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且慢“难得糊涂”

355 0
发表于 2022-11-1 10:03: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这句话至今仍受一些人推崇,常见有人将其作为座右铭,或挂于壁上或压于案头。平时听到人们之间相互劝慰也会说:“不要看得太透,要难得糊涂”。好像一句“难得糊涂”就让自己变得世事通达,不同流俗了。

    《辞海》上对“糊涂”的解释是: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因此,当某件事办得糟糕,混乱到不可收拾时,便有人称之为“一塌糊涂”;当某个人浑浑噩噩、世事不明,便有人斥之为“糊涂虫儿”。由此可见,糊涂并不是个好词。

    殊不知,郑板桥之所以感叹“难得糊涂”,并非自己想“糊涂”。他一向正直、为官清廉,很想为百姓多办些实事,但遭到不少排挤和打压。目睹吏治腐败、司法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力改变……面对种种苦闷压抑,遂写了这四个大字,不久便辞官归隐。正如季羡林说,“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鲁迅也说,郑板桥“难得糊涂”只不过“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而已。

    当今社会,有些人喜欢将“难得糊涂”挂在嘴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效仿,已与郑板桥之本意大相径庭了。比如有的人,圆滑世故,凡事不明确表态,能回避就回避,自诩“难得糊涂”;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凡事追求差不多,该较真的不较真,却说“难得糊涂”;面对身边的不正之风,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也讲“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成为一些人明哲保身的挡箭牌和遮羞布。

    郑板桥身处封建社会,“糊涂”自有其苦衷和时代局限,然而,我们生逢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积极主动地去奋斗,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或在稀里糊涂中虚度时光。

    “难得糊涂”,不是要人越活越糊涂,更不是鼓励人不讲原则,或明哲保身。它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暗示,要看得开,放得下,不为外物所役,活个云淡风轻。所以说,做人做事还是要清醒明白。

乔兆军/文
17881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