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王殿民:再创运城三晋文化研究新辉煌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1-1 09: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合共生开新局,团结一致求奋进,再创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新辉煌。”围绕这个议题,我想跟大家谈谈我们每个三晋文化人在今后工作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拥有什么样的境界格局、遵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树立什么样的思想操守。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讲到和合文化,不仅深入阐释了和合文化的内涵,而且深度发掘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和合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为什么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合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演进过程中,和合理念代代相传,作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那么和合文化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最初的意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易经》中的“和”字有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构成和合范畴。此后,老子“负阴而抱阳”;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继承、弘扬孔子“和”的思想,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墨子“兼爱”“和合”“非攻”“尚同”;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时移世易,和合文化历久弥新,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总书记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揭示了和合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在国际国内都倡导“万物和谐”的和合文化,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机构,践行和合文化当是应有之意,更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和使命担当。

    过去的牛年,我们以“海纳百川,大气磅礴”的格局,以“与人为善,开诚布公”的胸襟,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大度,以“学术切磋华山论剑”的威武,以“百家讲堂百家争鸣”的气象,无数个研究会会员的“我”集合成“我们”,愿当孺子牛,勇为拓荒牛,甘做老黄牛。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三晋文化研究会人”的责任担当,克服困难,打开局面,赢得成功,使得三晋文化研创事业初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思想认识和行为层面,一些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三晋文化研究会组合的文化家园,不同思想的磨合碰撞,需要扶正祛邪;集合的文人团队,不同行为现象的出现,需要和衷共济;涉足的文化市场,不同利益的追逐取舍,需要境界提升;确立的群英方阵,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辩论证,需要包容并进;涌现的新生力量,不同人才的荟萃竞争,需要呵护支持。我们为蓬勃向上繁荣发展而欣慰,同时为存在着精英不精、文人相轻、思想僵化、创新不足、闭门造车、课题陈旧等现象而担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今天向大家倡导和合文化的原因所在,目的就是要把和合文化化作春风温暖人心,把和合文化化作春雨滋润人心,把和合文化化作春光照耀人心,从而达到塑和合之行、助和合之路、提和合之气,开和合之局,不断提升三晋文化研究人员的精气神,打造和形成一支既有舜帝的德孝,又有关公的忠勇,还有晋商的诚信,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谋而为、合力奋进的文化各路精英和人才队伍,从而促进河东文化大繁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我希望我们运城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文化人能有“四个转变”。

    一、坚守和合之道,通过培育文化人豁达胸襟,实现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惜的转变

    和合之道从其人文属性上来讲,就是人与人、家与家、族与族、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合则共荣。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人有包容、恭敬、诚信、灵敏、慷慨五德,包容是五德之首,如果没有包容也就谈不上和合。要做到包容首先要有豁达的胸襟,特别是我们这些文化人要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惜,培育豁达的胸襟则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豁达是指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也可以说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是一种品格和美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豁达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地位再高依然温和待人、谦恭有礼,名声再响依旧初心不改、大度宽容,才气再足也要懂得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人何以相轻?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不外乎如下三点:一是自信于“己”。从文人之“人”来说,出于“人”对自己的作品、学识的过分自信。自信自然不是坏事,但如果过了头,就往往会走向反面。自古有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要知道,时间是最富有意义的变量,也是最为公正的朋友,文人及其作品的地位最终还得由文学史给出结论,而不是个人说了算。二是嫉妒于“他”,当对自己的才干及作品形成竞争性压力及抗衡时,便
17880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