱有强烈的同情心。

     在李亮工的家庭中,有一位被他的孙辈们称为“冯叔”的人,他虽然不姓李,但在李家享受“一样亲”的待遇。这位“冯叔”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夫人柴芝英从太原街上捡回来的一个年仅11岁的孤儿,以后长期生活在李家,作先生的书童和帮手,同时读书识字,料理家务,直至成家立业,参加工作,50年代才离开李家,独立生活。

     先生一家人流亡西安,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出现很多困难,但对当政者的馈赠均严予拒绝;对亲朋馈赠亦多婉言谢绝,就是表弟米廷翰从重庆的寄款,每次必问明来历,知道没有问题(钱是干净的)后才肯接受,同时必函告勿为他而伤廉操。

     以他的资格名望,只要他发出适当信息,就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各路钱财就会滚滚进门来,但他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甚至在他经受疾病折磨,卧床难起,死亡之神向他一步步逼近之时,都不肯向当局伸手。

     先生去世后,由一战区供应的那些面粉没有了。他最小的女儿和几个孙子孙女如李汉、李夏、李宽、李信、李敏、李虈(xiao)嬿、彩嬿等,因为缴不起学费,进入康季瑶办的私立竞化小学读书。康季瑶是康有为的小儿子,时为陕西省佛教协会主席,和先生有交往,可以不缴学费。操持家务的第三子李叔玉曾一度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往孤儿院暂养,以图保命。家里交不起房租了,家人不得不托乡亲去找山西同乡,搬家到蔡家巷12号。这里是山西人办的商号的房子,照顾已逝先生的面子,免了房租,李家就在蔡家巷一直住到解放以后。为了糊口,李家的孙辈们做过报童,打过短工,和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在先生的教育熏陶下,他的儿孙们从小就养成了一心向善、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裳。从小时候上学到走向社会独立工作,从来不与别人比穿、比吃、比钱、比势,注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诚诚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干事。


    注:

    ①邓发(1906—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06年3月7日生,广东省云浮市附城乡石塘村人,1946年4月8日由重庆乘机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难,同时遇难者还有王若飞、叶挺、秦邦宪等重要领导人。

    ②即陈其美,外号杨梅都督,陈立夫陈果夫之叔

    ③刘允丞(1881—1941),名守中,字允丞、允臣、允城,自号留运城。陕西富平人。同盟会员,辛亥志士,深得孙中山器重。曾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王若飞交往甚密。

    ④诸葛亮《诫子书》       (下)

薛千山/文
17920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