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家乡巨变_王志英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0-9 1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我的家乡——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的变迁,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我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从煤油灯到组合节能灯

就采光而言,煤油灯算是一个时代。煤油灯之前,还有一个小油灯的漫长岁月。小时候村里唱家戏,台口总要吊着两只大灯盏,里面放着几条粗灯芯,灯盏里倒着好多食油。食油是从本村油坊提来的,因此我们说它是“官油(集体的油)壮捻(很粗的灯芯),照亮戏园一片”。在村民的家里,那是一种比台口灯盏小得多的小灯盏,灯盏下面焊着一根铁管,铁管下面是一个圆形底座。只要点着灯,屋里就有一股昏暗的光亮。如果要纳鞋底、上鞋帮、缝衣裳、做丝线活就得坐在离灯很近的地方。

后来有了煤油,戏台台口就改成了汽灯照明。汽灯,没有灯芯,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那个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上面有个遮光罩。由于纱罩是经过硝酸钍溶液浸泡而成的,所以当纱罩遇到高温时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能将周围十几米的地方照得通亮通亮。与汽灯相对应的是家里的自制煤油灯,以及后来出现的玻璃罩煤油灯。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供电局在小张坞村建起变电站,村里才有了路灯,家里也安装上了灯泡;这些年更上一层楼,安装上了节能灯,进而又装上了组合节能灯,钱是越花越少,光却越来越亮。

从棉花柴取暖到用电器取暖

小时候,天气非常冷。我们上学为了取暖就轮流从家里抱棉花柴取暖,这样教室里暖和了,人的眼睛却熏得直流泪。后来改用火炉子取暖,燃料是用碾细的晋城煤加上适量的水和土抹制而成的,老百姓叫它“泥基”。用“泥基”烧火炉取暖,比用棉花柴生火好多了,在小张坞村沿用了几十年。再后来就改用铁火炉,用烧钢炭取暖。

之后,出现“蜂窝煤炉”,有人发明了蜂窝煤炉带暖气片,这样取暖的好处是成本低,还干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又有了家用小锅炉。小张坞村就有些人买了小锅炉、暖气管和暖气片,供暖时间从早上起床烧到晚上睡觉。

这几年,政府又采取降低电费的办法,免费给村民家安装了空调或电器,用电器取暖,老百姓更是高兴坏了。

从摇把电话机到智能手机

原来,村大队有部摇把电话机,黑色的,上面放着听筒,旁边有个摇把用来拨电话;后来,揺把座机又变成了拨号座机;拨号机又变成了“按号”机。再后来,村里就有了BB机、“大哥大”、手机,有的家庭还安装上了电话座机。这几年,村里普及了智能手机,许多人玩起了微信,村里还有两个小张坞村网格便民群,共有770多个用户。大家用微信交朋友、发短信、看新闻、看戏曲,还可支付购物和导航……几乎成了“一部手机走遍天下”。

从人力收麦到机械化收麦

过去的麦收,靠的是人割、人捆、人运、人碾、人扇、人晒,因而得经过几道手续:过麦场、备农具、割麦子、捆麦子、拾麦穗、运麦子……人常说:“谷黄麦黄,绣女下床。”麦收的那一个多月,村里不分老幼,不分男女,女人们又不分大脚和小脚,统统上地割麦,这就叫“龙口夺食”。运麦子,就是用牲口拉,人力运,办法也很多,先是用“独轮车”,后来用小平车;没有运输工具的家就用人担肩挑,一句话,就是要想着法儿把地里的麦捆运到碾麦场,叠成麦垛。然后就进麦场、摊场、碾场、擞场、起场、扇场、晒麦、入库。前前后后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后,人们就会望着粮仓,闻着麦香,哼着小调,提着用新麦面做好的礼馍,同婆娘、孩子一起到岳父岳母家去“走麦罢”,这当时在我们村里已经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些年,麦收就大不相同了:再没有那么紧张、忙碌了,只需请来一台联合收割机(甚至自己就有),再把汽车(或拖拉机、农用车)开到地头,然后就等着把粮食装进车里,运回来后再晒干、扬净就可以入库,这叫“机械化收麦”。比起原来的人力收麦,既省时,又省力,还省钱!

从锅灶到电磁炉

锅灶大致经历过这么几个阶段:柴草灶、炉火灶、煤气灶、电磁炉。柴火灶是小张坞村最普遍的一种原始锅灶,燃点低,火力弱,不耐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里有了“炉火灶”,燃料是焦炭和钢炭,但因为费用昂贵,小张坞人一般用不起。小张坞人仿照铁炉盘起了土炉,烧泥基。后来,小张坞经济发展了,买铁炉的人也多了。

社会向前发展,锅灶也不断改进。于是,有了蜂窝煤炉,火力虽比大铁炉小一点,但小巧方便,便宜耐用,更适合于农村。这些年,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燃料——液化石油气,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价格低,加之操作方便,便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煤气罐”和“煤气灶”便应运而生。用的人多了,换煤气罐就成了一种生意,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后来,又出现了一种“电磁炉”,因为火力高,速度快,成了人们喜爱的“洋锅灶”。

从土炕到木床

小张坞村的土炕,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刚开始时,土炕比较小,下面用胡基(土坯)做腿,上面放上干透的“炕泥基”,炕泥基上再抹上一层泥。炕沿下留有一个放鞋的“幺窝”,上方还有两个“火门”,是供冬天烧炕用的。准备结婚用的新房,土炕一般都比较华丽,表现最突出的是“炕围画”。“炕围画”分布于土炕三面墙下部,寓意颇深,有露籽的石榴,有喜鹊登枝……每幅画都栩栩如生。随着家庭的富裕和孩子的增多,小炕不够用了,父母便纷纷拆掉炕沿上的单表胡基,推倒两头的炕台,为了美观,又在炕沿上用白灰平铺一层“漫砖”,这种砖比普通砖宽,也薄,看起来美观大方。后来,有人觉得晚上睡觉翻身困难,便试着盘起了大炕、宽炕,能横着睡七八个人,小张坞人叫它“朗当炕”。因为这种炕优点颇多,不久便在村里遍及了。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栽果树的人多了,农民们的取暖意识强了,瓦匠就与时俱进,将“朗当炕”改造成了用青砖做腿,用特制预制板做“炕泥基”,盘成“水泥炕”。炕内弯道多多,拐来拐去,炕角还设有“控制门”,一天只需烧几小把果树枝,就会使炕24小时保持温度。这些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小张坞人都在城市里买了楼房,就是没有进城买房子的人也改造了旧房子,不少人还在新建的房子里安上了电锅炉或壁挂炉,买来两米宽的“双人床”和“儿童床”。于是乎,原来的土炕就退出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从步行到代步车行

小张坞人原来出村办事,都是步行去、步行回,号称坐“11路汽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自行车,自行车便成了代步工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生产需要,村民们又购置回大量的三轮车(俗称蹦蹦车)和电动三轮车,村民开着它们上地、送肥、打药……

这些年,村里又买回来好多小汽车,也买回来许多轻便电动三轮车。

纵观几十年,小张坞村村民就是用自行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代步的,同祖父辈比、同父亲辈比,无疑是掉进了福窝窝。

从单一种粮到粮食林果并重

小张坞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长期徘徊在传统农业的框架里。

前些年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桃、果为主导的种植结构。这些年,村“两委”又进一步调整了种植结构,实现了粮食林果并重的格局。目前,全村栽种经济林3000多亩,粮食3000多亩,年产值达2200万元,人均收入一万元左右。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家乡巨变就是祖国巨变的缩影,它用不可辩驳的事实,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之路。
17652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